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第七章 第二节 斜视与双眼视觉
2009-11-27 11:38:17 来源:网络 作者:舒曼 【 】 浏览:48533次 评论:0
一、斜视分类与双眼视觉
(一)按斜视的成因分类
1、感觉障碍性斜视 由于感觉性障碍而形成的斜视,包括妨碍外界物体在视网膜清晰成像的某些因素,如角膜混浊、先天性白内障、脉络膜缺损、黄斑缺损、视网膜发育异常、屈光参差、上睑下垂等。因无法使双眼视网膜结像清晰,无法建立起融合反射而妨碍双眼眼位平衡,成为感觉障碍性斜视。
2、视运动反射性斜视 在视觉发育期间,视觉反射冲动都与建立双眼视功能有关。其基本过程是在先天性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前庭反射与建立双眼注视反射有关,前庭反射在本体感受器基础上建立起单眼反射,又在单眼反射基础上建立起调节反射及集合反射。由视觉反射的建立,指示目标时便可由眼球运动将物像移至黄斑中心旁,注视反射和更精确的眼球调整运动,确保眼肌间的平衡和双眼运动的协调一致,经过调整和融合反射,将目标影像传导到中枢。反射运动与维持双眼协调一致的共同运动关系密切,视运动反射为精神视觉反射,包括注视反射、集合反射、开散反射、调节反射和融合反射。姿势反射与前庭、颈部肌肉及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相关,Bielschowshy试验由姿势反射引起。融合反射不是先天性获得的,而是后天性不断训练而使其逐渐发育起来。在此发育阶段,由于末梢性或中枢性障碍引起某种反射异常便会进一步形成斜视。如在发育期由于某些因素失去形成反射条件,其反射难以再建立起来。视运动反射于生后发育阶段的建立完善与否可是形成眼位正常的重要因素。
3、融合障碍性斜视 融合功能不健全,眼位则不稳定。导致融合功能不良的诱因包括远视、屈光参差、运动异常、发热、精神障碍、产伤、遮盖及遗传因素等。融合功能缺陷,可引起斜视。由于融合功能使双眼的视线投射方向在视空间具有正确的存在位置。融合功能是生后发展起来的,婴儿生来虽有两眼,但无融合功能。新生儿双眼视觉处于原始状态,黄斑部中心凹功能与其他部位视网膜相似,生后由于外界适宜的视觉刺激,使黄斑功能发育。融合性反射到6个月时出现。眼位在生后2个月时可为正位,无融合功能则形成抑制以克服复视。调节机制在2岁完成。形成完善的融合和双眼视功能,必须发育至5岁后。融合功能有利于大脑皮质对双眼眼球运动的控制,使其紧密地协调一致,形成双眼单视和具有三维空间的最高级双眼视功能。融合功能发育不完善,无法维持视轴向远、近、水平、垂直同向方向的协调和平衡,从而出现斜视。遗传性和后天发育性的融合功能缺如也会引起斜视。间歇性外斜视主要是融合功能不完善或减弱引起。
4、调节性斜视 调节与集合间失去协调,可以形成调节性内斜视。发生斜视的年龄在2岁半到3岁期间。大多是远视眼。为了看清近处物体就必须运用调节。远视眼运用的调节,比正视眼大,大量的调节也会附带大量的集合。比正视眼过度的调节是为了克服远视,然而也带来过度的集合,导致内斜。
5、运动性斜视 受运动性因素的影响,肌肉发生能动性收缩或弛缓运动超量或废用,久则引起神经、肌肉、筋膜、韧带改变,形成斜视。



