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客户的清扫和加油看板样例发到我的电子邮箱时,我正在另外一家客户那里服务。 看完了这个样例,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样例除了层次分不清楚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加油基准的问题,更明确的说就是这个企业在做了很多年的设备管理之后,竟然不知道加油点的加油量应该是多少。
在这张管理看板上,很多加油点的加油量竟然是“足量,不滴油”。
我不知道,车间里工人看了这张看板后在这个加油点上加多少油,纯粹的模糊主义。在中国的传统中,模糊可能是种美,也是一种管理方式。在很多企业里,平时的时候领导不告诉下属你的什么地方做的不够好,应该怎么做,好像在等员工去悟。等到发年终奖的时候,这位下属可能拿到比较少的奖金并且满腹牢骚,也许在第二年的时候仍然不知道工作应该努力的方向。曾经在某个企业,一位员工连续两个月被评为E类员工而得不到答案,最后愤然辞职。这就是模糊管理的害处。
以模糊管理的方式对待设备,设备停转的机会将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生产力也将会大打折扣。员工完全可以看了看板之后,加上三枪油而不滴油,也可以加三滴油而不滴油。以自行车的链条为例,骑车人加了油并且不滴油,但是当离开自行车时,自行车链条就会将油滴到地上,假如别人看到地上有油,可能会说:“为什么滴油,你难道看不见标准上写着'足量,不滴油'吗?”,但骑车人可以说我加的时候就是没有滴油。
企业的标准制定者为什么就不能在标准上写上具体的加油量呢?为什么就不能明确加上油后必须将链条立即以什么速度转多少圈呢?
有些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工人对设备某些细节也是比较模糊的。在这个企业有不少老员工,知道设备的哪个部位应该加油了、不加油设备会损坏,但是就是没有进一步转变到科学控制加油保养上。这种经验对于设备维护仍旧是不够精确的。
我利用一晚上的时间帮助他们做了一个加油和清扫看板样例,并且在邮件中一再强调必须明确加油量,希望给我发邮件的这位TPM推行负责人能够明白。
很快,我们咨询顾问到达了这个客户那里开展下一次辅导。
在现场的诊断中,我发现实际上这个TPM负责人并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在车间的加油看板上仍旧是“足量,不滴油”。
我把这位TPM负责人叫到身边,对他说:“您是不是认为你们拟制的加油基准非常好?”这位负责人没有说什么,但是看得出来没有认识到“基准”的重要性,脸上更多的是不置可否。
“其实你们的标准制定的也很好,‘足量’就是不要少,‘不滴油’就是不要多。不多不少就是正好了”这位负责人脸上浮着浅浅的笑容。
“但是,你们的员工仍旧不知道到底加多少,多少算足量不滴油了,所以仍旧是模糊的。我们来看看这个加油点吧!”我们转到设备后面,一起看这个加油点上,加油点的正下方有一滩油迹,在周围光线的折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显然是刚加上没多久。这位负责人没有说什么,给我感觉是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
“这滩油迹就是我们TPM所说的‘污染源’。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