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4.3.3 近视眼
2009-12-07 15:02:29 来源:网络 作者:雷朋 【 】 浏览:90916次 评论:0
1.近视眼的患病率
不同民族的近视眼患病率有着明显的差异,黑人患病率低,东方人、犹太人患病率高,其中中国人和日本人最高。现有资料估计在我国近视眼患者超过三亿,约占全世界近视眼患者总数的1/3,病理性近视眼患者已逾1000万。据1995年的调查,学生近视眼患病率在小学、中学、大学分别为15%~20%、40%~50%、60%~70%,这在世界上也属于较高水平。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视觉环境的改变,我国近视眼患病率在增加,发病年龄在提前,而且发生后呈加重趋势,特别是近视眼引起的并发症正严重影响和威胁着视觉健康以及生存质量。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近视眼的防治列入全球防盲计划,我国近视眼防治工作更是任重道远。



2.近视眼的成因
近视眼成因一直重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研究,对于上述因素引起的近视眼发生机制,近年在基因定位、生物化学及近视眼动物模型的超微观研究方面已取得一些新的进展,现代的研究结果使传统的睫状肌痉挛、过度调节致晶状体曲率明显增加的调节学说受到质疑。其他如眼内肌功能不全说、眼外肌说、眼压增高说、巩膜营养说等各种学说众说纷纭。不过近视眼发生主要是由于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仍是普遍接受的观点。
(1)遗传因素
遗传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人类体细胞有23对同源染色体组成的46条染色体,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所携带基因的排列顺序是相同的,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这23对染色体中,22对为常染色体,1对为性染色体。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按其表达能力有显性与隐性两种。
近视眼是一类和遗传有关的眼病,这可从不同种族和不同家族之间发病情况的对比研究中找到证据。
种族因素: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群中的近视眼发生率差别很大。如日本及我国近视发病率较高,黑人发病率较低,而且并不因所居住地区的改变而改变,说明种族差异是遗传作用。
家族因素:临床早已观察到单卵双生子的病理性近视,其屈光差异极少,与双卵双生子对照有显著性差异。目前,通过对病理性近视眼家族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已发现与病理性近视眼有关的基因位点,并发现了控制眼球生长的基因位点。这些均反映了遗传因素在病理性近视眼病因学上的重要作用。
现一般认为单纯性近视眼属多因子遗传,大多数病理性近视眼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病理性近视眼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均受环境因素影响。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环境因素是指在发育过程中的视觉信息环境,如视近负荷、作业距离、用眼时间、照明条件、光污染、视觉环境的改变等。动物实验及流行病学资料都已证实长期紧张的视近作业与近视眼发生密切相关。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证明,引起视觉变化的因素主要有视觉剥夺和光学离焦,调节并不是近视眼形成的直接原因,而可能是参与其形成的危险因素。
对于遗传和环境因素与近视眼的关系,有学者曾做出下述说明,至今仍具参考意义。即遗传因素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状况为内因,是近视眼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前提;而环境因素是外因,决定了近视眼发生的现实性,亦即学生时期的近视眼,主要是由于长期视近作业,并通过遗传因素作用而形成的。



相关链接
调节学说
调节学说是近视眼病因研究中最古老的学说,该学说认为由于长时间视近作业,睫状肌持续收缩,引起痉挛,过度调节致晶状体曲率明显增加,且调节和集合使眼内肌及眼外肌施压于巩膜,致眼球前后径增加而诱发近视眼。但现代的研究结果使传统的这一学说受到质疑。
如在动物实验中,切断年幼动物调节反射通路,进行诱发近视眼实验,动物依然发生近视眼,而该近视也能被阿托品控制。此外,实验研究表明,阿托品对人眼的作用不是通过睫状肌上的N受体,缓解睫状肌紧张,放松调节完成的;而是通过视网膜上的M1受体,调节巩膜生长实现的。这些都说明调节可能并不是近视眼形成的直接原因,而可能是参与其形成的危险因素。


