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相关知识 (一)色觉原理 自然界之所以呈现五光十色,是因为各种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颜色。每一物体的颜色取决于该物体对自然可见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完全吸收光线的物体呈现黑色,完全反射光线的物体呈现白色。如果该物体吸收可见光的大多数波段,仅反射出红色光波,则该物体呈现红色。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可分解成人眼能分辨的不同波长的光带(380~760nm),人眼最大敏感点约在555nm的黄绿色区。由于波长及振幅的不同,使颜色千变万化。 光波刺激视网膜引起色觉,是人眼重要的视功能之一。波长只要相差3~5nm,人眼即可分辨。视网膜中的视锥细胞(在黄斑区最多、最集中)是色觉的感受器。但色觉并非只形成于视网膜,而是一种与视网膜、视神经以及视觉中枢密切关联的复杂的生理现象,最后在视觉中枢综合形成色觉。 经典的色觉形成机理是Young-Helmholtz三色学说。认为视网膜存在三种不同的色觉感受器,实质是三种含不同光敏色素的视锥细胞,分别对630~760nm(红色)、5l0~570nm(绿色)及450~480nm(蓝色)波长的光线最为敏感。如当单色红光照射入眼时,含感红光敏色素的视锥细胞的相对兴奋程度为0.4,则感绿视锥细胞的相对兴奋程度仅为0.1,感蓝视锥细胞的兴奋程度为0。这样,视觉中枢所感受到的是4:1:0的刺激,便形成红色觉。而当单色绿光照射时,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的比例为2:8:1,则形成绿色觉。各种不同的色觉,均由此三种视锥细胞对光线不同比例的刺激所引起。故缺少一种光敏色素便发生色觉障碍,称为色盲。 (二)色觉障碍 常见的色觉障碍是一种性连锁遗传的先天异常,其患病率男性约为6%,女性约为0.5%。患者除色觉外,可无眼部其他异常或功能障碍,且常不自知有色觉缺陷,仅凭生活经验来区分色彩。 也可发生于某些视神经、视网膜病变、中枢疾病及药物中毒等,称为后天性色觉异常。色觉障碍按轻重分为色弱与色盲,色盲有红色盲、绿色盲和全色盲等。 (三)假同色原理 色觉检查为主觉检查,色觉检查簿常用假同色图,称为色盲本。在同一幅色彩图中,既有以相同亮度不同颜色的斑点组成的图形或数字,也有以相同颜色不同亮度的斑点组成的图形或数字。正常人以颜色来辨认,故能正确读出后者,色盲者则只能以明暗读出前者。
五、练习题 1.用色觉检查簿检查色觉时应如何判断结果? 2.色觉形成的经典学说是什么? 3.色觉障碍有哪些类型? 4.试叙述假同色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