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第9章 第5节 渐变多焦点眼镜的规范验配程序
2009-11-27 15:57:19 来源:网络 作者:蓝精灵 【 】 浏览:42487次 评论:0
老视配戴者需要远、中、近等不同距离的视觉矫正,需要将不同的屈光矫正处方集合到同一镜片上,形成多个焦点的眼镜。与双光镜相比,三光镜已经考虑到了中间视觉的矫正,但是和双光镜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在每个视觉区域的聚焦范围都有限,不能获得全程的连续视觉,在分界线仍存在像跳。即使是无像跳设计的三光镜,分界线的存在从外观上也影响配戴者对镜片的心理接受。
渐变多焦点镜片设计克服了以上问题,即在一镜片上实现了从远至近无数附加镜的逐渐变化,同时在光学成像质量上达到一定标准,在外观上无特征性表达,目前成为老视验配者首选的矫正方式。渐变多焦点镜片(PLA)简称渐变镜、渐进镜。
渐变多焦点镜片验配不同于普通的单光或双光镜片验配,临床实践证明规范验配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因此将规范验配程序总结并阐述,以增进科学验配。
所有的验配工作均在常规眼检基础上进行,如病史询问,眼部健康检查、验光和老视阅读附加检测等,然后开始与此相关的程序:①选择镜架;②调整镜架;③测量配镜参数;④定制镜片;⑤镜片质检;⑥配适评估。




一、 选择镜架
镜架过大,会使最后存留在镜片上的像差区偏大;镜架偏小,会使有效可视区变小而不够使用。对渐变镜架的规格要求为:
(1) 镜架必须要有足够的垂直高度,以保证足够的有效可视区,例如,渐变区为18mm,则一般要求从瞳孔中心到镜架底部至少为20mm,到顶部的距离至少为10mm(图9-10)。

(2) 镜架要有足够的镜框鼻内侧区域,可以容纳视近区。
(3) 镜架应牢固,不容易变形,一般以选择全框、半框架为宜。
(4) 镜脚焊接点不宜太高,否则会影响视远区、视近区的位置。
(5) 选择有鼻托的镜架,可以在有必要时调整配镜高度,这样的镜架一般为金属架。
以上只是渐变镜镜架选择的特殊技术要求,从美学角度来说,要与脸形、气质、职业等相符,这些方面的要求与一般镜架选择类似。




二、调整镜架
根据配戴者的脸部特征调整镜架,以适合配戴者的脸形,方便正确地进行测量,同时也尽量增大镜片的可用视野。调整内容主要包括:镜架平衡、前倾角、顶点距离、镜腿长度、面弯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1) 顶点距离尽量短,以不触及睫毛为准,以尽量增大可用视野,这个原理可以类比为“锁孔效应”(图9-11a )。
(2) 镜架必须根据配戴者的面部特征调整前倾角,一般在8~12度,当视近区和中间区离眼睛比较近时,相应的视野就比较大(图9-11b)。
(3) 镜架应与面部相匹配,具有一定的面弯,有助于保持足够的视野。






三、 测量配镜参数

为确保配戴者能够获得最佳视力,视线不仅要通过适当的视远区域,而且眼睛往下看时,通过相对狭窄的渐变区,到达视近区,否则眼睛就有可能经过模糊区而影响视力。

渐变镜的配适取决于配镜十字的位置,前表面的配镜十字标记代表“配镜中心”,当配镜中心置于瞳孔之前,主参考点(即棱镜参考点)位于瞳孔中心下方2~4mm。

要测量的面部配镜参数包括瞳距和配镜高度,整个步骤相当于在配戴者眼前画了“十”字,使镜片上的配镜十字与之重合。

(一) 水平参数(瞳距)