(二)按偏斜方向分类
1、内斜视
(1)先天性内斜视:生后6个月内发生的内斜视为先天性内斜视。先天性内斜视的病变,不仅只是眼位问题,而且还有视力、立体视,融合能力及运动感知能力问题。
(2)后天性内斜视:生后6个月以后发病的内斜视中大部分与超量的调节性集合相关。调节性内斜视完全与调节有关。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部分与调节有关。而非调节性内斜视与调节因素无关。远视与AC/A比率异常为调节性内斜视的发生因素。但从AC/A比值上又分为比值正常及异常两类。后者亦称为非典型调节性内斜视。调节性内斜视,根据下面各项检查判断:①麻痹睫状肌后验光;②矫正远视;③坚持戴镜3~6个月;④测量调节幅度;⑤用缩瞳药。
典型调节性内斜视(屈光性内斜视)为AC/A比值正常型内斜视。非典型调节性内斜视(集合过多型调节性内斜视)视近时加以集合过强,常伴有抑制、弱视、视网膜异常对应等感觉性异常。
(3)继发性内斜视:废用性内斜视亦称感觉性内斜视,为幼年时期单眼或双眼失明形成的内斜视。生后4~6个月能够运用调节性集合过剩而易形成内斜视。一到成年如单眼失明,因其集合力减低形成废用性外斜视或废用性内斜视自然变成外斜视。
(4)机械性内斜视:机械性内斜视眼外肌与周围组织粘连或向鼻窦骨破裂部嵌顿等形成的内斜视。主要症状有眼球运动受限、复视、代偿头位等,与眼肌麻痹不同点,是牵拉其拮抗肌运动受阻。
2、外斜视
(1)间歇性外斜视:有时出现外斜视,有时正位。
(2)恒定性外斜视:始终出现的外斜视。
3、垂直性斜视 一般指上视,即对侧眼下斜视而言。也包括共同性旋转垂直偏斜。共同性垂直偏斜也有间歇性及恒定性之分。一般不用下斜视名称,而以另眼上斜视作为诊断名称。垂直斜视包括:①共同性上斜视或旋转垂直斜视;②分离性垂直偏斜;③垂直肌功能过强或减弱;④垂直肌麻痹;⑤机械的眼球运动障碍等。



(三)按斜视度分类
微小角斜视指极小眼位偏斜。因斜视度数小,须做特殊检查。Jampolsky指±15△或以下的微小偏斜,内斜为多,外斜较少。
1、原发性微小斜视 由于视力减退,中心凹融合未能发育,形成隐斜,又有周边融合未能过渡到大斜视角斜视,而成为微小角斜视。
2、继发性微小角斜视 为原有大角度斜视经过治疗后形成的残留斜视。



(四)按显现程度分类
按临床上显现状况可分为隐斜与显斜。
隐斜指眼球有偏斜的趋向,但为大脑融合功能所控制,而仍然保持双眼单视者。
隐斜与共同性斜视成因相同,只是程度上不同以及个体双眼视功能的发育情况有差别,隐斜又可能进而形成显斜。①内隐斜:双眼视轴有偏向内侧的倾向,通过融合保持双眼正位和双眼单视者。当肌力疲劳就出现复视。外隐斜只在阅读时间过长,感有眼眶及眼眶周围疼痛、字迹模糊等;而内隐斜出现复视和视疲劳外还出现不适、头痛、甚至出现眩晕、恶心、失眠、怕光、神经衰弱等症状。将这些称肌性视疲劳。当遮盖一眼仅用一眼阅读时,症状可完全消失,这是与调节性视疲劳鉴别点。②外隐斜:双眼视轴有偏向外侧的倾向,通过集合维持眼位正位及双眼单视者。③上隐斜:一眼位有偏向上方的趋向,被融合功能所控制,仍然保持双眼单视的。如一眼遮盖时该眼向下偏斜,则称对侧眼为上隐斜,不称该眼为下隐斜。④旋转隐斜及旋转斜视:正常情况下,双眼角膜垂直子午线呈平行状态,如一眼或双眼垂直轴偏斜而失去平衡,双眼角膜垂直子午线上端向颞侧偏斜为外旋转隐斜,向鼻侧偏斜为内旋转隐斜。双眼向右侧倾斜为右旋转隐斜,双眼向左侧倾斜为左旋转隐斜。



