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近用瞳距与( )都是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划分的。 A、两眼瞳距 B、单眼瞳距 C、远用瞳距 D、常用瞳距 27. 利用瞳距尺测量远用瞳距时可在看远状态下测量( )之间的距离。 A、两眼瞳孔中心点 B、两眼角膜缘内侧 C、两眼角膜缘外侧 D、两眼瞳孔外侧 28. 检查者测量远用瞳距时应用左眼读取被检者( )的瞳孔中心点处的刻度值。 A、左眼 B、右眼 C、双眼 D、闭合眼 29. 瞳距是指当两眼视线呈正视或平行状态时的两眼( )之间的距离。 A、瞳孔内侧缘 B、瞳孔外侧缘 C、瞳孔中心点 D、镜片中心点 30. 镜腿内侧标有50-16-135标记,其镜架几何中心水平距为( )毫米。 A、66 B、41 C、58 D、33 31. 近用瞳距是指视近方( )时,瞳孔中心间的距离。 A、50cm B、33cm C、某一距离 D、固定距离 32. 当( )任何位置时,称为移心。 A、镜片光学中心位于镜架几何中心外 B、镜片几何中心位于镜架几何中心外 C、镜片光学中心位于镜架光学中心外 D、镜片几何中心位于镜架光学中心外 33. 为使左右镜片光学中心间距离与瞳距相一致,将镜片光学中心以( )为基准,并沿水平中心线进行平行移动的量,称为水平移心量。 A、镜架几何中心 B、镜架光学中心 C、镜片光学中心 D、镜片几何中心 34. 为使左右镜片光学中心高度与( )在镜架垂直方向上相一致,将镜片光学中心以镜架几何中心为基准,并沿垂直中心线进行平行移动的量,称为垂直移心量。 A、瞳距 B、眼睛的视线 C、顶点高度 D、下眼睑的位置 35. 已知镜圈垂直高度为42mm,光学中心高度为20mm,则镜片垂直移心量应是( )mm。 A、-3 B、-2 C、-1 D、0 36. 要求用负柱镜确定散光轴时,测得一个顶焦度值为C+2.00×120°,另一顶焦度值为C-2.00×30°,则散光轴应为( )。 A、150° B、60° C、120° D、30° 37. 根据计算出的垂直移心量,将镜片光心沿定中心板的垂直中心线平行( )移动,并在镜片的垂直基准线上作短垂线。 A、向上 B、向下 C、向上或向下 D、向内或向外 38. 使用定中心仪确定远用眼镜光学中心高度时,应将镜片凸面朝上放置在模板上,使镜片光学中心水平基准线高于模板水平中心线( )。 A、8mm B、6mm C、4mm D、2mm 39. 用目测法找平凹镜片负散光轴线,在镜片边缘最薄处位置上画一直线,将此直线位置放在定中心板所需要的轴位上,再按定中心板水平中心线画一条加工( )。 A、垂直基准线 B、水平基准线 C、45°基准线 D、135°基准线 40. 手工割边时,轻击已割镜片的( ),扩展裂纹深度。 A、边缘部位 B、最凸部位 C、任意部位 D、切割部分 41. 割边质量要求是:划线细、线明亮、割痕深、声音脆、无碎屑、( )、形状准、无擦痕。 A、镜圈几何中心准 B、镜片几何中心准 C、光心准 D、中心准 42. ( )的质量要求是:钳口不过切割痕线、线内不缺口、不崩边。 A、划片 B、修边 C、磨边 D、钳边 43. 切割镜片时,压力控制一般薄镜片用力小些厚镜片( ),力的大小有操作者自我感觉控制。 A、不用力 B、用力小 C、用力大些 D、用很大的力 44. 钳边时,一手握修边钳,钳口夹住镜片,( )。另一手持片,配合修边钳转动镜片。 A、向下向外用力,达到扩展切割裂纹效果 B、向下向外用力,达到剪除效果 C、向下向内用力,达到扩展切割裂纹效果 D、向下向内用力,达到剪除效果 45. 钳片时用力的大小的控制要根据( ),灵活掌握。 A、镜片材料的物理性能,镜片的大小 B、镜片的大小,镜片的厚薄 C、镜片的形状,镜片的厚薄 D、镜片的厚薄,镜片材料的物理性能 46. 镜片应磨( ),其棱宽约为0.5mm。 A、尖边角 B、安全角 C、尖边 D、斜边 47. 磨斜边时,( ),应注意尺寸大小及几何形状。 A、先磨凹面,后磨凸面 B、先磨凸面,后磨凹面 C、只磨凸面 D、磨凹面 48. 手工磨边分两步:第一步磨出与模板( )的平边,第二步磨尖边。 A、形状基本相同 B、形状完全相同 C、大小相同 D、大小基本相同 49. 手工加工半框镜架、无框镜架镜片时,镜片( )砂轮时,动作要轻,应做到前道分段接痕被后道连续磨削而消除。 A、粗磨 B、细磨 C、切入或退出 D、切入和退出 50. 手工磨边过程分三道工序:( )、磨边。 A、划片钳边、打印光心 B、制作模板、划片钳边 C、制作模板、打印光心 D、标出瞳孔中心位置、划片钳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