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打比方说,品牌好比企业的姓氏,而产品就好比企业的“儿子”,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只做“贴牌”产品,时间一长企业就会断了“香火”。著名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也认为,浙江要形成品牌族群,必须提升品牌竞争力。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品牌竞争力包含了企业在资源、技术、管理、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是形成并实现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因此,品牌已成为人们提及最多的字眼,眼镜行业的企业家们也表现出对品牌塑造的巨大热情。面对这种“创牌”热潮,行业不少有识之士却并不苟同,他们掷地有声地疾呼:眼镜“创牌”应量力而行!
警惕“创牌”幼稚病
对眼镜企业来说,创牌是一件大好事,但也是一件大难事。过来,一些企业经过“创牌”不仅功成名就,而且赚得盆满钵溢;而另一些企业却在“创牌”路上猛摔跟头,铩羽而归。对此,温州市某眼镜厂总经理李先生颇有感慨。他说,随着国外品牌对中国眼镜市场的冲击,国内眼镜企业自主创牌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加之“创牌”并非一挥而蹴,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和打磨的过程。因此,企业“创牌”应慎重而行,否则将是一种幼稚的表现。温州市赵氏眼镜厂负责人赵勇也说,眼镜“创牌”应遵循企业发展规律,一口咬不成胖子。同时他指出,如果企业还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去奢谈眼镜“创牌”,就像一个举重动员,本来只能举起150公斤,而要强迫他举起300公斤,这现实吗?
温州市名士达光学总经理熊佳佳对眼镜创牌也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她说,过来名士达在创牌方面也曾有过经验和教训,但是经过战略调整之后,目前名士达在创业路上正一帆风顺。为此,她提醒大家,眼镜创牌要警惕“创牌”幼稚病!一是简单地认为金钱万能,“创牌”即“买牌”,而不考虑产品的品质、市场占有率以及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二是在条件并未成熟、企业实力及原始积累不足的情况下盲目“创牌”,结果不堪重负,企业为求生存而不得不苦苦挣扎;三是急功近利,“借牌”、“傍牌”,甚至假冒名牌,结果欲速而不达,企业付出沉重代价;四是认为“创牌”可以一挥而蹴,过分夸大广告效应。
创牌成本究竟有多高?
毫无疑问,“创牌”是需要高额成本的。但是“创牌”成本究竟有多高呢?深圳某眼镜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先生说,创牌成本其实只是一个概念,它是无法用数字来统计和表达的。真正来讲,企业创立之初就在为企业发展后“创牌”做准备和铺垫,如果要计算“创牌”成本,那么就要从这个时候开始计算。当然,现在所说的“创牌”成本,蒋先生他个人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品牌的智力投入;二是品牌的资本运作;三是品牌的广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