二、 斜视检查与双眼视觉
1、光反射固视检查法 令被检患者注视33㎝处光点,双眼开放观察角膜光反射的位置,注意是用哪一只眼注视目标,哪一只眼偏斜。遮盖注视眼1~2秒,观察到下述状态则为中心注视,即:①斜视眼急速向目标移动。②注视后其角膜反射光点稳定在瞳孔中心处。③呈现良好的缩瞳状态。



2、窥视镜固视检查法 用窥视镜检查。窥视镜是在直像检眼镜中装置出现一套图像。检查时,使视野中出现星状图形视标(1°),其周围同心圆的宽度为0.5°。令被检者注视星状目标,或十字图形,此时检者看眼底上星状影像或十字图形和中心凹位置是否一致。一致则为中心注视,不一致则为偏心注视,根据中心凹反射所处同心圆的位置判断偏心注视性质和程度。注视性质分为:
(1)中心凹注视一般在中心凹范围内。①绝对中心凹注视:黑星影像落在中心凹不动。②相对中心凹注视:黑星影像落在中心凹,但有时有轻微的移动。③间歇性中心凹注视:黑星影像落在中心凹,但又时而离开。
(2)偏心注视:①旁中心凹注视:黑星影像落在黄斑中心凹旁。②旁黄斑注视:黑星影像落在黄斑反射轮部位。③周边注视:黑星影像落在黄斑周围边之外,称周边注视。④游走型注视:注视点移动不定。



3、斜视角检查法
(1)角膜映光法:又称Hirschberg法,令病人睁开双眼,保持自然姿势,双眼注视检眼镜或电筒的光源,距眼前33㎝观察光源映照在双眼角膜上光点的位置。若映光点在一只眼的角膜中心,在另一只眼瞳孔中心外侧为内斜视,在瞳孔中心内侧为外斜视,在瞳孔中心下侧为上斜视,在瞳孔中心上侧为下斜视(图7-9)。

