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4.3.5 屈光参差
2009-12-07 15:02:21 来源:网络 作者:罗克 【 】 浏览:80158次 评论:0
屈光参差是指两眼屈光状态在性质与(或)程度上互有差异的情况。一般认为两眼屈光状态完全相同者甚少,有轻度差异是极普通的现象。
通常将两眼屈光度相差球镜度≤1.50 D或柱镜度≤1.00 D的称为生理性屈光参差;而将两眼屈光度相差球镜度>1.50 D或柱镜度>1.OO D称为病理性屈光参差。
至于两眼散光轴位差异的屈光参差,因其如何界定尚无统一意见,在此暂不述及。



1.屈光参差的成因
屈光参差的成因多属先天性异常,因在人眼发育过程中,眼轴长度在逐渐增加,伴随角膜和晶状体逐渐扁平,故远视的度数在不断减轻,人眼屈光状态应逐渐呈现正视,即所谓正视化现象。
但若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或由于发育不良(或不足)而停留于远视阶段,或并不终止于正视,继续发展为近视眼,两眼在这一过程中的发展进度不同,就可能引起屈光参差。
除上述发育因素外,后天原因诸如眼外伤、角膜病变、白内障及眼部手术等均可造成屈光参差。



2.屈光参差的临床表现
(1)双眼视功能障碍
轻度屈光参差者,多属生理性,双眼仍能共同完成双眼视觉,无显著症状出现。理论上,屈光度每相差0.25 D,物像大小就要相差0.5%,如两眼视网膜物像大小超过5%,就会发生双眼融像困难,故2.50 D是两眼屈光参差最大耐受度,当然人的耐受程度有个体差异。患者经常会出现眼睛疲劳、头疼、眩晕、复视等视疲劳症状。
(2)呈现交替视力
此临床表现多为一眼正视或轻度远视,另一眼近视。当视远距离物体时,以正视或远视眼视之,视近距离物体时,则用近视眼视之,如此互相交替,很少用调节,因而极少出现视疲劳症状。
(3)单眼视力
若两眼屈光参差很大,则视物只用视力较好的眼,成为单眼视,另一眼被抑制废用,进而产生废用性弱视、废用性斜视及左右颜面不对称等症状。
(4)斜视
屈光参差本身不会引起斜视,大多数是由于屈光参差性弱视而导致废用性斜视。


3.屈光参差的矫正原则
根据上述融像理论计算,两眼屈光参差配镜度相差不能超过2.OO D。但临床实践证明,有的病例两眼融像力很强,即使两眼配镜度数相差4.O0~5.OO D仍能适应,不产生任何症状,且可得到较好的立体感。可见对眼镜矫正的适应能力有很大个体差异,尤其与年龄有关。
(1)对1 2岁以下儿童屈光参差者
应尽早发现,尽早全部矫正。尤其注意矫正远视性屈光参差,是防治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关键。如上所述,屈光参差超过2.50 D,两眼视网膜像难以发生融合,大脑中枢遂将屈光度高的眼所形成的模糊视网膜影像加以抑制,致使该眼长期被抑制废用,遂成弱视。
儿童双眼视力仍在发育,所以即使低度屈光参差也能导致弱视。又由于外观上并无斜视,常会因未被重视而致漏诊。故屈光参差发生的年龄越小,弱视程度就越深。
因此,儿童屈光参差最迟应在6岁前得到合理矫正,儿童调节力、适应性强,故配镜时应积极进行全部矫正。
角膜接触镜则适于高度屈光参差患儿。由于角膜接触镜降低了视网膜像大小的差异,应是高度屈光参差理想的矫正方法。只是要考虑儿童对角膜接触镜的依从性,因其配戴需一定的技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2)对成年人屈光参差者
倘无自觉症状,视物又无困难,仍保持双眼视者可不必配镜矫治。
屈光参差者经检查为交替视力,如一眼正视或轻度远视,用于视远,另一眼近视,用于视近。患者虽无精确立体视觉,但未有任何不便,也无配镜要求,可不必配镜。
如有视力模糊、视疲劳现象等则需配镜矫正,两眼屈光度相差3.0 D以下全部矫正,通常可获得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立体视觉,应长期戴用。戴镜初期会有不适感,试戴数周可习惯。仍不能适应者,则酌情减低高度屈光不正眼的矫正镜度。屈光不正度较高的眼,如视力能矫正到0.5以上,且无明显斜视者,可试配角膜接触镜。
至于老年人,若予以全矫正,会引发头疼等症状,因此宜对屈光不正度较轻的眼进行矫正,而对屈光不正度较高的眼予以低度矫正。若仍不适,可再酌减以期适应,同时左右眼的矫正近点须相等。
95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4.3.5 屈光参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4.3.4 散光眼 下一篇4.3.6 眼镜的矫正机理

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暂无...

相关文章

暂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