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相关知识 (一)蛋白质沉淀物 1.诱因 热消毒、瞬目不良、泪液不足、采用高含水离子性镜片或配戴眼患有巨乳头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等是本症诱因。 2.机理 泪液在常态下即含有大量蛋白质,平均7mg/m1,配戴角膜接触镜后可导致眼的免疫反应,泪液中溶菌酶蛋白、免疫球蛋白和乳铁蛋白的水平增高。常态泪液中的溶菌酶仅占18%,但分析镜面变性蛋白质沉淀物,溶菌酶占87%之多,可见泪液中溶菌酶异常增高是蛋白质沉淀物的主要来源。 (二)脂质沉淀物 1.诱因 配戴者睑板腺发达或患有高血脂症;镜片材料或护理液成分(如洗必太)有疏水亲脂特性均可成为本症诱因。 2.机理 睑板腺和Zeiss腺所分泌的脂质通常停留在腺体开口的睑缘部,通过瞬目铺移到眼的表面,形成泪液的外层。脂质的主要成分为蜡脂、胆固醇脂、磷脂和少量游离脂肪酸等,起到保温和控制泪液蒸发的作用。当配戴角膜接触镜之后,脂质层自角膜面转移到镜片外表面,故几乎所有的镜片都有脂质附着。当脂质层过多堆积时,则形成脂质沉淀物。 (三)胶冻块沉淀物 1.诱因 配戴眼慢性炎症导致的泪液酸化是本症的主要诱因。镜片的配适过紧、瞬目不良、采用高含水量离子性镜片和戴镜过夜等因素也可诱发。 2.机理 据显微镜分析,胶冻块的核心为磷酸钙结晶,嵌入镜片深部或贯通镜片全层。外周网罗包裹蛋白质、粘液等。 (四)真菌沉淀物 1.诱因 湿热的环境条件,使用无防腐剂的生理盐水储存镜片,以及镜片盒、镊子的污染都是本症的诱因。 2.机理 空气中有大量腐生真菌孢子,眼结膜囊真菌检出率为2%~25%;无防腐剂生理盐水中检出率为73%。镜片盒中检出率为34%。 真菌寄生于镜片表面,以菌酶分解镜片材料,继而侵入镜片网架结构,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发芽管状菌丝体,沿镜片材料的聚合链生长,利用菌丝吸取营养和水分。 通常真菌生长适宜的温度为22~28°C生长期为2~14天。早期真菌的菌丝体为白色絮状,生长后渐变为其他颜色。采取间断配戴方式者,长期放置不用的镜片容易有真菌滋长。 (五)锈斑沉淀物 1.诱因 虽在软镜上发生率很高,却始终不能肯定其发生机理。 一说为外源性铁质异物的沉着,其释放的亚铁离子和高铁离子与泪液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锈斑沉积于镜面,然而发生机会应不会有如此之多。或推测为由钢管输送的自来水内的铁质成分是本症的诱因,但以自来水直接冲洗镜片的机会甚少。 2.机理 分析锈斑的结构,核心为一细小坚硬的插入镜片基质深部的磷酸钙结晶,周围包裹铁盐蛋白。故认为可能由于配戴眼有充血性慢性结膜炎症,含有血红蛋白的红细胞碎片逸出血管,在结膜囊内形成含铁血黄素,当镜片表面有不平整的无机盐颗粒时,便网罗了含铁血黄素中析出的褐色的铁盐蛋白,从而形成锈斑。采用热消毒则发生率高支持了这一说法。 用氧化剂处理锈斑呈桔黄色,还原状态的锈斑呈棕黑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