这里需要测量单眼瞳距,即第一眼位时瞳孔中心到鼻梁中央的距离(图9-12)。


有几种方法:瞳距仪、瞳距尺、样片标记法。具体操作步骤为:
1. 瞳距仪 注意测量时保持检查者、被检者和瞳距仪位置端正,将测量距离设定为所要测定的距离,可测量单眼和双眼视远和视近(不同距离)瞳距。
2. 瞳距尺 使用有鼻梁槽的单眼瞳距尺,步骤如下:
(1) 检查者与被检者在相同高度相对而坐(一臂远,约40cm)。
(2) 将瞳距尺置于被检者鼻梁上,注意保持水平避免倾斜。
(3) 被检者注视检查者左眼。
(4) 检查者闭上右眼(避免平行视差)。
(5) 将笔式电筒置于左眼下方,正面照射被检者,以便确定瞳孔中心位置,但切忌直射被检者瞳孔,被检者也不应注视电筒灯光。
(6) 观察被检者右眼角膜反光。
(7) 读出瞳距尺上对应该眼瞳孔中心的单眼瞳距刻度,即为该眼单眼视远瞳距数值。
(8) 同法测量左眼单眼瞳距。
3. 样片标记法(如果没有样片,贴上一条垂直方向的透明胶带)
(1) 被检者配戴所选择的并经妥善调整的镜架。
(2) 检查者与被检者在相同高度相对而坐(一臂远,约40cm)。
(3) 令被检者看检查者的左眼。
(4) 检查者闭上右眼(避免平行视差)。
(5) 将笔式电筒置于左眼下方,正面照射被检者,以便确定瞳孔中心位置,但切忌直射被检者瞳孔,被检者也不应注视电筒灯光。
(6) 观察被检眼右眼角膜反光。
(7) 用标记笔在样片上面画一竖线,标出角膜反光点位置,做标记时持笔手应稳定(可支撑于被检者额部),并不应阻挡二人视线。
(8) 将镜架置于测量卡上。
(9) 镜架的下缘与其中一条水平线对齐。
(10)鼻梁对称地置于中央斜线的两侧。
(11)由中央水平线刻度线上读出单眼视远瞳距数值。
(12)同法测量左眼单眼瞳距。
(二) 垂直参数(配镜高度)
配镜十字必须位于瞳孔处,因此还要准确测定瞳孔高度(即配镜高度),测量时应注意避免视差。配镜高度有两种规定:①自瞳孔中心位置至镜架最低点内槽的垂直距离(图9-13中A),美国、澳大利亚一般都采用这种标准;②自瞳孔中心至正下方镜架内缘的垂直距离(图9-13中B),法国一般采用这种标准。由于第一种规定可以避免单眼距离和配镜高度误差的连锁效应,所以本书推荐使用第一种规定。在很多全自动割边机上都有相应的模式对应这两种标准。

所有的配镜参数测量都需要在患者配戴所选用的、并经适当调整的镜架上进行。方法和步骤同上述样片标记法。
应用镜片测量卡测量配镜高度时,也可将卡片倒置,镜架下缘内槽与零位水平线对应,与横线对应的水平线即为配镜高度。




四、 定制镜片
完成了参数测量之后,就可以定制镜片。定制时需要注明以下内容:屈光度数(视远屈光度数和近附加度数)、渐变镜的设计、镜片材料和折射率、表面处理(镀膜和染色)、直径(对于高度数正镜片控制中心厚度尤为重要)。如需工场协助割边、装架,还要说明配镜瞳距、配镜高度和镜架规格。




五、 镜片质检(核实参数)

质量检测包括配镜前对镜片、镜架的质量检测和配镜后对割边、装架结果的核实。前者是收到预订镜片之后,在割边之前所进行的质量检测。后者是完成割边、装架之后,还要再次进行眼镜的核实,暂时保留镜片上的临时墨水标记,确认配镜参数的正确性后才能配发给配戴者。这些临时性标记只有在完成对配戴者的指导后才能擦去。

