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是双眼视觉不可缺少的一种异向运动功能,为调整两眼视线夹角以对准外物,达到双眼单视,以获得最佳立体视。集合不足(CI)是比较常见的双眼视觉功能异常,反映的是近距离阅读需求与实际用眼能力之间的不协调。患者可在近距离视物时表现为外隐斜,远距离视物时表现为正视或较视近幅度小的外隐斜,AC/A比率低,症状可以是非常轻微至非常强烈,一般易发生在小学生、大学生或用眼比较多的职业人群。大多数集合不足患者可能同时伴有调节功能障碍,有很多人随着老视的来临,集合不足症状也日益明显。在所有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人群中,集合不足是最常见的,也比较容易引起重视,集合不足的发病率约占总人群数的3%~5%。
一、症状 患者在一段时间持续阅读后会出现以下情况。 1.视近物时有重影、复视感。 2.书本上的字体发生流动、跳动。 3.眼部有牵拉、紧张感。 4.眼球酸胀,无法用眼。 5.阅读后或用电脑后即感眼周围疼痛。 6.视近时视物模糊、聚焦困难。 7.无法聚精会神。 8.希望尽量避免近距离阅读。
二、体征 1.集合近点增大,一般大于6 cm,如在一眼前放置红玻璃做集合近点测试时,很快出现复视。 2.视近时出现外隐斜,一般大于6~8△,甚至视近时出现间歇性外斜。 3.近用水平隐斜测定时,外隐斜度数大于遮盖试验度数。 4.按照Sheard法则,聚散能力的储备应该是隐斜量的2倍,患者才无明显主诉症状;而在集合不足患者,正融像性聚散能力比较低。 5. AC/A值低(正常为4/1)。 6.调节灵活度降低,特别是双眼前放置正镜片时模糊像消除困难。 7.负相对性调节(NRA)降低,正相对性调节(PRA)增高(正常情况下,NRA为+2.50,PRA为-3.50)。 8.调节功能障碍,患者可出现一系列表现,单眼调节的灵活度、调节幅度均有异常。
三、诊断 1.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年龄、阅读习惯、症状严重程度、症状发生时诱因、伴随症状、缓解因素、全身情况等。 2.眼部一般检查。 3.屈光检查 如患者存在未矫正的屈光不正,先行屈光矫正,在屈光矫正基础上再行双眼视功能检测。 4.必须了解视远时双眼视情况 以排除分开过强和外隐斜、间歇性外斜等情况。 5.近用双眼视功能测定 这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包括遮盖试验、近用水平隐斜测定、集合近点测定、AC/A、融像性聚散范围、调节灵活度、调节幅度测定等。 6.其他 根据病史及检查结果符合上述集合不足体征,即可诊断。
四、鉴别诊断 1.未矫正屈光不正 远视、近视、散光,特别是双眼屈光参差,都会影响阅读的有效性。在明确有需要矫正的屈光不正,并进行矫正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另外,患者除屈光不正外,无明显集合近点等异常。 2.假性集合功能不足 患者原发问题为调节功能不足,集合不足为继发因素。此时配戴正镜片,在解决了调节功能不足后,集合不足的症状会自然改善,如仍有症状,则必须进一步行视觉训练与治疗。 3.外隐斜 比较大的外隐斜,视远与视近程度相同,偶然出现间歇性外斜。如果出现间歇性的外斜,且患者有明显症状,则必须行视觉治疗,有时配戴三棱镜能明显改善症状。 4.分开过强 患者表现为视远时外隐斜和(或)外斜度数大于视近时度数。 5.集合麻痹 突然发病,单眼内转功能正常,双眼同向运动功能正常,仅在近距离内双眼不能集合而表现出复视等症状,除眼部症状外可能同时伴有神经系统一些症状。 6.甲状腺功能亢进突眼 由于眼外肌浸润、水肿等因素,引起眼肌运动障碍,继发集合功能不足,患者同时还可能有突眼、眼睑闭合不全、复视、视物模糊等症状。 7.垂直隐斜 有些垂直隐斜,由于垂直方向的不平衡,也会导致继发的双眼视功能障碍,垂直隐斜患者可能有代偿头位,有助于鉴别。
