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动机不良善,中国式管理的功效不但很小,而且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互相不信任的严重后遗症。
相传有一天,苏东坡坐禅的时候,好奇地问禅师:“我坐得怎么样?”禅师告诉他:“你坐得很好,活像一尊菩萨。”东坡十分高兴,回来告诉苏小妹:“禅师夸奖我坐禅做得很好,简直像一尊菩萨。”说完笑个不停。小妹问他笑什么?他说:“我笑禅师坐禅的样子,根本就像一堆牛粪。”小妹听了,对东坡说:“你惨了,人家禅师有慈悲心,看谁都像菩萨。你满脑子都是牛粪,所以看起来人人都是牛粪。”
人与人是一面镜子,镜外的人怎么想,就表现出什么模样。镜中人百分之百地反映出来,和镜外人一模一样。
|博锐|46
看中国式管理,也是如此。忠厚老实的人看出中国式管理诚实、正直的一面。阴险狡诈的人,看出中国式管理欺骗、邪恶的一面。自己丑陋,看起别人来个个都丑陋。内心喜悦,看起别人来个个都很可爱。举一例说明如下:
老板甲看见员工丙把机器弄坏了,不但没有当场指责,反而关心他有没有受伤,要不要去看医生?却在员工不在场时,交待干部乙要员工丙负责把机器修复,应该赔偿的也照章办理。对于这种“老板自己做好人,却要干部扮演坏人的角色”,便出现过不同的评价。有人说老板虚情假意,骗取员工的感情,把坏人推给干部,难道员工会那么傻,相信老板的谎言?何况干部乙也很聪明,自然会告诉员工丙,要求赔偿或修复,根本就是老板的意思,希望员工丙不要见怪,更不必当面揭穿老板的虚假面具,以维持彼此之间的和谐。有人则认为老板不当面指责员工丙的失误,却关心他的身体有没有受到伤害,实在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在老板的心目中,员工的安全远比机器的完整来得重要。所以,先关心部属,确定没有受伤之后,再交由干部乙去处置其余的事宜,因为,要不要处罚部属?应不应该赔偿或修复?基本上都是干部乙的职责。老板甲知道“上侵下职”(居上位的人,侵犯了下属的职责)是不合理的措施,经常使得干部不知道如何施展自身的才能,以致长期下来变成惟命是从的奴才,丧失了承上启下的功能。老板交待干部乙不管说些什么,干部乙都应该衡量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处置。这样的运作原本是互相尊重的正常表现,没有什么好人、坏人的不同角色,何必以小人之心来度君子之腹呢?也有人认为,干部乙直接把老板甲的交待说给员工丙听,实在是出卖老板的不忠行为。老板之所以不直接了当要员工负起什么样的责任,是具有自知之明。因为,老板知道干部比他更明白应该如何处置,所以要尊重干部,让他去决定。老板不管怎样交待,干部都应该合理地处置,才是克尽职责的好干部,怎么可以看成老板要当好人,却让干部去当坏人呢?难道老板怎么交待,干部便完全接受,老板不交待,干部就可以不理会吗?哪一天真的搞到由老板直接处理员工的事情,请问干部的面子往哪里搁?
为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个案居然会产生如此多样化的不同反应?原因是人心不同,所采取的观点也不一样,这才产生不一样的看法。老板甲的动机究竟是真诚地关心员工的安全,还是奸诈地运用嫁祸给干部的手段?恐怕只有老板自己才明白,任何局外人的猜测都未必正确。但是,心存忠厚的人,大都往好处想,而自己奸诈或者吃过奸诈的苦,则常常往坏处去揣测。
实际上,我们用不着费心思猜测这种永远没有证据的事情。我们自己改变一下,从这位老板平时对待干部和员工的情况,应该可以明确地做出判断才对。
老板平日十分小气,对待同仁相当刻薄寡恩,经常嘴巴说得好听,实际行动却完全配合不上,这样的老板一定不可能真诚关怀员工。他不过是耍小聪明,想讨好员工,而把责任推给干部,让他去扮演坏人的角色。长期和这样的老板相处,干部心中自然领悟,用不着费心替他承担,干脆在员工面前出卖老板,心里也觉得舒坦一点。可见动机不良善,中国式管理的功效不但很小,而且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互相不信任的严重后遗症。大家对老板的所作所为,都笑在心里头,根本产生不了什么作用,不过成为一场闹剧罢了,白花力气。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