棱镜中和法:应用角膜映光法,可以判断斜视及其类型。也可以估测斜视程度,但更精确的定量,须用棱镜中和法。常用的棱镜为串状棱镜及块状棱镜。
此法利用棱镜使偏离瞳孔中心的角膜映光点移到瞳孔中心。所用的棱镜即为该眼的偏斜度。内斜视棱镜基底向外,外斜视棱镜基底向内。
棱镜中和使光点向角膜中心移位有如下方法:①将棱镜放于斜视眼前,使光点移到斜视眼角膜中心,所用的棱镜度即为该眼斜视度。②krimsky法将棱镜放于注视眼前,逐次增加棱镜度,直至反射光点映照在斜视眼角膜中心为止,则所加的棱镜度即为其斜视度。
(2)遮盖及去遮盖法:此为两种试验,即遮盖试验和去遮盖试验。在双眼开放状态下,看上去貌似正位,如调节性内斜视、间歇性外斜视、隐斜等双眼可以同时对准目标。如果用遮盖板遮盖其中一只眼,这时就会打破了融合功能。其后再除去遮盖,观察其在恢复双眼视功能时的眼位状态。如有眼位偏斜,就一定会显现出来。如无眼位偏斜,不论遮盖还是除去遮盖,眼位必然保持端正而不动。
(3)交替遮盖法:是交替遮盖双眼,使其处于妨碍双眼视状态下,观察有无眼位异常。交替遮盖法总是有一只眼被遮盖着,这样,它就不容易恢复双眼视,也就是在消除融合眼位的条件下,检查有无斜视的一个最基本的检查方法。适用于检查有无内隐斜、外隐斜、上隐斜,调节性内斜视、间歇性外斜视等。
(4)棱镜遮盖法:如果要测量斜视度,可以用棱镜定量,用一只手拿着棱镜,另一只手做遮盖,注视远近距离两种目标,近距离目标放在33~100㎝处,远距离目标放在5m处。做交替遮盖,不使其双眼有同时开放机会,用棱镜中和斜视眼使眼球进行整复运动。棱镜的放置方法为内斜视是基底向外,外斜视是基底向内,加减棱镜度,直至选择一个恰好中和斜视度的棱镜度。
(5)Maddox杆检查法:Maddox杆为正切尺检查眼位方法,分远近两种。
Maddox杆为由一根或数根并排的玻璃圆柱构成。通过Maddox杆看点状光源则成一条线,光线与小杆的方向呈垂直。①Maddox杆试验:用本法主要检出隐斜及测量隐斜度。右眼前放置小杆,水平方向,线条光在注视光源的左方,即交叉性复像,为外隐斜。线条光在注视光源的右方,即在小杆的同侧,是同侧性复像,为内隐斜。将小杆垂直地放于某一眼前,使其形成横向线条光。线条光在点状光源的下方,该眼为上隐斜。②重复Maddox杆试验:重复Maddox杆试验为于双眼前垂直方向放置Maddox杆,右眼前再放一红玻璃,此时右眼所见为红光横线条,左眼为白光横线条。再于左眼前放一5△棱镜。如眼位无旋转偏斜,则其所见的红条光与白条光平行。如果红光向左下倾斜,右侧向上,此属右外旋转偏斜,此时,旋转棱镜使红条光和白条光平行。棱镜旋转的度数表明旋转性斜视的程度。③Maddox杆重复棱镜试验:用两个4△棱镜基底相重合,放于某一眼前,通过Maddox杆注视光源,将其分为上下两条线条光,另一眼看一条。如无眼位偏斜则双眼所见三条光线平行。如一只眼所见当中的线条光外端向下倾斜,则为内旋转斜视,如当中的线条光内端向下倾斜为外旋转斜视。
(6)假性斜视及γ角检查:假性斜视常常是由于睑裂位置异常、γ角异常及双瞳孔距离异常所引起。鼻根部发育不良而显得宽,于睑裂鼻侧看到的白色巩膜比颞侧小,有时被误认为内斜视。有内眦赘皮,瞳孔距离过小,或有大的负γ角,都形成假性内斜。如瞳距大、鼻根部过窄、大的正γ角、先天性黄斑偏位(注视点位置异常)等形成假性外斜视。如左右睑裂不等两侧面部不对称,形成假性上斜视。貌似斜视。而并非斜视的假现象,叫做假性斜视。



三、斜视和双眼视觉的特殊检查
(一)同视机斜视角检查
同视机也叫大弱视镜,是从立体镜发展来的。新型同视机两个镜筒前端有两种镜片可以更换,即透明镜与半透明镜,半透明镜是模仿向远方视的自然状态。视野为35°,镜筒前端有6.5D或8.0D凸镜,不用调节情况下能看清画片,镜筒为90°角的弯曲,在转角处有反射镜,目镜与反射镜距离为1.6㎝,画片与反射镜距离为12.7㎝,总计为14.3㎝。画片的位置恰在目镜的焦距处。通过目镜看画片时,双眼视线应处于平行状态。随时调整瞳孔距离,使两个镜筒靠拢或分开。
对镜筒要求达到:①两镜筒可随意移动;②在设计角度上具备两侧一致的侧方共同运动功能;③两镜筒可以作一致的异向共同运动,即集合和开散运动。
要求器械的照明装置功能是:①可以改变照度之明暗;②产生闪烁性刺激光和根据需要改变其频率;③即可以使单侧自然点灭,也可以两侧交替点灭;④可以通过另一组光系统进行后像法检查。同视机的画片主要用于斜视角测量、检查同时融合、立体视、训练双眼视功能等。
同时知觉画片:测量斜视角、注视状态、同时知觉(同时视)、抑制范围、异常视网膜对应等。其特点为两眼各用形象不同的异质画片,如球门与运动员、金鱼与金鱼缸、狮子与笼子、车库与汽车等。画片的大小分别为中心凹同时知觉用图片(1°)、黄斑部(3°)及黄斑旁(10°)同时知觉图片(图7-10)。

