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丹阳眼镜产业的基础很好,但目前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丹阳要提升眼镜产品的质量,打响区域品牌”……昨天下午,来自中国眼镜协会、《中国眼镜》杂志社、长春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社科院、金陵科技学院、上海新思派品牌管理策划机构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汇聚金陵(丹阳)饭店,为我市眼镜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市领导李茂川、王常生、聂刚健、冷书成、王健、张仁海、沈岳方、许文、过利平、白连生、韩效平、马耿良、王金祥、李金连以及相关部门、镇区和企业负责人参加了规划论证会。 眼镜产业是我市的第一形象产业,是对外的“城市名片”。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市已有眼镜生产企业600多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年产眼镜架1亿多副,占全国1/4强,光学玻璃及树脂镜片2.5亿副以上,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实现销售突破60亿元,眼镜市场交易额达到15亿元。丹阳已成为全国四大眼镜生产基地之一。 我市眼镜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何推进我市眼镜产业今后更好更快发展?去年,我市将编制眼镜产业规划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聘请上海新思派品牌管理策划机构编制了 《丹阳市眼镜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草案),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眼镜行业的总体发展概况和市场运行情况,结合市场调研数据,就我市眼镜行业的具体情况作了细致分析,指出了我市眼镜行业的优势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我市眼镜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提出了规划建议。 围绕这个规划草案,与会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就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创建区域品牌、延伸眼镜产业链、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丹阳眼镜产业未来发展目标定位、攻克树脂镜片原材料缺乏以及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镇江市委常委、我市市委书记李茂川指出,市委、市政府对眼镜产业发展十分重视,此次通过编制产业规划,要形成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那就是今后丹阳眼镜要定位在中高档;选择好一条发展路径,这需要新思派围绕如何做大做强做持久提供一个明确具体的方案;通过编制规划,明确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政府该做什么、企业该做什么、中介该做什么,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推动眼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他希望新思派充分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将方案进一步修改、完善。李茂川表示,今年我市将由分工市领导牵头,相关部门抽调专人组成专门班子,负责眼镜产业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通过重点突破、重点推进,把丹阳眼镜这张“城市名片”打造得更加靓丽。 市长王常生在会上致辞,介绍了我市的基本概况以及眼镜产业的发展情况。副市长王金祥主持了规划论证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