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第五章 第四节 晶状体疾病
2009-12-01 11:04:53 来源:网络 作者:哥拓普 【 】 浏览:35377次 评论:0
第四节 晶状体疾病
一、晶状体位置异常
晶状体位于虹膜之后,由晶状体悬韧带悬挂于睫状体上。正常情况下,即使药物充分散大瞳孔,也不能看到晶状体赤道部及悬韧带。由于外伤或先天因素,悬韧带可发生部分断离或全部断离,造成晶状体不全脱位或全脱位。晶状体不全脱位主要表现为前房深浅不一、高度近视、并可见单眼复视;晶状体全脱位可向前脱入前房,导致急性眼压升高,向后脱入玻璃体,造成前房变深、虹膜震颤,并可继发视网膜脱离。




X线检查
X线平片对晶状体脱位常无阳性发现,如果为外伤所致者可发现伴发的其他异常,如眶骨骨折、不透X线异物等。

超声检查
晶状体不全脱位时,B型超声显示晶状体位置仍见强回声碟形光斑,该光斑随眼球转动而前后摆动;完全脱位时,晶状体位置碟形光斑缺如,玻璃体内出现椭圆形光斑,因重力作用,多位于下方玻璃体内,存在后运动(图5-33)。若晶状体核后脱位,晶状体位置光斑短而弱,玻璃体内出现较晶状体小的形状不变的椭圆形光团。






超声生物显微镜
可清晰观察到位于睫状突与晶状体赤道部之间的晶状体悬韧带,表现为规则排列的弱条状回声,不同的悬韧带之间可以相互交叉但均为直线方式走行。

1.晶状体不全脱位者用UBM可以观察到悬韧带断离的范围、晶状体移位的程度。由于晶状体移位,晶状体赤道部与睫状突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即各方向睫状突与晶状体赤道部之间的距离不等,一般晶状体向距离缩小的一侧移位。脱位同时可以观察到前房深浅不一。此外由于晶状体位置的改变导致虹膜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图5-34)。


2.完全脱位的晶状体,UBM检查显示正常的晶状体解剖位置无法探查到晶状体,表现为晶状体回声缺如。





CT检查
晶状体不全脱位时,晶状体偏离正常位置;完全性前脱位时,则接近眼环前极,后脱位时,晶状体位于玻璃体腔内。




晶状体脱位应与晶状体悬韧带松弛相鉴别,UBM检查可以探查到后者晶状体悬韧带部分变得弯曲,但此弯曲的悬韧带仍与晶状体的赤道部及睫状突相连,晶状体悬韧带与睫状突之间的距离各方向变化不明显。




二、白内障
晶状体囊受损或晶状体蛋白质发生改变,使其发生混浊,即形成白内障。白内障是目前我国致盲的首位病因,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眼前固定黑影、无痛渐进性视力减退。白内障可分为:先天性、老年性、并发性、外伤性、代谢性、放射性、后发性等多种类型。




超声检查
白内障病因众多,不同类型及不同时期白内障可有不同影像表现。A型超声可见晶状体内出现波峰,B型超声见晶状体内的强回声光点。白内障发展期,吸水肿胀,除晶状体内出现回声外,还可显示板层结构,特别是20MHz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混浊的晶状体结构(图 5-35)。外伤性白内障可表现为晶状体膨大或在晶状体位置出现异常回声。若晶状体后囊破裂皮质脱出,晶状体碟形光斑不规则,后囊附近出现弱回声光团,随眼球转动与晶状体同时移动并存在后运动(图5-36)。白内障由晶状体异物造成者,声像图表现为膨大的晶状体内出现强回声光斑,大小不一,仪器灵敏度降至周围组织回声消失,光斑仍然可见。









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
正常情况下,晶状体为纺锤形中强回声环,内部为无回声暗区。白内障时表现为内部的无回声暗区发生改变,呈同心圆形的不均匀回声增强,类似“洋葱皮”样改变。

