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016 屈光不正
2009-11-17 09:53:16 来源:网络 作者:豪驰 【 】 浏览:30947次 评论:0



(二)近视眼

1.近视眼的屈光:
当眼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经眼屈折后聚焦于视网膜前,故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不能成一清晰物像。若由视网膜反射出来的光线,出眼后必然是集合光线,其焦点位于眼前有限距离,此即近视眼的远点(图1-6-8所示)。


2.分类:
迄今有多种分类方法,诸多差异,尚难统一。现介绍常见的依屈光成分、依近视性质和依调节因素参与否的三种分类方法。
(1)依屈光成分分类:
1)轴性近视:眼轴过长所致。
2)曲率性近视:角膜、晶状体弯曲度加强所致。
3)指数性近视:屈光介质屈光指数过高所致。
(2)依近视性质分类:
1)单纯性近视:在发病原因上,遗传及环境均有关系,遗传为多因子遗传,主要为环境因素。屈光度常在-6.0D以下,可用镜片矫正到正常视力。
2)变性近视:本病以遗传因素为主,环境因素次之,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为先天性,一般于儿童时起病,不断加重,平均每年增加1.0D或l.0D以上,矫正视力往往低于正常,查其眼轴加长,常伴有眼底病变,并易发生视网膜脱离、白内障等并发症。
3)继发性近视:指由其他眼病及全身疾病引起者,如圆锥角膜、糖尿病等所致近视。
(3)依是否有调节因素参与分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眼屈光学组 1986):
1)假性近视:是指在常态调节情况下,远视力降低、近视力正常、检影为近视性屈光不正,用负镜可矫正达正常视力。当使用睫状肌麻痹药物后检查,近视消失,呈现为正视或轻度远视。为调节紧张所致,通常发生在小孩及年轻人。
2)真性近视:即通常的近视眼,指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后检查,近视屈光度未降低或降低度数小于0.25D,系器质性因素,与调节无明显关系。
3)中间性近视(混合性近视):指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后检查,近视屈光度降低大于或等于0.5D,但并未完全消失,说明这类近视既有调节因素,也有器质性因素。
3.病因:
近视眼发生原因至今尚有争论,目前仍属认识阶段。一般认为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对近视眼发生、发展起着一定作用;
(1)遗传因素:
种族因素: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群中的近视发生率差别很大。如日本及我国近视发病率较高,黑种人发病率较低。而且不因所居住的地区不同而改变,说明种族差异是遗传作用。
家族因素:近视眼有一定遗传倾向,一般近视眼属多因子遗传,变性近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并均受环境因素影响。
(2)环境因素:对近视有影响的环境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视近负荷的增加。动物实验及流行病学资料证实长久紧张的视近作业与近视眼发生密切相关。当然照明条件不足、营养成分失调、微量元素缺乏、有机磷农药污染等等·也均有影响学生近视发生的报道。
4.临床症状:
(1)视力:远视力降低。
(2)视疲劳:轻度近视常不自觉,但也每有主诉头痛及眼睛疲劳者,乃因近视眼在视近时少用或不需调节,但仍需集合以维持双眼单视,故调节与集合功能不协调,遂引起肌性视疲劳。
(3)眼位:由于上述调节与集合功能的不协调,近视眼容易发生外隐斜或外斜视。
(4)眼底:低度近视一般不会出现眼底变化,高度近视者可有眼底退行性改变。

95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016 屈光 不正 责任编辑:peijingshi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015 调节与集合 下一篇017 分析处方 处方中的名词术语

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暂无...

相关文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