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儒家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2009-12-24 10:42:30 来源:网络 作者: 【 】 浏览:219次 评论:0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文化承传的规律告诉我们,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抛弃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而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国家。只有珍惜和发扬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新贡献。

企业文化,从属于一种文化,必然离不开其产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影响。自世界走向工业化以来,人们把西方化视为现代化的同义语。凡不符合西化的,便被视为落后,尤其对儒学备加指责,被视为现货化的羁绊和障碍。然而近30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亚洲各国逐渐赶上了西方,有的方面甚至超过了欧美。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寻找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它们同属于“汉字文化圈”或“儒学文化圈”,其共同的文化背景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许多材料证明,儒家思想及儒学价值观对于东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发展经济的企业理念识别的建立产生积极影响。当然,作为传统文化的丰富性而言,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特色的决非儒学一家,例如兵家《孙子兵法》的军事谋略思想,加以现代化改造,使之运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在企业决策、生产、开发、营销、管理、发展等关键环节上,都可以借鉴其创新精神、科学思想,获得成功。再如道家顺应自然、近朴归真的理念,对企业文化建立中关于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的和谐,寻找事物的规律等都能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而法家的重制度建设,主张从严治国的理念,则对企业文化的组织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直接起到指导作用。

西方的一些管理学者认为,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腾飞,在于他们有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企业文化,而这个文化的源头,或者说东方文化的源头,正是中国的儒家传统理论。中华儒家文化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大量吸取了道、佛等其他文化的内容,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同时,儒家思想也深刻影响了道、佛等文化,渗透到其他文化之中,从而使中国文化成为以儒、佛、道三教融合为特色的多元复合体的综合型文化。

儒文化中精神占主导地位。历史上,儒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孔子提倡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易传》加以发展,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然不息“的思想,这是对中国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孔孟儒家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义务,把个人价值置于社会价值之中,提倡“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在修己的同时,注重入世,讲求修齐治平,经世致用,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学说作为理想人格的标准,从而以对社会、国家贡献的大小,来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高低。两千多年来,儒家的这种人生价值观,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实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传统,使得中华民族从未被外国概略者所征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使中国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具有“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淡泊明志,克队私欲的自律精神,见利思义的义利观,敬老尊贤、抚幼长善、孝亲敬友的人伦道德观念,经过千百年岁月的陶冶,已深深地溶入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心理素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对企业文化有积极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对企业理念识别的提炼与塑造,也产生很多的影响。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本主义的哲学是我国先哲孔子最先发现,他从殷商以来的天命神学中解放了“人”,从而发现了“人”,创立了人本主义的仁学。以为人是宇宙的中心,人为万物之灵。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人民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儒家深信价值之源在于人心,人人具有价值自觉和实践的能力他们在个人价值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社会秩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社会价值系统被看作是个人体系的扩大。这样,人便成为社会化的人。

人为贵的思想运用到企业文化中,日本和美国都创造了很多的经验。以泰勒为代表的西方科学管理,见物不见人,继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阶段后,企业管理并没有进入所谓以决策理论、系统科学和定量分析主中心的现代阶段,而是更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企业的主体是人,只有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智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美国的惠普公司提出“你就是公司”的理念,使员工与公司心心相印,个人与企业一体。结果是每个员工都把自己的才干和智慧施展出来,使每一件新设计产品都凝聚了每一位员工的才智和汗水,因而使他们获得成功。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麦格雷戈说:“企业这一组织和由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都靠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的行为来决定。”“企业即人”,指的就是人作为企业真正的资源,人是企业的主体和根本,人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对于塑造企业形象来说,管理主客体的道德塑造追求“慎独”,“止地至善”,队了必要的规章制度以外,协调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东西是道德自律。韩国《经济人》周刊1994112日刊登高丽大学校长洪一道的文章《21世纪的韩国企业和道德性》。文章认为:道德性是优秀企业文化的绝对标准。立足于道德性树立企业文化,是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首要条件。对立企业道德是比开发尖端技术和改善企业体制更重要的事情。洪一道根据韩国实际,还强调其民族固有的孝道可以发展成为优秀的企业文化。所谓主导21世纪,就是主导新的时代的文化和道德性。而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在著名的旅游胜地琵琶湖畔建立一的“松下电器商业学院”,用儒家“仁”的哲学思想来培养他们的管理干部,将《中庸》中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作为学员研修目标。把仁爱之德施于人民大众,在我国民族资产阶段创办企业的特定时期,也有此理念。创办“民生股份有限公司”‘的卢作孚,就提出“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生产,富强国家”的理念,“我们所要求的不是一群人之为自己,而是一群人之为更的人群”,要求人人都有为公司和整个社会国家服务的思想和行动。

至于立德立功,普利天下的价值建构,学而不厌,奋斗不止,勇于竞争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的积蓄,更成为现代企业创新=发展的灵魂。至于企业文化所标示的识人用人之道,如任人唯贤,唯才是举,量才授职,论功行赏,以诚待下等,重视对人的培养和任用,更是儒学文化提供给企业文化的切实可行的精神宝库。

[1]

1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文化对 文化的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协同效应与企业文化尽职调查 下一篇优秀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文化

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暂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