(一) 镜片标记

渐变镜上的标记(图9-14)包括可以去除的临时性标记和不可去除的激光永久性标记,前者如远用参考圈、配镜十字、水平标志线、棱镜参考点、近用参考圈。


远用参考圈是测量镜片远用度数的区域;验配十字在配镜时通常应与瞳孔中心相重(第一眼位);镜片两侧的水平线可以供配镜时确定水平;棱镜参考点是测量镜片棱镜大小所在,此处视标可能会有些模糊;镜片下部的近用参考圈是测量近用度数之处,视近区的度数取决于远用屈光度数和近附加,注意此时是测量前顶点度。
通过上述测量便可确认远用屈光度数、棱镜量和近附加,配镜完毕之初都应保留镜片表面的标记,以便核对镜片。临时性标记被清除后,还可以通过镜片表面的隐形永久标记来重现。所有的渐变镜表面都有隐形标记,通过这些标记可以知道镜片材料、设计样式、生产者和加光度数。利用隐形标记还可以重现临时性标记如远用参考圈、棱镜参考点、近用参考圈等。大多数渐变镜中,加光度数标于颞侧,镜片设计和生产者标志标记于鼻侧。隐形标记有时难以发现,需要借助专用的仪器。
有时配戴者已经配戴了一段时间的渐变镜,也会因为一些问题前来复核,这时也有必要重新标记镜片,进行有关参数的测量。
(二) 检查内容
除了与普通镜片、眼镜相似的质检内容以外,还要着重检查以下各方面:
1. 屈光度数
(1) 远用屈光度数:测量后顶点屈光力,镜片凸面朝上、凹面朝下,置于焦度计(镜片测度仪)上,焦度计测帽中心对准远用参考圈,并注意保持镜片位置水平。
(2) 近用加光度:近附加一般位于镜片前表面。测量前顶点屈光力,镜片凹面朝上、凸面朝下,置于焦度计上,测帽中心先对准远用参考圈,获得读数1:远用区前顶点屈光力;再移动镜片使测帽中心对准近用参考圈,获得读数2:近用区前顶点屈光力。读数2与读数1之差即为加光度。测量过程中注意保持镜片位置水平,不可倾斜(水平标志线可供参考)。上述测量结果应与镜片颞侧加光度隐形标记数值相同。
2. 棱镜 渐变镜由于前表面曲率自上而下不断变大(曲率半径相应变小),因此镜片下部厚度变薄,从而导致厚度差异而产生底朝上的棱镜效应。为消除这种棱镜效应所产生的视觉干扰,生产时附加了一个等量、底的朝向相反的棱镜。渐变镜片上的棱镜参考点是测量该附加棱镜的位置,所测量得的数值应为近用加光度的2/3,基底朝下。如近附加为3.00D时,棱镜为2△,基底朝下。两眼垂直棱镜差异应控制在1△之内。
3. 镜片类型 往往是检验时容易忽略但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包括镜片的设计种类、材料(树脂、玻璃)、染色、加膜、基弧、镜片直径是否与我们所期望的一致。基弧并不是验配师订片时所必须注明的参数,但是大部分配戴者两眼镜片的基弧应一致(双眼不等像者除外)、新镜片的基弧与原镜片的基弧尽量接近。镜片直径对于高屈光度数配戴者来说尤为重要,根据镜架尺寸采用镜片测量卡或计算法获得所需镜片的最小直径可以帮助配戴者获得中央厚度(正镜片)、边缘厚度(负镜片)或厚度差异(散光镜片)最小镜片。
4. 镜架 镜架的类型、尺寸、颜色、调校情况、镀层都应仔细核对,并检查是否有其他瑕疵。
5. 配镜高度、瞳距 根据镜片标记测量两眼镜片配镜十字的高度(到镜架最低点内槽或配镜十字正下方镜架内缘,依面部参数测量数据和割边机设置为准)。并检测单眼瞳距数值是否与面部测量结果一致。测量时可用毫米刻度的瞳距尺,但是使用镜片测量卡往往更加方便、准确,注意镜片上的水平线须与测量卡上的水平轴平行,并使配镜十字位于“零位”,从这一位置可以确认单眼瞳距和配镜十字高度。
(三) 容许误差/弥补方法
远用屈光力、近附加度、散光度数和轴位的容许误差参见有关镜片度数误差的质量标准。对于渐变镜来说,配镜参数的准确性要求极其严格,单眼配镜高度误差不宜超过2mm,两眼配镜高度误差造成的垂直棱镜差异不超过1△,单眼瞳距误差不宜超过1mm。部分参数误差源于镜架变形,可通过调整镜架弥补(表9-4)。
表9-4 配镜高度误差弥补方法
高度误差 调整方法
双眼同等偏高 增大鼻托正面角;
增加镜腿长度
双眼同等偏低 减小鼻托正面角





六、 配适评价(戴镜核实)
检查镜架与脸部的配适情况,是否与原先调整结果相同。核实配镜十字的位置,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与瞳孔中心对齐。然后检查戴镜远视力的近视力;如以上均无误,可指导配戴,最后擦去临时性墨水标记(用酒精)。




七、 镜片测量卡
由于各种渐变镜设计具有各自的特点,有自己特定的隐形和临时性标记作为记号,所以在临床工作中要应用特定于每种设计的镜片测量卡(图9-15)。测量卡上标有该种设计镜片的各种记号,并有准确的刻度线可以测量单眼瞳距、配镜高度等。通过测量卡还可以确定选择的镜架是否合适、估计最合适的镜片直径。


94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渐变 焦点 眼镜 规范 程序 责任编辑:peijingshi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第9章 第4节 渐变镜配戴者的选择.. 下一篇第9章 第6节 渐变多焦点眼镜的配..

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暂无...

相关文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