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兄弟高登眼镜发展史
2009-12-24 12:32:04 来源:网络 作者:admin 【 】 浏览:263次 评论:0
“人们戴眼镜和吃饭一样,无论世道怎样,都是省不了的。”16年前,就凭着这个对市场直白的想法,陈美珠和丈夫黄志昂在深圳开了他们的第一个“兄弟高登”眼镜铺。如今,这个眼镜铺从一个小铺头,发展到现在在深圳拥有35家分店、年销售额达到数千万元的连锁企业。

  16年风雨路,兄弟高登眼镜奠定了自己在眼镜行业不可动摇的地位。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深圳市兄弟高登眼镜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志昂、总经理陈美珠夫妇笑言,经过了三次“蜕变”才有了今天的高登。搞连锁经营、通过ISO9000认证和实行明码实价,这三大动作在全国的眼镜行业内都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可是每一次“第一口”的滋味绝对不好受,都让她心惊肉跳,甚至怀疑到底咬得对不对?可“不撑到最后就看不见最终”的倔强信念,又让她选择了坚持到底。
  1:有胆识高起点初涉商海 讲诚信请名师不少分文

  1988年,在当时最繁华的东门商圈的金城大厦正好有个铺面要转让,租金是每个月8000元,这个价位在当时深圳的黄金地段要说并不算太高,可对于白手起家、而且对眼镜行业的了解只是一点皮毛的陈美珠夫妇来说不是个小数,如果生意不好,可能连房租都交不起。

  要不要接下这个铺面?经过几天的思考,陈美珠夫妇认为,想做好生意必须有一个高起点,第一家铺头必须开在最旺的地段,这里的人流将带来财富的聚集,于是果断地定下了这个铺位,“兄弟高登”眼镜店开张了。

  除了张罗进货,筹集3万元购置当时最先进的电脑验光仪器外,他们还做出了一个当时看来很“另类”的决定:以月薪1500元到广州礼聘了一位眼镜行业的老师傅。在当时很多人的月工资都只有100元左右的情况下,他们真是下了“血本”。陈美珠夫妇希望新生的高登眼镜能站在一个高起点上,树立一种专业、权威的印象。

  “当时我既当老板又是店员。”陈美珠回忆起创业时的艰辛:“开始时,每天从早上8点半一直忙到晚上10点,可一个月的营业额也就8000元左右,刚刚够房租。虽然我们这样辛苦,又赚不到太多的钱,可老师傅的工钱,我从来不敢耽搁。做老板关键要懂得尊重人才,老师傅与那台名贵的仪器相比,价值要大的多。”

  看到店里的生意一直没有大的起色,老师傅每次拿这么高的工钱都觉得不好意思,陈美珠总是宽慰他,这是他应得的。“不撑到最后就看不见最终。”就是这个信念支撑着陈美珠夫妇,挨过了一年多的亏损困境后,陈美珠发现有了回头客,生意开始有了起色。

  2:看准商机再开一店 标新立异连锁经营

  1991年,陈美珠抓住了东门一带旧城改造的商机,迈出了连锁经营的步伐。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地处深圳繁华区域的解放路由于实施旧城改造,变成了一个在当时非常先进的现代化街区。陈美珠夫妇经过认真的考察和分析,看准了这里蕴藏着的巨大商机,于是,在这条街上改造的建材气味还没有散去的时候,他们的第二家眼镜分店就开张了,这个店铺有50多平米、12个员工,成了第一家进驻改造后的解放路的商家。陈美珠笑言:“比麦当劳来得还要早。”

  在当时的眼镜行业,很多同行都是使用“分身术”的方法来降低经营风险,即同时开几家铺头,并且每个铺头的名字都不一样,以此来避免“一损俱损”,如果一个铺头出了问题倒闭了,其它铺头的生意不会受到太大冲击。虽然当时对“连锁店”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可陈美珠想,自己店铺的主要客源是本地居民,而不是游客,诚信必须要放在第一位。于是,他们决定放弃业内的惯例做法,不搞“分身术”,而是实行“只此一家”的连锁经营策略,解放路的这家新店也就叫做“兄弟高登”。

0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高登眼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眼镜行业的一匹“黑马” 下一篇李信亮:中国网上配镜第一人

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暂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