五、治疗与处理 1.屈光矫正 虽然不是集合不足的首选方法,但屈光矫正能够提高视觉的有效性,可消除部分症状。 2.附加镜片 如加正镜片用于阅读,可改善同时伴有调节不足的患者症状。 3.应用棱镜 使用BI镜片能改善患者的症状。 4.训练 如推进训练、Brock线法等,能改变集合近点,改善集合不足症状。
实例2-1: 患儿,女性,14岁,主诉看书20 min左右即会出现眼痛、眼胀、视物模糊等症状,这种情况在开学后比较明显,在每天傍晚时比较明显,有时患者还会出现看书20 min左右即会出现疲劳,再看黑板,黑板上字变得很模糊,需稍作休息后症状改善。患者无明显全身疾病,无全身用药史。检查结果如下。 裸眼视力(远用):OD:4.8(0.6) OS:4.8(0.6) 裸眼视力(近用):OD:5.0(1.0) OS:5.0(1.0) 集合近点:12 cm 遮盖试验 (远距):正位 遮盖试验 (近距):10△外隐斜 主觉验光:OD:-0.50(5.0) OS:-0.75(5.0) 睫状肌麻痹验光:OD:+0.50(5.0) OS:-0.25(5.0) 远距水平隐斜:正位 近距水平隐斜:10△外隐斜 近距水平隐斜(加-1.00 D镜片):8△外隐斜 AC/A:2/1 BI聚散力(远用):X/10/5 BO聚散力(远用):9/17/9 垂直隐斜(远用):无垂直偏斜 BI聚散力(近用):11/21/9 BO聚散力(近用):4/6/2 NRA:+1.50 PRA:-2.25 调节幅度(推进法):OD:12 D OS: 12 D 单眼调节灵活度:OD:0 cpm,正镜模糊像消除困难;OS:0 cpm, 正镜模糊像消除困难 双眼调节灵活度:0 cpm,正镜模糊像消除困难 动态检影(MEM):OD和OS:+0.25 其他眼部检查均正常。
分析: 患者症状的出现与阅读有关,在用眼比较多的情况下症状加重,无眼部器质性病变,无明显用药史,患者的症状考虑为功能性,而非器质性。患者视近时外隐斜大,集合近点功能下降,BO聚散力下降,NRA、动态检影(MEM)、调节灵活度值均下降,另外AC/A值低,这些均提示集合不足。另外患者在视近后,转看黑板有暂时模糊感,说明调节可能较难松弛,患者主觉验光示有轻度近视,睫状肌麻痹验光示轻度远视,患者存在调节过强的情况,同样也发现患者调节灵活度下降,特别是正镜模糊像消除困难,均提示同时有调节过强存在。 此患者的诊断为集合不足继发调节过强。患者由于较大幅度的外隐斜,正性融像性集合能力下降,集合近点功能下降,此时患者通过动用调节性集合来弥补集合不足,过多动用调节导致调节过度。
实例2-2: 患者,男性,22岁,主诉看书15min左右即会出现眼痛、眼胀、视物模糊等症状,平时使用电脑时间较长。患者无明显全身疾病,无全身用药史。检查结果如下。 裸眼视力(远用):OD:4.2(0.15) OS:4.5(0.3) 裸眼视力(近用):OD:5.0(1.0) OS:5.0(1.0) 集合近点:13 cm 遮盖试验 (远距):正位 遮盖试验 (近距):9△外隐斜 主觉验光:OD:-2.50(5.0) OS:-1.75(5.0) 远距水平隐斜:正位 近距水平隐斜:9△外隐斜 近距水平隐斜(加-1.00 D镜片):6△外隐斜 根据上述提供的部分检查结果: 1.你认为患者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2.是否还需要增加其他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