形觉剥夺
在近视眼课题研究中,动物实验无疑是最好的方法。通过多种方法将动物眼制成人工近视模型,以探索其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近视眼的实验性研究主要是选用鸡、兔、鼠、犬及灵长类动物等。通过对动物的眼进行眼睑缝合、遮盖,或用不同透明度的遮挡物,制造人为的视觉障碍,这就是形觉剥夺。据研究形觉剥夺可引起视网膜神经递质(负责神经冲动传递的一种化学物质)水平的改变,而使玻璃体腔伸长,巩膜扩张,诱发近视眼。不仅近视眼的发生与形觉剥夺有关,近视眼的近视程度也与形觉剥夺的程度相关。
眼科临床常见的先天性或早年发生的白内障、眼睑下垂、角膜混浊及眼部血管瘤等患者,当所有的注视距离都发生形觉剥夺,可出现弱视,也可能导致轴性近视眼。视觉空间的限制,实际上也具有形觉剥夺的作用。



光学离焦现象
最近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实验时如给发育中的小鸡戴上凹透镜,使其视网膜像聚焦在视网膜后,亦即其成像平面移到视网膜后,形成了远视性离焦,视网膜形成朦像(视网膜离焦),朦像使视网膜神经递质的水平改变,引起小鸡眼轴增长,直到视网膜平面与离焦像平面重合,即导致了近视的发生与进展。该实验说明视网膜像质与近视眼进展密切相关。
随着形觉剥夺和光学离焦诱发实验性近视眼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近视眼发生机制产生了新的推测:在视近时,人眼调节虽使视网膜黄斑部获得清晰影像,但视网膜周边部却是朦像状态,且调节作用越强,周边视野分辨率就越低,有学者认为这无异于遮盖周边视野,使之发生相对形觉剥夺,使玻璃体腔伸长,巩膜扩张,从而导致近视的发展。这正如上所述,调节可能不是近视眼形成的直接原因,但却是参与其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3.近视眼的屈光
当眼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经眼屈折后聚焦于视网膜前,然后呈散开状在视网膜上形成一弥散圆,故外界物体于视网膜上不能成一清晰物像。若由视网膜反射出来的光线,出眼后必然是集合光线,其焦点位于眼前有限距离,此即近视眼的远点(见图4—16)。



4.近视眼的分类
近视眼有多种分类方法,有很多差异,尚难统一。现依我国近视眼防治组专家的意见,介绍下述的四种分类方法。
(1)依近视度数分类
低度近视:<-3.00 DS
中度近视:-3.25~-6.00 DS
高度近视:>-6.00 DS
(2)依屈光成分分类
1)轴性近视眼。指眼球前后轴过长的一类近视,而眼其他屈光成分基本正常。
2)曲率性近视眼。由于角膜前表面或晶状体表面弯曲度增加所引起的近视。
3)屈光指数性近视眼。屈光介质的屈光指数增高(如糖尿病患者)致使屈光力增强所引起的近视。
(3)依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分类
1)单纯性近视眼。在明显外因(环境)作用下,并在一定内因基础上(但也可没有明显的遗传因素),在青少年发育期逐步形成的近视眼。单纯性近视眼发展较慢,生长发育期后相对静止,屈光度常在-6.00 D以下,可用镜片矫正到正常视力。
2)病理性近视眼。病理性近视眼以遗传因素为主,环境因素次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一般自幼年开始,近视程度不断加重,有明显进行性趋势,平均每年增加1.00 D或1.00 D以上,近视屈光度为高度。矫正视力往往低于正常。眼轴明显加长,早期即伴有眼部组织一系列变性的病理改变,如脉络膜、视网膜变性萎缩,玻璃体变性液化等,并易发生视网膜脱离、白内障等并发症。
(4)依是否有调节因素参与分类
1)调节性近视眼(假性近视)。是指在常态调节情况下,远视力降低,近视力正常,检影为近视性屈光不正,用凹透镜矫正可达正常视力。当使用睫状肌麻痹药物后检影,近视消失,呈现为正视或轻度远视。调节性近视眼是视近负荷超常引起的睫状肌紧张以至痉挛而表现的一种近视现象,可逆。但其本质不是近视眼,通常儿童及年轻人较常发生。
2)真性近视眼。即通常的近视眼,指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后检查,近视屈光度未降低或降低度数小于0.25 D,不可逆。
3)混合性近视眼(中间性近视眼)。指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后检查,近视屈光度降低大于或等于0.50 D,但并未完全消失,为有调节因素参与的近视眼。


