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第10章 第3节 接触镜中的眼镜学原理
2009-11-27 15:57:07 来源:网络 作者:GUCCI 【 】 浏览:94310次 评论:0
高度屈光不正的矫正比较特殊,明显的问题是矫正镜片很厚、重量增加、像差问题明显、放大率变化,视野限制等,因此特殊的镜片设计和镜架选择,对于高度屈光不正者舒适地配戴眼镜非常重要。
在屈光不正超过+10.00D的配戴者中,很多是无晶体眼患者,因外伤、晶体脱位、白内障被摘除晶体或先天性晶体缺如。高度近视很常见,临床上-6.00D以上的近视者比率很高,很多先天性近视者或病理性近视者的矫正处方超过-10.00D。因此高度屈光不正矫正在临床上比较重要,应予以重视。
眼镜学的许多原理还与临床特殊问题处理有关,包括低视力患者的助视器、角膜接触镜、人工晶体等。




接触镜中的眼镜学原理
(一)屈光力变化
1. 作为“厚”透镜的接触镜 从光学角度来考虑,接触镜被认为是“厚”透镜,由于接触镜曲率半径较短,轴性厚度的光学影响通常不能忽略。接触镜的屈光力受镜片表面曲率、镜片材料折射率、镜片厚度的影响。接触镜屈光力确定的关键就是前表面屈光力,即前表面中央光学区曲率半径(FOZR)。

2. 泪液镜 泪液镜的光学效果视配适特征和材料硬度而定。当用球性接触镜矫正球性屈光不正时,如果镜片配适较角膜平坦,则泪液镜相当于负透镜;如果镜片配适比较陡峭,则泪液镜相当于正透镜;如果镜片是匹配角膜配适的,则存在平光的泪液镜。如果镜片发生偏心,泪液镜还会产生棱镜效应。接触镜对眼的总有效度数是镜片屈光度数加上镜片与角膜之间泪液层所产生的有效度数的总和。镜片配适的改变会引起原泪液镜光学效应相应的变化。镜片配适的变化通常先是通过改变基弧实现的。

3. 矫正散光时的接触镜光学 应用球性硬镜矫正角膜散光时,效果极佳。一般认为,角膜的后表面中和了大约10%由角膜前表面产生的散光。未被接触镜矫正的散光称为残余散光。球性硬镜并不能矫正所有的散光,这时可以用环曲面接触镜,其表面曲率与角膜匹配,此时可以忽略泪液镜的度数。

4. 有效屈光力 框架眼镜后顶点与角膜前顶点的距离(顶点距离或称镜眼距离)一般为10~15mm,而接触镜贴在角膜表面上,这样矫正相同的屈光不正眼时,达到相同的屈光矫正效果,所需接触镜的屈光力和框架眼镜的有效屈光力不一样。




(二)放大率变化
框架眼镜和接触镜所产生的视网膜像放大差异在临床有重要意义。
1. 眼镜放大率和接触镜放大率 眼镜放大率是指经矫正镜片矫正后的屈光不正眼视网膜像大小和未经矫正镜片矫正的屈光不正眼视网膜像的大小的比值。接触镜放大率(CLM)表示用接触镜矫正的屈光不正眼视网膜像的大小与用框架眼镜矫正的屈光不正眼视网膜像的大小的比值。CLM在临床上更为实用,因为它比较的是两个聚焦的像的大小。对于远视眼来说,因为接触镜的焦距比等效的框架眼镜的要短,所以CLM<1;而对于近视眼来说,因为接触镜的焦距比等效的框架眼镜的要长,所以CLM>1。
总体上,接触镜对视网膜像的改变要比框架眼镜的改变量小,所以接触镜矫正远视眼,其视网膜像比用框架眼镜矫正的要小;对于近视则相反,接触镜矫正的视网膜像比框架眼镜矫正者要大。
眼镜放大率,对于正透镜而言,总是大于1,对于负透镜,总是小于1。显然,对某特定眼睛而言,无论眼镜戴在何处(除非戴在入射光瞳平面上,但这是不可能的),其戴镜前后的视网膜像的大小是不相等的。
当使用接触镜来矫正非正视眼时,镜片与入射光瞳的距离小,约3mm左右,则眼镜放大率与1的差异很小,甚至在较高度的非正视眼也如此。对于高度近视眼用接触镜矫正的优点,从这些曲线可以看出,应是明显的。例如,当眼镜屈光是-16.00D时,对于框架眼镜的眼镜放大率是0.81,而对于接触镜是0.96 ,也就是说,用接触镜时视网膜像约较普通眼镜放大18.5%,仅较未矫正时缩小4%。
2. 接触镜放大效果的实际应用
(1)
近视:随着近视的增加,接触镜矫正后的像比等量普通眼镜矫正的视网膜像也逐渐增大,这对增进视力有用。
(2)
无晶体眼:白内障摘除后,视网膜像大小的增加会引起视网膜像大小的明显改变,晶体摘除后戴框架眼镜,视网膜像增加20%至50%,如戴接触镜,可能分布范围为±2%。无晶体眼配戴接触镜可产生双眼视。
(3)
屈光参差:为了尽可能保持双眼视网膜像大小接近,对于轴性为主的,框架眼镜是最好的矫正方式;如果是屈光性为主的,接触镜是最好的矫正方式。参阅本章“屈光参差和物像不等的矫正”一节。
(4)
中、高度散光:在度数较高散光眼中,两条子午线的眼镜放大率不均等,造成视网膜像的变形,接触镜可明显减少此现象,但配戴者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戴接触镜后新的视网膜像。




