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经营,百年企业靠文化。那么,百年的企业文化是什么?答案是人格文化。 其实,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无论是大型企业或是微型企业,是老字号企业或是新兴企业,只要坚持把企业办下去,其企业文化就只能是也必然是人格文化。
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企业是干什么的?是生产产品与服务的。产品与服务可以有千姿万态,但其实质或者精义却只有一种,产品(包括服务)即人品。可以说,企业有什么样的思想和人格,就有什么样的产品与服务。一心钻进钱眼、其余概不顾及的企业,肯定是不会把最优的产品和服务奉献给消费者的,甚而会反其道而行之,以劣充优、以次充好,使假冒伪劣产品上架、虚情假意服务上市。相反,那些真正信奉“顾客至上”、“消费者利益第一”的企业,才能把用户利益置于首位,并专注于遵循道德准则,真心去解决用户的疑难“重症”、“要害”问题。这就是企业人格文化的实质。
企业的人格文化,其实也就如同美术家的一幅画或一件雕像作品那样,是自己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是人格化的产品与服务。这种企业的人格化,都深深地带有创作及制造者的思想、作风、技术、能力、好恶、眼光及品质的印记,是地地道道的人格文化的自然流露与展现。
企业的人格文化,首要在“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企业领导者在企业人格文化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领”与“导”的带动作用。毫无疑问,一个言东而行西的企业领导,不可能带出一支“言必信、行必果”的员工队伍;一个只会东施效颦、盲目“跟着别人跑”的领导者,不可能带出一个别出心裁、自觉“领着别人跑”的优秀团队;一个遇难而退、遇险就乱的领导者,更不会带出一支沉着镇定、勇往直前的坚强集体。古人讲:“万事须是有精神方做得好。”办企业、成就一番事业尤是。但这个精神,首先要从领导者那里来,才能感染着、影响着、带动着企业的员工队伍。企业领导者的这种处身行道、励精上率的作派、作风,无疑就是不教之教、无言之诏,会胜过千字宣言、万句口号。
企业的人格文化,重要在“培”。培,即培训。《礼记·中庸》讲:“故栽者培之。”说明“培”是多么重要。十年树木当如此,百年树人更甚之。培训,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是要终身为之的一件大事。通过培训,不仅要让员工知其所在岗位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使命感,提高责任心,更重要的是要让员工知其怎样做才叫正确才叫好。特别是对直接生产产品的那些员工,“动手”的能力比“动嘴”的能力更为重要。要通过培训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真正做到上岗后不在自己手下出现一处瑕疵,不使自己的服务让别人有一丁点儿不快,真正把最优的产品和服务生产出来、提供出去。
企业的人格文化,关键在“规”。规,即用规章制度校正员工的行为方式、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古人讲得好:“规者,正圆之器也。”毫无疑问,员工的好作风、好习惯、好做法不是自然而然就能产生出来的,必须靠“规”正之。而且,这种“规正”之法,不是你要求什么他就干什么,提倡什么他就干好什么,而是你检查什么他才干什么,考核什么他才干好什么的。因此,不能只订规章制度而无检查考核,更不能只发号召不去检查落实。规,就是要检查落实,就是要违章纠正,就是要违纪动纪。“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绳”与“谏”就是“规”。要“规”也必须要动“绳”动“谏”,才能用规章纪律之威德以致远,用动情晓理之慈厚以怀民。
企业的人格文化,突出在“润”。润,即滋润。荀子在《劝学》篇中讲:“玉在山而草木润”,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人都是环境的产物。登高可令人心旷,临流可使人意远。要创造一种使人登高临流的“润”环境,就要克服宗法观念,打破等级界限,创造一种以人为本的和谐环境,使包括企业领导者在内的全体员工能够心灵沟通、感情交流。许多事实表明,尽管有的企业物质条件不够一流,但只要软环境好,大家心心相印,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照样能聚拢人气,提升志气。无数事实还表明,在企业活动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说到底员工只能是自己管理自己。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的社会,员工的知识面一般都比较宽,相应的自主性一般也都比较强,再加上现代信息传递的渠道多、速度快,实时信息随时可得,因而再用老规矩、老办法,像拧螺丝钉那样管理现代员工是难以奏效的。这就需要平等待人,善气迎人,靠爱人使人爱,靠敬人使人敬。
企业的人格文化,着力在“升”。升,即上升、提高。这种“升”,如旭日东升那样,体现的是以人为本,引人上进。这种“升”,如教学相长那样,通过提升品牌品质来提升员工自身的品质。很明显,要多方面提升品牌品质,员工就必须有多方面提升其品质的能力,因此他自己也必须是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人。这就如同欣赏艺术,自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没有乐感,再优美绝伦的音乐也会显得毫无意义。也正是在这样的提升品质过程中,员工从理性和常识的“自我”向逐步脱离低级趣味的高尚的道德意识的“超我”发展,并不断战胜人本能欲望的“本我”,养成一种优秀的“内圣”的习惯,使自己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习惯性地诚恳待人,认真做事;处贵不骄,处富不奢;不义不处,非理不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终过渡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并且,人的这种“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是“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