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4.2.1 眼的调节作用
2009-12-07 15:03:18 来源:网络 作者:罗克 【 】 浏览:79887次 评论:0
1.调节的定义及机理
(1)调节的定义
人眼改变晶状体曲率以增加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仍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的功能称为眼的调节。
(2)调节的机理
经典理论认为当眼视远时,睫状肌处于松弛状态,悬韧带紧张,该韧带分别与睫状体和晶状体囊膜相连,对晶状体维持一定张力,即晶状体在悬韧带的牵引下,其形状相对扁平,此为调节休止,又称眼的静止状态,如图4—9a所示。

当眼视近时,睫状肌环形纤维的收缩,使睫状突形成的环缩小,悬韧带松弛,晶状体遂借其固有的弹性变凸,屈光力得以加强。同时,因睫状肌的纵行肌纤维的收缩,牵拉着脉络膜,把玻璃体推向前方,使晶状体向后极部膨出受限,遂向其囊膜最薄弱的前极部凸出,形成晶状体前表面的双曲面形状,此即眼的调节形态,如图4—9b所示。调节的机理至今仍在探讨中。


2.调节的联动
正视眼静止状态时,从无限远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经眼屈光系统屈折后形成焦点在视网膜上。当眼由视远物转向视近物时,近处物体所发出的散开光线势必结像于视网膜后,视网膜上的模糊影像在视中枢形成视-动刺激因素,由第三对脑神经中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的睫状肌、内直肌、瞳孔括约肌遂同时兴奋:睫状肌收缩产生调节,使像聚焦在视网膜上;内直肌收缩产生集合运动,使两眼影像都落于视网膜黄斑部;瞳孔括约肌收缩使瞳孔缩小,减少了球差和光的亮度。这在视近过程中同时发生的调节、集合和瞳孔缩小是一联动过程,称为近反射三联运动。



3.有关调节的基本概念
(1)调节远点、远点距离、静态屈光度
几何光学中相对应的物点与像点称为共轭焦点。人眼视物时成像在视网膜黄斑部,调节静止时与之相共轭的视轴上的物点即为调节远点,换言之,即调节静止时,自远点发出的光线恰好聚焦在视网膜上(见图4—10)。

图4—1 0a所示正视眼的黄斑与无限远相共轭,无限远为其远点,由黄斑处发出的光经眼的屈光作用后成为平行光线。
图4—1 0b中近视眼远点在眼前有限距离处,由黄斑处发出的光线经眼的屈光作用成为会聚光线。
图4—1 0c中由远视眼黄斑处所发出的光线经眼屈光作用成散开状,将其反向延长,在眼球后面形成虚焦点,为其远点。
调节远点至眼物侧主点距离称为远点距离,远点距离的倒数为静态屈光度。
(2)调节近点、近点距离、动态屈光度
当眼运用全部调节力量所能看清的最近一点,即眼在极度调节状态时视轴上与视网膜黄斑部共轭的点,即为调节近点。换言之,调节作用最强时自该近点发出的光线恰好聚焦在视网膜上。
调节近点与眼物侧主点距离称为近点距离,不过在实际检测时角膜至眼物侧主点距离值常略去,而以近点至角膜顶点距离计。近点距离的倒数为动态屈光度。
(3)调节范围
调节远点与调节近点之间的任何距离均能运用调节达到明视,该线性范围即称调节范围。
(4)调节力
1)定义。调节作用时,因晶状体变化而产生的折光力称为调节力。以屈光度(D)为单位来表示。
调节力(D)=1/调节距离(m)
如正视眼在注视1 m远物体时所用的调节力为1/1=1.00(D);注视33 cm远的物体时,所用调节力为1/0.33=3.00(D)。
2)显性调节力与隐性调节力。在调节范围内注视物体时,由于物体距离不同,所使用的调节力也不同。在看近物时所使用的调节力称为显性调节力。但该眼所具有的调节力并不仅限于此,其没有使用的或剩余的调节力则称为隐性调节力。显性调节力与隐性调节力的总和即下面所述的调节幅度。
(5)调节幅度
1)定义。人眼所能产生的最大调节力称为调节幅度,为注视远点时与注视近点时的屈光力之差。人的年龄相同,调节幅度基本相同。
2)计算公式
调节幅度(D)=1/近点距离(m)-1/远点距离(m)
而远点距离的倒数即为非正视眼屈光不正度,故上述公式可改变为:
调节幅度=注视近点的屈光力+(±屈光不正度)
设A为调节幅度,R为远点时的屈光力,P为注视近点的屈光力,则:
A=P+(±R)
如已知调节幅度和屈光不正度,也可依上述公式求出其理论上调节近点位置。



[例4-l]正视眼,远点为无限远,测其近点为1 0 cm。P=1 00/l 0=1 0.00(D),调节幅度A=10+(1/∞)=10.00(D)。
+2.00D远视眼,测其近点也为l0 cm,调节幅度A=10.00+(+2.00)=1 2.00(D)。



