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哄哄的管理体系里面,蕴藏着对人性的洞察。尽管这是初级的管理,但对于一个职业化改造尚未完成的企业来说,不见得这就是错误的。 洋管理法失效之因
空降到民企的原外企经理人通常会发现,民营企业的系统与他们先前工作的外企系统简直没法比。汇报关系不明确、分工授权不明确,甚至部门划分也不明确……真要说起来,整个公司就好比一个乱哄哄的山寨,老板就是这个山寨的头,要管的时候一分一毫也要算得仔细,不管的时候十天半月也见不到个人影。
大多数民企的管理也的确是“一团糟”。于是,外企来的经理们便开始了系统移植。矩阵制、事业部制、项目小组、流程再造等一大串管理新名词频繁出现;一大堆总监、经理也应运而生。但意外的是,世界500强的一大套先进管理体系在民企却往往没多大用处。老板初期虽然也会兴致勃勃地看着这些人热火朝天地改革,但通常“三把火”过后就会“歇菜”。倒不是老板意志不够坚定,走了“复辟”的老路,原因在于,这些改革大多数的确没有什么效果。
那为什么外企的管理方式在民企就会水土不服呢?实际上这需要从管理的目的上找根源。外企的管理体系是建立在一个战略非常明确的前提之下的,这样的管理体系其实和官僚体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责权利明确,但层次很多,效率通常并不高。官僚体系并不都是负面的,它在对抗决策风险上有其作用。官僚的层级能把风险降低到最小,这样,通常也更能把以自我为中心的战略方向贯彻到底。历史上失败的世界500强企业,真正在执行这些细节上犯致命错误的其实很少,大多数的错误犯在战略上。反过来看,成功的企业也大多并没有比别人好太多的管理体系(或者官僚体系)。管理体系只是经验的累积和改进,用中国人的话说,那是术,并非是道。
如果用外企的术来解决民企的道,犯错误也就是必然的了。民企往往没有太明确的战略方向,哪怕有所谓的战略规划,它们大多还是停留在纸面。战略规划同样是一项需要经验的工作,公司经营愈久,经验才会愈发成熟。青春期的中国民企,还没有度过那种躁动的阶段,放眼大把机会的中国市场,你很难指望所有的企业都坚定不移地执行哪怕是正确的既定战略。但对躁动的企业进行说教的效果其实并不大,这就好比家长对青春期的孩子进行说教效果不大是一个道理。时间和历练才是根本性的,偶尔的醒悟至多是个案。
所以,战略才是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管理体系则更多是杜绝决策失误的防火墙。它更多的作用是内向的而不是外向的,在市场拓展和进取这些方面,管理体系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