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企业靠机遇,中型企业靠管理,大型企业靠文化。“企业文化”是个热门词汇,但凡上点规模的公司都喜欢搞点文化理念,不但可以凝聚人心,还显得有“品位”,向“国际化”迈进。但一个企业提出真正切合公司发展实际的文化理念是很有挑战性的,把这些理念变成企业员工的行为,变成企业组织的行为,更具有挑战性。如何让企业 文化融入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如何让企业文化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3月4日,在一个万人看花灯的节日里,万泰/知识经济俱乐部举办了一个小型沙龙,展开了这场以“企业文化与行为”的讨论……
企业文化塑造关键在“人”
要塑造企业文化,最关键、最重要的就是要人的层次的标准化,合格的员工=称职+敬业,称职是指拥有做好工作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敬业则要求员工愿意努力工作并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施展全部的技能。
在杭州泰龙食品公司总经理袁国俊看来,企业文化的塑造就是人与人与之间交往,无论是员工与老板之间,还是员工与员工之间,都要建立起一种“互助互信互勉”的关系,如此,企业才能像一艘快艇,一鼓作气,迅速前进,到达目标所在地。
“不信任就做不好事”,做了多年餐饮生意的袁国俊说,员工要互相尊敬,你属于管理岗位的干部,对待下属员工也要尊敬。员工来你这里干活,简单地讲,他们都是为了吃饭,生存是第一位的,之后才会谈到提升劳动价值,这里就要大家互相帮助,“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我们要求员工有困难要互相帮助,形成一种好的氛围”。只有企业的所有员工在理想标准———远景目标、意义标准———统一的使命、价值标准———同一价值观、行为标准———共同的行为规范这“四个标准”都达到一致,才能将企业员工的素质标准化,建设好企业文化。因为,这些理念肩负着从精神层面引导公司全部员工行为的重任,要从众多企业自身管理实践中提炼出高屋建瓴的理念,这才可以让企业因此而具有内在活力和竞争力。
从理论上说,人们对一些理念可以很容易感知其表面的含义,但未必真正能够理解其深刻的寓意,退一步说,即使能领略了其寓意,也未必能在高层领导中达成共识,即使能达成共识,这种共识能融入领导自身的自觉行为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一个组织的高层领导的他律机制往往是薄弱的、有形无实的,自律精神往往很不确定。只有高层的良好表率,才能促成其他员工对文化理念的认同,员工的认同能够成为员工的行为,还要靠业务规范、管理制度的“硬性”机制保障。要靠团队精神、员工关系管理、沟通机制、激励机制等“软性”措施的护航。员工的行为能否集成为组织的绩效,需要对既定文化理念行为化的一以贯之的坚持精神,有时也需要员工与员工之间互相“打气”,每位员工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大家抱成一团才能作战,如果企业形成了一种互勉、互助,团结向上的工作、学习文化氛围,那么,这家企业的企业文化才算塑造成功了。
企业文化“如水论”
在讨论中,浙江省建行企业文化部部长屠耕夫谈到了企业“如水论”,他认为,企业文化关键是怎么认同,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一个精神家园,用《孙子兵法》上的话来说,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是“道”。如果有这个“道”就有了企业文化,而对企业文化的定义,还可以用“企业文化如水”论来阐述。
首先,企业文化是“柔情似水”。企业文化相对于管理制度而言,它属于非制度管理内容,它对员工的管理作用主要是通过精神引导来弥补管理制度的不足,是一种柔性的因素,与制度相比它并不具有强制性的作用力,它的效果侧重“柔”而不是“刚”。其次,企业文化是“水滴石穿”。企业文化的作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期内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不太明显,但从长期效果而言,通过文化的作用,培养企业的共同价值观,逐渐通过价值观形成对员工的行为规范,最终对企业绩效发挥作用,因此从长期来说它对企业有水滴石穿的作用。
第三,企业文化是“如鱼得水”,企业有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正如鱼有了水一样,可以说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像水对鱼的影响一样。平常在生活中水无处不在,当你经常用它的时候不会觉得有多么重要,但一旦离开了水你就无法生存。在企业中,只要有一个团队,就一定有一种文化,但如果你没有留意,可能就感受不到。但一旦一个团队没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就会失去凝聚力,企业将无法生存。