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本土文化的特色管理
2009-12-24 11:00:41 来源:网络 作者:保视宁 【 】 浏览:172次 评论:0

    做事层面上的管理很容易,无非是PDCA,而做人层面上就难了,老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最难的是人人都有习惯,人人都有想法,而这些习惯和想法是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而管理者的任务就是把它们统一起来,实现公司的目标。

    有一次培训,我问学员:“管理工作难吗?”

  学员的回答是:“难!”

  我问:“有多难?”

  有个学员开玩笑地说说:“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难上加难。所以我说,做人难,做管理者难,做中层管理者难上加难。”

  我问:“为什么是中层难上加难,而不是上层,也不是基层管理者呢?”

  学员回答说:“高层管理者基本上是在做官,在沟通,在处理人际关系,在做战略,在务虚,再说他们的人数比较少,所以虽然难,也是少数几个人难。基层管理者执行的工作多,决策的少,流动性要大一点,你对我不好,风向不对,就走人了。我们这些中层管理者就不一样了,公司给的待遇还可以,有一定的吸引力,拖家带口的要负责任,基础的管理者又是这样,高层在运筹帷幄,最苦就是我们了,打掉牙齿和血吞,没有办法。”

  他说得很对。员工是很难管理的,尤其是中国员工。甚至有港台的职业经理人说中国人天生有反骨,就象《三国演义》中的魏延一样,天生不服管理,总爱自己做主。你用集权管理,他觉得你对他不放心,不信任,于是不努力,不积极,拨拉一下动一下。你用分权管理,他觉得你对他的指导少了,是不关心他,是把责任都推给他。于是管理者就很烦恼,只好针对每个员工的具体情况,开展所谓的情景领导。那现阶段员工有什么特点呢?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呢?

  员工特点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从产业革命开始,人口逐渐从农村集中到了城市,现在的农业人口均在10%以下。这样的转移,让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成了规模生产下的产业工人。农民的特点的自己自足,只要把地种好了,税和地租交了(中国现阶段的农民除外),其余的都是自己的,和外界的交换比较少。因此农民的性格必定是以自我为中心,少有合作精神,没有规则意识。而产业工人,成为了生产线的“奴隶”,一定要遵守生产的规则,才能做好工作,只有分工合作,才能有更大的产出,于是必定是以别人为中心,重视交流与合作。我们处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员工缺少合作精神,没有规则意识,不服从管理,就变得很正常。

  就拿过马路来说吧,我国人是争先恐后,只看车不看灯,而美国人是只看灯不看车。他们有遵守规则的文化,也有健全的违反规则的惩罚。这种文化已经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深化到他们血液中去了。而我们呢?农村有红绿灯吗?没有。随意走就很习惯,走得人多了就有路,只要不踩庄稼就行,于是看车不看灯。

  我们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也就二十多年,合作守法的文化正在建立。往上数,三辈以内,谁家不是农民出身?家庭习惯就影响到了今天员工的行为,家庭教育就影响到员工的价值观。自然经济欣赏的生活观念是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而市场经济希望人人为金钱折腰,追逐金钱,追求成功,过富有、成功、快乐的生活。因此很多员工还没有认识到角色的转换,其实两种生活方式,都是对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但既然到企业打工,就要有所追求,要“折腰”,难道还要老板“折腰”来迁就你吗?你真的那么重要吗?

  折腰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点,是员工要服从。企业要强调服从,所谓服从是下属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讲出来,然后由上司决定。下属按照上司决定的做事,就叫服从。

  我们的员工服从吗?往往在老板宣布了决定以后,会议结束了。一转身。员工就可能说: “狗屁,我的建议才是正确的,老板什么也不懂,就是有一些钱而已。

[1] [2]  下一页

1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文化的 管理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解析企业文化嬗变 下一篇如何让企业文化成为员工自觉行为

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暂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