[例4-2]设40岁时调节幅度5.0 D,则:
正视眼:调节近点距离=1/5=20(cm)
-1.00 D近视眼:P=A-(±R)=5.0-(-1.0)=6.0(D)
调节近点距离=1/P=1/6≈1 7(cm)
+1.00 D远视眼:可用同法求出调节近点距离=1/(5-1)=25(cm)
现将本例题中40岁年龄组的正视眼、一l.00D近视眼和+1.00D远视眼的调节范围作一图示(见图4-11)。




[例4-3]一位60岁正视眼老者,调节幅度为l.00 D,试求当其戴用+2.50 D花镜时,所能明视的范围。
戴用+2.50 D花镜后,如不动用调节力所能看清楚的最远处自然是仅靠花镜就能看清的最远处,即2.50的倒数,在眼前40 cm。而最近点当是在+2.50 D花镜基础上又动用了全部调节幅度后:
1/(2.50+1.00)=1/3.50.≈28.6(cm)
亦即眼前28.6~40 cm是该老者戴用+2.50 D花镜后清晰的近视觉范围。
通过本例题,应对调节范围的临床意义有更进一步的理解。该方法可用于老视验配程序的最后,测知其戴镜后近视觉的清晰范围,以确认


[例4—4]一位屈光不正患者,其调节幅度为l.00 D,经戴用矫正镜后远视力达到1.0,如配予下加光度+2.50 D的双焦镜,试问戴此镜后,哪段距离的物体看起来是清楚的?
屈光不正患者戴用矫正镜后远视力达到1.0,表明从远用区看无限远的物体应为清晰;然从远用区视近的近点距离则依其调节幅度而定,调节幅度为l.00D,故为眼前1 m。换言之,戴此双光镜后,从远用区看,其视物清晰范围是从眼前l m至无限远。
而该患者戴镜后若从阅读区(近用区)视物,则亦如上题所证,其视近物的清晰范围在眼前28.6~40 cm。
故总体来说,戴此双光镜的患者,眼前1 m至无限远和眼前28.5~40 cm为其视物清晰范围。
本例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双光镜常有中间距离视觉的模糊。



4.调节与眼静态屈光状态的关系
如果年龄相同,不论其静态屈光状态,即不论正视眼或非正视眼,其调节幅度基本相同,但其调节范围、视物时使用的调节力却不相同。
(1)调节远点和调节近点不同,即调节范围不同。例如20岁时调节幅度均为10.00 D,但静态屈光状态不同,其调节范围各不相同(见表4—2)。
表4-2 不同屈光状态的调节范围(相同年龄)
项目调节远点调节近点调节范围
正视眼∞10cm∞至10cm
+2.00D远视眼50cm(眼后)12.5cm眼后50cm至12.5cm
-2.00近视眼50cm8.3cm50cm至6.3cm


(2)在注视同样距离物体时的显性调节力和隐性调节力也不同,如上例注视33 cm远的物体时的显性调节力和隐性调节力见表4—3。
表4-3 不同屈光状态下,注视相同距离物体时的显性调节力与隐性调节力
项目显性调节力隐性调节力
正视眼3D7D
+2.00D远视眼5D5D
-2.00D近视眼1D9D


由此可见,在注视相同距离的物体时,远视眼要比正视眼使用更多的调节力,多用的调节力就等于其远视度数。而近视眼则少用调节力,少用的调节力为其近视度数。当然如果注视距离超过其远点,就会看不清该物体,当然也就不用调节力了。



5.调节功能异常
关于非老视性的调节功能异常,现仅简介下述四类的临床表现,旨在使初学者有初步的了解。
(1)调节不全(调节不足)
调节不全是指调节幅度低于同年龄调节平均水平下限,而呈现调节机能不充分的状态。该最小调节幅度可由下述公式计算:
A=15-0.25X
式中 A——最小调节幅度;
X——被检者年龄。
其临床症状与视近作业密切相关,可表现为眼睛疲劳、头疼、阅读困难,颇似远视眼或老视状态,常与眼的集合不全有关。症状可分为长久性、间歇性或暂时性。症状在全身情况良好、精神得到休息、不再近距离工作的情况下获缓解,然视近又复发。


(2)调节痉挛
调节痉挛是由于副交感神经兴奋过度,致使睫状肌张力异常增加,导致持续性的痉挛状态。关于功能性调节痉挛的引发原因有:
1)持续性近距离工作。在眼屈光不正(远视、散光或老视初期)或集合功能异常,眼肌力不平衡时最易诱发。
2)环境因素,如照明不足、眩光。
3)体质因素,全身健康不良、精神情绪受重创或神经质者等。
4)矫正眼镜不适当。
其临床症状为远距离视力下降,眼疼、头疼、复视、视疲劳等,还可出现视物显大(大视症)。在正视眼或轻度远视眼呈现调节痉挛时即为“假性近视”。