第四,企业文化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吸引作用非常大,通过精神的引导,员工形成对企业较强的凝聚力,这种文化形成的企业凝聚力对企业的作用正如中国传统文化所说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另外,企业文化还是“水到渠成”,企业文化建设难度很大,关键在于企业领导人的坚持不懈和员工的共同参与,只要有信心和决心,企业文化建设就一定会“水到渠成”。企业文化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企业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正如俗话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优秀的文化能使企业长期繁荣,没有优秀文化的企业最终逃脱不了短命的下场。在商界的搏斗中,企业就像逆水行舟,只有全体员工同心协力才能发展下去。企业文化与制度的辩论
在企业文化“如水论”一说被提起后,有人提出,企业文化与制度有着重要的关系,企业的兴衰,制度与文化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制度容易建立,但建立好的制度却并非易事,只有适用的制度,没有最好的制度。
在关于企业文化的讨论中,有人认为,所有企业都是有企业文化的,评价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如果不探讨这个企业的制度建设,只能是一种空洞的、不真实的主观臆想。制度对于企业的意义在于它建立了一个使管理者意愿得以贯彻的有力支撑,并且在得到员工认可的前提下,使企业管理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从人与人的对立弱化为人与制度的对立,可以更好地约束和规范员工行为,减少对立或降低对立的尖锐程度,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许多的企业就制度建设而论,要么制度繁杂,期望通过制度将企业的一切行为都规范起来,结果是过于繁杂的制度反而束缚了企业的手脚,产生高昂的制度成本。要么就是制度过于简单,企业行为无章可循,重叠行为导致效率低下。
在讨论中,杭州西子控股集团董事长秘书印峰以一个现象来阐述企业文化与制度的关系。大家可能都去过香港,香港的交流特别有序,司机绝对不会闯红灯,但当香港的司机把车开到深圳后,他也会和深圳的司机一样,闯红灯,抢车道,一旦把车开回香港,他又马上按照红灯停绿灯行了。在印峰看来,这就反映了一种文化行为,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因为有制度保障,所以,企业文化就是要有一套制度来保障,要使我们的企业文化转化为职业行为,就要通过我们的制度和规范,文化一定要通过制度来固化,文化是软的,人性还是需要管理的。
但是制度化管理要完美地体现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企业文化的良好支撑工具,也不是无条件的、自然而成的。这就是现实生活中企业制度众多,而有影响的企业文化却并不多的缘故。制度化管理在这里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得到员工认可”。任何人都千万不要将这个条件简单化,因为它正是从制度化管理上升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一步,而通向这一步的核心就是把握制度文化效力点所在的问题,也就是把握企业文化的“柔”与制度化管理的“刚”。
如何把握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基本的人性和人情观的问题,因为制度的最终效力在于人的认同,也就是“员工的认可”,制度文化的效力点不在别处,而在人的心灵,所以,如何把握企业文化的“柔”和制度化管理的“刚”,有学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审视各种制度是否是以企业的根本性需求出发,并且是与企业最本质的目标相联系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的骨架部分,任何一个企业离开了制度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制度必须从企业的根本性需求出发,是对企业根本性需求的维护。第二,要审视制度是否使各直接参与者的利益得到平衡,产生互相制约的作用。制度作为公正的体现不但要求其形式是公正的,更要求其内容是公正的,要使制度约束下各直接参与者的利益得到平衡,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对称。第三,要审视制度出台的程序是否公正和规范。制度管理如果没有一个公正的出台程序就有可能陷入强权管理范畴。第四,要审视制度的执行是否真正严格平等。制度执行的最好效果就是在无歧视原则下产生的普遍的认同心理,这也正是制度执行中的难点问题。
所以,制度化管理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柔”和“刚”并不是对立的,关键是从制度的制定到执行整个过程是否真正体现出了公正的内涵,是否体现了企业的根本需求,如果达到了这个要求,那么制度化管理就奠定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