融合图片:用以测量融合功能及其范围。图片为同质图片,但两个图面都有不同的缺少部分,称控制点。如果将两个图片相合,其不完全的图可相互弥补而成为一个完整的图面,如一张无尾的猫和有花束的图片,与另一张猫有尾无花束的图片,其猫尾与花束为控制点(各自缺少的部分)。检查中心凹融合图片(1°),检查旁中心融合图片为(3°),检查周边融合为(5°)。
立体视图片:此型图片是用以检查双眼视功能中最高层次的立体视功能,两个眼前放置的图片处处相似而不相同,有适度的差别,差别反映出视差的角度。当这样两个图片被双眼融合之后,被感知为一个具有立体感的物像。根据视差角度判断立体视功能。
1、测量他觉斜视角 检查前戴校正眼镜,调整颌台、瞳距,使两侧镜筒臂居于0°处,并将一对同时视图片置于左右镜筒。然后交替点灭光源,注意观察眼球运动情况,移动镜筒臂,令左右眼单独注视各自图片直至不见任一眼球移动,此时斜视眼侧镜筒臂所指的度数为他觉斜视角。尽管镜筒前有8.00D目镜以求尽力消除调节,但由于心理因素,仍可出现近反射性集合,因此,对内斜所测得的度数略大,外斜的度数略小。如果怀疑其注视不良,可先熄灭一侧灯,使其准确地注视图片后,再打开另一侧灯。反复检查,致使灯光反射光点投射到角膜中心为止。
2、测量自觉斜视角
将同时知觉图片放于同视机的光源侧,使注视眼侧镜筒固定于0°处,令被检者手持斜视眼镜筒侧把手,将两侧图片重合,此时镜筒臂所指的度数即为自觉斜视角,记录同时视(+)和斜视度数。如果两个图片不能够重合时,说明无同时视功能,其表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双眼只看到一侧图片;另一种是双眼看到两个图片,但不能重合。若经过消除抑制的努力而仍无同时视时,则判定为同时视(-)。并记录其是右眼抑制还是左眼抑制,以及抑制的范围。
对测量结果的判断:①在他觉斜视角位置有同时视,则说明自觉斜视角与他觉斜视角相同,为正常视网膜对应。②他觉斜视角与自觉斜视角不同,又不是斜视眼抑制所引起。两个图片皆能看到,但不能重合,此种情况为异常视网膜对应。③在他觉斜视角附近,利用任何方法始终看不到另一侧图片,表明该眼有中心凹抑制。④在他觉斜视角处,分别看到两个图片时,令被检者手持镜筒把手,使两个图片接近,当两者正好要重合时,一侧图片突然消失,再移动镜筒该图片出现在另一图片对侧表示单侧抑制。



