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相关知识 轻微屈光参差是极普遍现象,配镜对其影响不大。但当屈光参差相差值超逾2.00D时,镜片矫治后患者每诉头痛、眩晕、眼胀、视物模糊、复视等症状,其产生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双眼影像大小不等 人戴矫正镜后,外界物体所反射的光线首先要通过眼镜再通过眼屈光系统的屈折始结像于眼底,此时视网膜像的大小与未矫正时视网膜像大小就不同。此即矫正眼镜的放大(或缩小)作用。矫正眼镜的放大倍率与镜片片形因素(镜片厚度、形式)、镜眼距、眼镜片后顶点屈光度均有密切关系。所以,屈光参差患者戴用镜度相差过大的眼镜必然致双眼影像放大倍率不同,由于戴镜后所致网膜像大小差异,常使患者出现影像不等症状,双眼屈光度差值越大,症状越突出。关于视像不等融像限界一般认为为5%。换言之,中枢能耐受约5%的不等像而仍能保持双眼视功能,超过5%时双眼影像融合困难,在不自觉中就会将一眼严重模糊不清影像加以抑制,从而丧失双眼视觉。 散光眼在未戴矫正镜前,大约每1.00D角膜散光可产生0.3%网膜像的变形,而戴矫正眼镜后,由于镜片沿轴向和与轴向垂直向系两个不同镜度,放大倍率自然不同,这使散光眼戴镜后产生网膜像形状的变异。所以,屈光参差时当两眼柱镜度相差值大,会使患者戴镜产生严重视物变形而无法戴用。 (二)双眼差异棱镜效果 由于人眼是在不停转动来观察世界,所以经常是通过镜片非光心部位视物,如把人眼注视某一方向时眼的视轴与镜片后面相交点称为视点,则此时视点与光心不能重合,这必然会产生棱镜效应,出现物体向棱镜尖端移位现象。当双眼屈光度相同,从偏离光心相同距离的视点视物时虽也有物像位移,但棱镜效应相同,基底方向相反,故依“均分棱镜度”法,此两棱镜作用彼此抵消。但当左右眼矫正镜度不同时,偏心注视就会产生不同的棱镜效应,两者之差即所谓“相对差异棱镜效应”,当屈光度相差大或屈光状态又不同时,大量差异棱镜效应使眼球作不等量转动,致眼肌肌力不平衡,这是屈光参差患者戴镜产生视觉干扰症状的另一重要原因。 差异棱镜效应包含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两部分(即使当柱镜轴向为斜向时,透镜产生棱镜效应虽也在倾斜方向,但仍可分解为垂直及水平两方向)。一般而言,人眼水平向转动范围最大,转动机会也最多,但因双眼水平向融合储备力可达30△左右,镜片面积又有限,约束了眼左右转动范围,所以水平向差异棱镜效应常能容忍,即使有症状也可以头的转动代替眼位转动,减轻不适。而人眼垂直向融合力却小得多,戴镜后垂直向棱镜效应差异常不能超过 1.5△,2△以上两眼视觉则无法融合。所以,当屈光参差值大,近距离作业时,戴镜视点多在光心下方,且偏内方,严重的垂直棱镜差异尤其使患者不能忍受。 此外,双眼屈光参差在注视目标时所需的调节不同,也导致戴矫正眼镜后的视觉干扰。 综上所述,对屈光参差患者的配镜,是要在配镜原则指导下,依据患者年龄、屈光参差的差异程度、视功能情况等全面分析,既能增视,而又能被接受,并虑及双眼视功能,综合权衡、慎重开具处方,对屈光参差差值甚大,屈光性质不同等病例应推荐角膜接触镜或采取接触镜与眼镜并用办法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