5.单纯性近视眼的临床表现
(1)视力降低
远视力降低是近视眼最突出的临床表现,降低程度与近视程度相关,而近视力多为正常。
(2)视疲劳
在从事近距离工作时可出现头疼及眼疲劳等症状,这是因为近视眼在视近时少用或不需用调节,但仍需集合以维持双眼单视,故调节与集合功能不协调,遂引起肌性视疲劳。
(3)眼位
由于上述调节与集合功能不协调,该不协调有一定限度,超过时就会引起相当的不适,甚至可能放弃一眼的集合作用,使一眼偏向颞侧,故近视眼易发生外隐斜。
(4)眼底
单纯性近视眼一般不会出现眼底变化,有的眼底可呈现豹纹状或轻度玻璃体混浊,但矫正视力可达正常。


6.近视眼的矫正
配戴框架眼镜或角膜接触镜,仍是目前近视眼主要的矫正方法。
(1)框架眼镜
在我国,框架眼镜因安全、简便、经济,应用非常普遍。过去用欠矫的传统处方原则配镜,最新研究显示,如此配镜实际上会加重近视,动物实验及临床实践均已证实。而上述形觉剥夺和光学离焦导致近视的发展说明视网膜像质与近视眼进展密切相关。所以,近视足矫是解决视网膜成像质量的最好手段,换言之,使视网膜获得清晰的像,是对近视控制的最有效办法。
(2)角膜接触镜
角膜接触镜较框架眼镜减小了像放大率,视野较广阔,且无普通眼镜笨重及棱镜效应的缺点,尤其适合度数较高和屈光参差较大的近视眼患者。
(3)角膜塑型术
角膜塑型术是使用特殊设计的系列角膜接触镜,通过压迫、镜片移动的按摩及泪液的液压作用,逐步改变角膜表面弯曲度,进而使眼睛的近视和散光得以下降或消除,这是一种非手术可逆性治疗近视的方法。
其理想的屈光矫正范围在-4.00~-0.50 D,角膜性散光小于1.50 D,且为顺规性。虽然有合并症及异常现象产生的可能,但有各种医疗技术和临床经验作为支撑,仍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视力矫正方法。
(4)屈光性手术
屈光性手术主要是通过手术方式改变眼的屈光状态,较多施用于角膜和晶状体。由于科学技术及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屈光手术的精确性、可预测性及安全性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我国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效果已获临床肯定,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术主要有PRK、LASIK等。
准分子激光是一种波长为193 nm的特殊气体激光,1975年科学家发现准分子激光具有光子能量高、穿透力极微弱和光束能量分布均一的特点,这为准确地切削组织提供了可能。换言之,准分子激光可对角膜组织进行精确切削,而对角膜穿透力小、热效应低,故为矫正近视和散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技术已经较为成熟,成为当前屈光手术的主流方法,但也还有过矫、欠矫、不规则散光及感染等并发症,要正确认识,全面权衡,慎重对待。


7.近视眼的预防
近视的原因虽未尽悉,但在眼保健方面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以减少近视发生的诱因,或防止近视的恶化。
(1)因近视与家族性遗传有关,故对两性高度近视者的婚配应予考虑。
(2)要关注从母亲怀孕期、围产期到孩子出生,一直再到学龄前期、生长发育期的整个近视眼好发期的视力保健,及时治疗眼及全身性疾病。
(3)针对近视眼发病的环境因素,注意以下事项:
1)建立良好的读写环境。须有合理采光及充分照明,灯光须在左上侧方照射并避免一切暗影。课桌椅子要符合人体生理高度。印刷品颜色必须鲜明,字体大小适度。
2)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阅读时,要使书本与眼距离在30 cm以上,头部宜稍向前倾,不可过于俯视,以免发生头部及眼部淤血。躯干宜取正坐姿势。避免卧床或走路中阅读。
3)控制近作业时间。包括看电视、电脑、游戏机等,50 min后必须休息,勿使眼睛疲劳,同时宜远眺10 min,松弛眼肌的紧张。
4)注意饮食营养素的摄取,并进行规律性的户外运动。
5)太阳直射光线,具有10万lx的强度,对眼球有害,故必须防止阳光直射。但在伞下太阳光强度减弱,比较安全且无害。
(4)预防近视眼并发症,如弱视、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及青光眼等,须知近视眼致盲的主要原因就是并发症,应作为重点防治。
(5)要定期进行视力检查,要重视眼部早期出现的任何异常现象,及时诊治。
126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4.3.3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4.3.2 远视眼 下一篇4.3.4 散光眼

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暂无...

相关文章

暂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