(3)调节麻痹
引起调节麻痹的因素有:
1)局部因素,如滴用睫状肌麻痹剂、眼外伤、青光眼等。
2)全身因素,如中毒、传染病等。
调节麻痹后,其近点远移,视近距离物体难获明视。如小学生对黑板上的图文或桌上的书本,常常感到阅读困难,模糊不清。若有屈光不正,远视眼则无论视远距离或近距离物体均感困难;近视眼除眩目外,远近视力影响不大。另外,调节麻痹者多呈散瞳、羞明等,而不全麻痹者更常表现为小视症(视物显小症)。



(4)调节反应不良(调节灵活度不良)
调节反应不良是指调节聚焦能力下降,最突出的症状是在改变视物距离时,无论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都不能立刻看清物体,出现模糊。


6.老视眼
随年龄增长,眼调节能力逐渐下降,而致视近困难的现象称为老视眼。
(1)年龄相关性调节变化
老视眼是一种生理现象,不是病理状态,更不属于屈光不正。其实质是人眼生理性调节机能的减弱或衰退,而年龄则是影响调节力的重要因素。由于调节是通过晶状体的塑形、变凸实现,经典看法认为由于晶状体所含的可溶性蛋白质,随年龄增长,逐渐转变为不溶性蛋白质,晶状体的黏性弹力慢慢丧失;又因晶状体近赤道部上皮细胞不断形成新的纤维,不断向晶状体两侧添加新的皮质,并将旧的纤维不断压至中心核部,核不断扩大,这一终生进行的变化,导致晶状体日益坚实硬化。而包裹晶状体外表面的有弹性的透明薄膜即晶状体囊,其弹性也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另外巩膜弹性、睫状肌纤维的相应改变,都使调节变得困难。上述这些变化是人进入中年后几乎都会出现的现象,与人体其他器官组织逐渐老化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图4—1 2表示了调节力的大小与年龄相关。依Donder氏数据,人在幼年时期如l0岁时,调节力约为l4.0 D,近点为7 cm。随着年龄增长,调节力逐渐下降,近点远移。30岁左右则已减半至7.0 D,近点移至14 cm。待至40岁,调节力约为4.5 D,近点则至22 cm。若阅读距离为33 cm,正视眼需用3.0 D调节,剩余的隐性调节力为1.5 D,即尚余l/3调节储备,故还可勉强不出现视近困难。然而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调节力更加消退,欲从事近距离工作或阅读,必感困难,即出现所谓的“老花”。

老视症状的出现并不仅仅取决于年龄,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1)与眼屈光状态有关。即与眼是否有近视或远视等屈光不正有关,如远视者老视症状出现较早。
2)与个人的工作性质、生活习惯等有关。如钢琴师习惯于60 cm的工作距离,自觉症状出现就会比较迟。
3)与身体健康状况有关。如会导致晶状体营养不足、睫状肌变弱等的疾病(糖尿病、痛风等)可使老视提早出现。


(2)老视眼的临床表现
老视眼的发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其前期表现为看书虽能看清,但阅读时间稍久,再抬头看远处物体时会有模糊感,一段时间后方能恢复。这表明阅读时人眼的调节力量已全部用上,睫状肌处于紧张甚至痉挛状态,是步入老视眼前期的征兆。
随着年龄增加,会出现视近阅读(或作业)困难,尤其是在光线较暗、字体较小的时候,所以晚上看书喜欢用较亮的灯光,白天喜欢在阳光下。以后在原来的阅读距离,字体会看不清晰,必须把书挪远,而且越来越远,因此有手臂不够长的感觉。且视近阅读时间不能太长,会有看近处字体重叠、串行成双、眼球胀痛、眼干涩、头晕等症状,严重时还可出现恶心不适等视疲劳症状。


(3)老视眼的矫正原则
目前矫正老视眼仍须配戴适合的凸透镜,因其可替代已失去的调节力,使视物不致有朦胧感。老视镜可为单光眼镜、双光眼镜、渐变焦眼镜。下面简介其矫正原则。
老视眼的矫正必须以每个人的调节力为基础,而在视近时,宜保留1/3~1/2的调节力,否则易引起视疲劳。即配老视镜时,必须要测知其调节幅度,必须保留该调节幅度量的1/2。
老视眼的验光必须在正视眼状态下进行,如有屈光不正,应先行矫正。
询问配镜目的,以了解视近工作距离,计算调节需求。该值减去上述所测调节幅度值的1/2,即依“一半调节幅度储备”的原则,初步确定其近用附加度数。
在上述基础上再进行近用附加焦度的精确调整,并确认其戴镜后近视觉的清晰范围。
4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4.2.1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4.1.2 眼的生理性光学缺陷 下一篇4.2.2 眼的集合作用

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暂无...

相关文章

暂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