(三)调节变化
当看近物时需作适当的调节才能看清。看清近物的调节需求,在戴框架眼镜和接触镜时存在差异。
1. 配戴者框架眼镜时的调节 由于接触镜和框架眼镜与角膜之间的顶点距离不同,所以近物在角膜平面的聚散度各不相同,这就造成了配戴接触镜看近和配戴框架眼镜看近时,眼调节需求不相同。
2. 配戴接触镜时的眼调节 由于接触镜离眼的主点的距离极小,或忽略不计,所以戴接触镜时对近物的调节量与正视眼基本相同。
对于接触镜配戴者来说,调节需求和正视眼基本相同。近视眼配戴接触镜矫正,调节需求比配戴相应的框架眼镜矫正时要大;而远视眼配戴接触镜矫正,调节需求则比等效的框架眼镜矫正时要小。其临床意义对于在调节障碍或者老视前期的人尤为明显,如果一位40岁配戴框架眼镜矫正的近视者改用接触镜矫正,可能会忽然感觉出现了视近困难等老视症状,而远视者则相反。
同样的原理也应用在屈光手术中,对于一些老视前期的近视屈光手术患者,其目标矫正效果可能需要略欠矫以保证术后近距离工作无虞。详细内容参阅本系列教材《屈光手术学》有关章节。




(四)集合的变化
由于接触镜随眼球而转动,故看近物时的集合需求与正视眼相同,戴框架眼镜看近物时,视线向内而偏离眼镜光心,产生棱镜效果,从而改变了集合需求。
远视眼配戴接触镜时,集合量比配戴框架眼镜时要少,因为框架眼镜导致底朝外的棱镜效应,促使眼睛产生比相应注视距离要多的集合量,而接触镜则随同眼球转动,基本不会出现棱镜效应的变化。
近视眼则反之,配戴接触镜矫正时集合量比配戴框架眼镜时要多,此时由于框架眼镜导致底朝内的棱镜效应,眼睛产生比相应注视距离要少的集合量,而接触镜则随同眼球转动,同样基本不会出现棱镜效应的变化。如果近视眼从配戴框架眼镜改为配戴接触镜,由于集合增加带来的影响在临床上有时需要重视。




(五)接触镜临床光学特点
与框架眼镜相比,在临床应用上接触镜具有如下光学上的优点:
(1) 由于镜片跟随眼球运动,孔径较小,不会出现显著的斜向像散、畸变、色差等像差;
(2) 环形盲区、复视区等对配戴者造成的视野限制和干扰较小,特别是在高度屈光不正者;
(3) 由于镜片跟随眼球运动,对于屈光参差者来说,很少出现双眼之间的棱镜效应不平衡;
(4) 对于无晶体眼,视网膜像的放大率变化较小;
(5) 硬镜矫正角膜散光,包括不规则角膜散光的矫正效果更好。
接触镜也存在以下光学上的不足:
(1)镜片偏心造成眩光或“鬼影”现象;
(2) 环曲面接触镜容易旋转而影响矫正视力;
(3) 镜片过度运动也会影响视力等。
110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接触 眼镜 原理 责任编辑:peijingshi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第10章 第2节 屈光参差和物像不等.. 下一篇第10章 第4节 低视力助视器中的眼..

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暂无...

相关文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