1.初发期老年性白内障 临床主要表现为晶状体周边楔状混浊。UBM显示晶状体赤道部散在小片状的高回声区,但目前仅能显示晶状体的前半部分(图5-37)。



2.膨胀期老年性白内障 膨胀期晶状体皮质水肿。UBM显示片状高回声区与皮质水肿水裂形成的低回声区相交错,同时晶状体赤道部增厚。
3.过熟期老年性白内障 主要表现晶状体囊膜钙化、增厚、皮质乳化。UBM图像可见晶状体囊膜不均匀增厚,回声增强,晶状体皮质呈不规则回声(不均匀高密度反光),前房内可见由渗出的晶状体蛋白形成的高回声颗粒。
4.晶状体异物 无论是金属异物,还是石渣、木屑等非金属异物,均表现为强回声,UBM检查可直接测出异物的位置、大小,观测出异物是否已穿破晶状体囊膜。





CT检查
虽然晶状体混浊时密度有所改变,但CT图像上很难显示。当晶状体钙质沉着时,则密度明显增高,显示得非常清楚。外伤性白内障时,常可见晶状体体积改变或变形等。




白内障的鉴别诊断主要为病因的鉴别诊断,因此影像表现对鉴别诊断意义不大,对外伤性白内障,影像检查可以了解眼内其他合并症。



三、人工晶状体眼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于白内障手术是一个划时代的发展,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将人工晶状体植入于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的瞳孔区,以替代原有的晶状体,根据人工晶状体在眼内的位置可分为前房型、后房型、后房型囊袋内和后房型睫状沟固定等。




超声检查
B型超声显示原晶状体位置碟形强回声光斑消失,取而代之为强回声光带,且其后方出现多条与该光带形态相同、距离相等、逐渐变短、变弱的光带,即慧星征。轴位探测时,球后壁显影不清,非轴位探测可见球后壁。




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
可观察人工晶状体在眼内的确切位置,植入物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植入人工晶状体后前节结构形态改变。
1.前房型人工晶状体 应用UBM可以详尽地观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襻与房角之间的关系,UBM检查可见,前房内位于虹膜前表面,纺锤状边界清晰的强回声光环,内为无回声区,无声影及尾影,在房角周边部可见晶状体襻的回声,人工晶状体襻与虹膜前表面完全接触,由于开放弹性襻呈"S"形,横截面则呈双点状,其后可见声影。
2.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人工晶状体中央区超声形态与前房型完全相同,但位于虹膜后,不与虹膜接触,人工晶状体襻的形态却与前房型不同,仅可见襻的切面为强点状回声,可以据此判定襻的位置是在囊袋内还是睫状沟,以及晶状体位置的异常。UBM检查对比显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优于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者,人工晶状体位置更为理想,襻绝大部分位于囊袋内,囊袋内皮质残留极少。


3.睫状沟缝合固定人工晶状体 由于在睫状沟内固定缝合人工晶状体不能在直视下操作,因此手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而固定后的位置以往无法得知,UBM的出现为观察固定晶状体的位置提供了可靠的依据。UBM检查在虹膜后可探及纺锤形强回声,并证实,睫状沟固定人工晶状体襻,大多数未确切地固定在睫状沟,而是在睫状体平坦部,相应的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偏后。






CT检查
CT检查可清晰显示晶状体的位置、形态,因目前人工晶状体所用材料主要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半固体高分子材料,其在CT上的表现为高密度影像。




MRI检查
MRI可清晰显示白内障摘除术后无晶状体眼,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改变,在T1加权像可看到晶状体囊膜。植入人工晶状体MRI的表现为人工晶状体形状不规则,T1和 T2加权像呈低信号。




UBM检查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症的鉴别诊断有意义,可以进行人工晶状体偏心分析、人工晶状体襻的定位,显示术后房角的情况,观察术后残留晶状体皮质的转归情况。
188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欠扁
支持
很棒
找骂
搞笑
软文
不解
吃惊
Tags:第五 晶状体 疾病 责任编辑:peijingshi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第五章 第三节 葡萄膜疾病 下一篇第五章 第五节 玻璃体疾病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