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维福,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靠当小贩,竟贩出了一个新的行业,还把乡亲们带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并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林维福出生在福建省永安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小生活贫苦。初中毕业后,曾在镇里的木材公司当过木材购销业务员。2002年5月因为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被福建省评为“十大杰出青年农民”。
出于工作的需要,林维福要经常出差,他曾到过江苏省的镇江等城市。在那里,他发现当地人也有吃竹笋的习惯。因为在他家乡,满山都是竹,乡亲们素来就有制作笋干的习惯。只是由于计划经济的制约,农民自产的笋干除了卖给供销社外,几乎没有别的销路,春天里的竹笋多得用来喂猪。他对当地笋干的价格和质量做了个调查,发现家乡生产的闽笋、贡笋质量好,价格却比江苏市场上的笋干低得多。看了那里的市场行情,他决心靠笋吃笋搏它一回。1990年9月,林维福向镇木材公司递交了辞职申请书。
◆初当小贩
辞职的前几天,林维福曾请假前往江苏省无锡市考察,并在无锡市的盛岸农贸市场上以每月120元的租金租下了一个1.5平米的摊位。
靠着从乡亲好友那里借来的三万元资金,林维福开始贩卖笋干。他找到贡川供销社,要求批发给他一批笋干,可是结果却令他失望。原来,那时永安市实行的是笋干统购统销政策,农民自产的笋干必须卖给供销社;而供销社必须在完成省外贸下达的计划指标之后才能自主批发经营。当时贡川镇供销社还没有完成省外贸的计划指标,无法满足林维福的要求。因为有统购统销政策,林维福也不能直接向农民收购笋干,否则会被当作违反统购统销政策全部没收。
几天后,一筹莫展的林维福打听到与贡川镇毗邻的三明市三元区已取消了统购统销政策,他连忙赶到,以每公斤10.02元的价格,买下了30包约1000公斤笋干和500公斤的黑木耳,通过零单托运发往无锡市。
到达无锡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带去的笋干和黑木耳用水浸泡,再把笋干切成丝。在辞职前几天的考察中,林维福想过:笋干、木耳一类的干货在食用前必须用水浸泡,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浸泡和切丝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泡多了又浪费。如果能先把笋干泡好,切成丝状,连同泡好的木耳搬到集市上去卖,销路一定会好。他们就立即动手,第二天就把泡笋干和泡木耳摆到了集市上,果真俏销。一天下来,解决温饱的费用已经不成问题。
原来笋干相当于压缩饼干,老家的竹农们在制作笋干时,都要把鲜笋先用大锅开水烫上十来分钟,冷却后再用支点压力至少为二十五吨的木制千斤顶顶在二至三平方米的笋榨内榨上一至两个月,再用炭火烤上三天,这样一来,一棵硕大的鲜笋便变成了一块巴掌大的笋干片,其重量只有鲜笋的十八分之一;而制作泡笋丝的过程,无异于把“压缩饼干”掺水还原,经过浸泡切丝后,其重量是原来的六倍,成本只需每公斤八至十元的笋干,经浸泡、切丝后,每公斤却可卖到六元,其价值是笋干的三至五倍。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