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强势的企业,都需要认真审视自己脚下的路是否坚实,这样踏出的每一步才是坚不可摧的;而认识到自己企业阶段的局限性,则既是强者的疆界所在,也是强者无疆的开始。
企业做到什么时候是个尽头
中国企业家一向不乏先驱式的人物,更不乏先烈式的人物。很多过于信奉“强者无疆”理念的人成了后者。
奇人牟其中的例子再极端不过,他一会儿想着炸喜马拉雅山,引入印度洋暖流使青藏高原变成塞上江南,一会儿又设想投资发射数十颗私人卫星,而自己的南德公司经营得一塌糊涂,最后债主逼债把他送进了牢狱,根本没搞清楚自己能做什么;
唐万新兄弟一手缔造的德隆帝国轰然坍塌。从理论的角度讲,他的产业整合概念是成功的,此举可以减少重复建设、低水平竞争,发挥规模效应。但他的心实在太大了,分头并举在全国范围内数个大的产业中实施全面并购整合(这也许应是共和国总理考虑的范畴),导致企业资金链长期紧绷,一遇风吹草动就脆弱地断掉了;
蛰居天津一隅8年之久的顺驰,2003年突然发力,两年之内迅速从一个地方性企业一跃成为全国著名房地产开发商。虽然其大量储备土地扩充资源,但随之而来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压缩了顺驰刀尖上舞蹈的安全空间,人才链资金链断裂,然后加速度地归零。
……
由此种种的前车之鉴,也引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企业家话题:“我的企业从一间作坊做到拥有若干家子公司的集团,一直在扩张,好像穿上了红舞鞋永远停不下来。企业越大危机感越强,唯恐一脚踏空打回原形。机会永远都有,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到什么时候才能歇歇脚休整一下?到什么时候又必须抓住机会一往无前?”这个话题归根结底就是企业边界的话题。
借用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先生的一句话:“首先看清你自己。”企业需要明确自己的现实边界,从边界的各个支撑要素去均衡突破。在各个支撑要素没有延展到位的时候,单方面突破的风险是很大的。
谈到拿破仑
很多企业家都希望自己能像拿破仑一样开疆辟土,也无不希望自己能远离滑铁卢。因为他们都相信强者是无疆的,“心有多大,作为就有多大”。那为什么拿破仑会失败呢?
有人说,神武盖世的拿破仑是因为滑铁卢之役中太多的偶然因素造成了惨败,但其实根源不在于此。1812年不明智地大举伐俄,近60万精锐之师埋葬在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里,才是拿破仑大伤元气走向覆亡的原因。
拿破仑不去远征俄国是不是就不会失败了呢?他的边界仅限于地缘边界吗?不仅于此。
1800年前后的20年里,拿破仑统帅着他的精锐军团横扫欧洲大陆,所向披靡,法兰西帝国的疆土一扩再扩。他是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推翻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长期受欺压的欧洲各国人民当然热烈拥护。而其后的战争则成了纯粹意义上的侵略战争,拿破仑的失败就成了历史必然--因为他无法跨越正义与非正义这个最大的法定边界。
其次,拿破仑吞并荷兰、比利时、西班牙、普鲁士、瑞典等国之后,在这些新占领国还未完全安定的情况下,贸然远征,导致前方节节吃紧,后方骚扰不断--这是拿破仑的野心远远超出了其能够控制的治理边界的范畴。
再次,以当时的后勤运输能力,完全不能满足劳师远征俄国腹地的要求,导致法国60万远征军近一半冻死饿死累死在行军途中--这是资源边界尚未扩充到与新战略匹配的结果。
最后,这位永远骑在马上的皇帝总是以一刻不停进攻的姿态来满足自己的野心和虚荣心,而他的将士们在长年累月的征战中早已厌倦了这种生活。虽然拿破仑的赏赐让他们很富有,但他们没有一天享受过这些,以致在反法同盟军趁虚攻陷巴黎,拿破仑命令他的元帅们夺回家园的时候,元帅们居然第一次抗拒了领袖的命令--这是拿破仑集团内部心理边界没有协调一致的问题。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