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登堂入室终究成了企业家手里的香勃勃,应该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事情。企业文化顾名思义:企业共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共同的作风习惯,共同的战略目标和共同的发展理念。然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到今天,我们很多业主,员工,甚至企业的中层领导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偏知,什么是企业文化?答案并非是企业运营实践中企业战略目标上的概念,那么有人则会问;企业文化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到底存在否?作用到底有多大?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共同学习探讨企业文化对企业的行为影响力,战略影响以及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企业文化是资源而非成本
在过去很多学者片面地提出企业文化是成本,更多的研究者提出来企业文化非成本而是资源。这样的说法显然有点离经叛道,毕竟企业文化这样无形的东西不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如果归类为资源范畴,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审视企业文化在企业运营中成本和资源的对比性。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在今天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家的文化素养,一个企业的整体知识水平必然决定企业整体的文化观念,那么企业文化的生成背景则是被企业人共同的文化背景所影响着。但是企业文化不能创造利润,起码不能直接创造利润,这就使企业家在成本,资本以及资源的范畴对于企业文化界定产生了一定的难度。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科学地提倡把人作为生产力的一种,在生产关系的链条中,生产力责无旁贷地成了资源的一种,尽管在工业不发达的18世纪,在商品经济跃跃欲试的19世纪,生产力必然地担当了资本的一种,因此很多企业家在开始的时候错误地把人当成了企业的资产,本金。但是随着人的地位的提高,在整个生产关系链条中,人在任何一个链条环节都充分地发挥着它本能的作用,因此在19世纪初的《人群关系论》中,人在生产关系的范畴解释中首次被提升到了资源的高度。
其次在生产关系中人的比重的提高,知识结构的改进使得生产已经不单一地是体力劳动,而更加注重脑力劳动和知识水准的性价比,因此企业管理由对生产资料的管理引申到了对人的管理,而后才是对生产资料的统筹。在整个成本系统中,人的比重越来越多地被重视。当然企业家再也不能简单地把人当成生产工具的一种,广义地说应该是把人从成本和资本的混淆概念中完全解放出来了。
再有就是行业的竞争加剧,知识密度在行业的广泛化使得企业在面对冰冷的生产资料上,几乎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在20世纪的末期,西方的管理学家把人再次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也因此产生了“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等多个学科研究。事实证明:企业的管理已经从严格的机械的科学管理中发掘到管理的感性即:人性化。不容质疑:对人的管理,需要情感,需要对人的掌握和了解,需要对人的整个素养进行完全的改造才能使人由成本,资本最终到资源的完善。
最后必须要提出的是企业文化的作用:管理人,发现人,培养人,利用人。也就是说企业文化的对象是对人的管理。自古以来,对于人的管理,纵观先秦,后汉,历朝历代无一不是用文化的影响来实施政权的专政。因而,企业文化在管理企业人的同时不仅是企业形象和生产力的对决,也不再是生产关系和文化的冲撞,其实可以更好的理解成文化和市场的融合,企业和社会的相互理解,企业家和企业人适合的沟通,同时也是企业实力的展示,更是企业管理中把人本思想的充分运用。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