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可以追溯到2006年2月举行的3GSM大会上,王建宙建议各国移动运营商加强国际漫游业务的合作,并能够利用各自的优势不断拓展业务范围。随即,中移动联合七家运营商推出漫游型即时通信,可谓小试牛刀。 在之后不久的一次采访中,王建宙对《通信产业报》记者表示,中移动已与沃达丰、NTT DoCoMo进行了周密的沟通,对如何应对全业务运营商的竞争优势有了结论。
谜底已经初步揭开。7月,中国移动、KPN、NTT DoCoMo、Orange、Sprint Nextel、T-Mobile和沃达丰宣布联合发起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NGMN)组织,研究2010-2020年的下一代移动网络的技术、业务和架构。
很明显,移动巨子们希望让“移动替代性”进一步扩张,通过设立国际标准上升为战略设计层面,而不仅仅满足于具体的战术研发。
移动通信的完全替代?
从本质上来看,7家运营商之所以能够走在一起共图大业,是与目前移动运营商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分不开的。
新型运营商和通信方式的介入是最直接的诱因。北电专家胡海宁认为,目前,众多非传统移动运营商已经纷纷加入到移动通信市场中来,其引进的全新商业运营模式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Google即是如此,而Skype等通信方式更是提供了几乎免费的语音及视频通信业务。这些新兴力量给传统移动运营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与此次结盟的其他运营商相比,作为一个纯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还存在着全业务运营商的威胁。瑞士银行(UBS)分析师王进?就认为,从长远来看,中国移动的发展可能不如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因为后两者是全业务运营商,不但有固网,而且有宽带。
但正如NGMN所构想的,建立一个优质的宽带无线网络,就有可能产生强大的替代效应,直至吞并固网。
同时,用户期望移动运营商能够提供更高的无线接入带宽,更低的系统传输延迟,更低廉的网络服务。而这些要求已远远超出了现有网络的能力。
对于目前炙热的3.5G通信技术HSPA,它与竞争对手WiMAX相比,由于其网络结构过于复杂,因此虽然在支持移动性和QoS方面有较大优势,但在成本和频谱利用率以及传输时延等方面并不占上风。对现有3.5G技术的再升级已经不可避免,而目前业界公认的最为现实可行的路径即是3.9G——LTE。中国移动研究院内部人士也透露,NGMN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展对LTE的研究。
颠覆行业流程
NGMN上周已在英国注册成为一个有限责任公司,据中国移动内部人士透露,其现实功能是管理七大股东共同的活动经费。按照其目标设计,虽然它的影响力将从2010年以后的10年间才会慢慢释放,但这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组织却昭示了一个认真的理念——把一个传统的技术型行业转变为消费先导型的新锐,让电信业的发展更加符合以市场为导向的价值规律。
长期以来,电信业的商业模式都是由设备商研发技术、生产设备,然后兜售给运营商,运营商按照说明书建好网络,用户也只能在说明书范围内使用业务—这些业务常常是与他们的实际需求脱节,不是超前就是滞后,要么就是死气沉沉难以创新,因为所有的技术都是在与世隔绝的实验室完成的。
这种模式的弊端还在于,设备厂商之间天然的利益纠葛,往往造成技术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以LTE为例,据电信研究院专家沈嘉介绍,围绕3.9G的标准问题,在3GPP内部已经分为两个利益团体,其一为主张由3.5G向上演进,其二为选择OFDM等技术直接实现3.9G。更为现实的是,提供技术的设备厂商对用户的需求掌握不够往往对后续的商业运营造成了困扰,中国移动副总裁沙跃家即表达过这一观点。以HSDPA为例,HSDPA在满足与数据业务平台匹配的要求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因此,由运营商作为主体的建立标准研究流程顺理成章。NGMN的现任主席ThomasGeitner说,“作为拥有大量用户和网络设施的运营商和通信产业的重要参与者,我们认为未来网络的成功应由技术标准和实际性能来确定”。
NGMN能够成为这样一个颠覆性力量,出于两大因素,一是它的目标是研究下一代移动网络的实现,能够有效地脱离现有技术体系的影响;二是运营商的整体战略设计,已经向着消费者至上而逐步完善,这使得整个运营体制已经彻底地站到了消费者的一边,而不是满足技术狂人的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