(二)同视机双眼视功能检查
同视机双眼视功能检查包括同时视、融合及立体视。可以使双眼注视目标于水平、上下、旋转方向及不同角度上相合为一。能用各种不同大小图片来检查双眼视量化程度。
1、检查同时视 用同视机检查同时视与检查自觉斜视角方法相同。确认其双眼对眼前出现的不同图片同时感知同时接受的能力。例如狮子和笼子、汽车与门的异质图形(两个不同图形),检查其双眼在同一时刻,在相应位置上是否能够获得异质图形重叠的感知印象。视网膜斗争是指双眼视网膜对应点上接受互不相同的物像,于是大脑中枢交替抑制的结果,出现时而不见右侧图像,时而不见左眼图像,又有时双眼像还能融合在一起的视觉现象。同时视的图片,如从周边到中间有线条图形,如笼子的栏栅,其感知程度较难。中间无线条的图形,对其识别较容易。大图片容易识别,对小图片不容易识别。图片外形大,内容小,就更容易识别。在稳定的位置上双眼各自的图片能同时看到,为同时视(+)。虽然能看到但不稳定,或时隐时现,为同时视(±)。无论怎样调整镜筒,两侧图形都不能重叠,为同时视(-)。
2、检查融合及其范围 立体视觉本质上是来自大脑的融合功能,且有一定范围。但在同视机检查时,检查融合的同质图片的重合能力,比用于检查斜视角的异质图片的重合能力更容易。为了确认是否融合,于两侧同质图片上各有互相补充的缺少部分,为控制点。融合同质图片分检查周边部、黄斑部、中心凹三种。大的图片形状单纯,色泽鲜明的图片也容易看。检查时能将两眼图片上的控制点相互补充组合为一完整图片,为融合(+);移动镜筒于任何位置上两眼图片也不能组合,或一眼图片消失为融合(-);虽能融合,但只限于在一点位上而无范围为融合(±)(图7-11)。

从基本融合位置向散开方向移动镜筒图片,检查其破坏融合的一点;再从外向内,移动镜筒图片,恢复至融合基本位置后,再向集合方向转动图片,检查其破坏融合的一点,两点之间为融合范围。
3、同视机检查立体视 立体视是双眼单视功能的最高级表现。在视网膜对应区内,由于左右眼视差的存在,才有识别视空间物体的大小、前后、凹凸、高低、深浅及远近的能力,将此种三维视觉称立体视。用同视机检查立体视,须用立体视图片。



(三)同视机斜视角定量检查
1、他觉检查法 用同视机检查与检查一般眼位方法相同。先测量第一眼位及其两侧15°~20°的第二眼位三个方向的偏斜度之后,再测量在此三个方向向上注视及向下注视各15°~20°的偏斜度及另一眼偏斜度,每眼共九个方向。
2、自觉检查法 用自觉检查法,可以定量求出九个方向的眼球位置及方向性的两眼偏斜度差异。还可以测出旋转斜视。在整个测量过程中,要保持头位固定不动。有眼性斜颈者,要使其头位纠正到垂直位置上来进行检查。



(四)其他检查
1、Worth四点灯检查法 红绿两种颜色互为补色。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四孔灯。即在黑色四方形木箱的正面有四个菱形排列的圆孔,孔中镶有红绿玻璃,上红下白,左右为绿色。四孔灯于5m距离投射角为2°,如用于近处33㎝距离投射角为6°。于5m看到四个光孔时,意味着双眼中心凹注视。有单眼抑制暗点的被检者看光孔时,只见两个红色或三个绿色。缺少双眼视功能者,不论是否改变检查距离,不是看到两个红光孔,就是看到三个绿光孔,但不能同时看到红绿光孔。麻痹性斜视时看到五个光孔。
2、Bagolini线状镜片试验 于半暗室中将点光源置于眼前30㎝及5m处,分别检查两种距离时所见,用正切尺做定量检查。镜片上刻有不容易看到的微细平行线条,通过镜片将光源看成为一条光线并与镜片线条垂直。将两枚镜片置于镜框架中,使左眼线条方向由右上向左下呈135°,右眼线条方向由左上向右下呈45°。作遮盖试验,进行定性定量检查。
(1)两根线条光垂直交叉,一眼见由左上向右下光条,另一眼看见由右上向左下的光条,恰好在点状光源处相交。为正位。
(2)两眼线条虽然相交,但一根线条光于点状光源处显示有缺损。见于患眼黄斑抑制病人。
(3)只见点状光源及一根线条光,为单侧眼有抑制。
(4)若两根线状光及点状光源交互出现时,为交替抑制现象。
(5)于两根线状光交点的上方见有两个点状光源,为同侧性复视。
(6)于两根线状光及点的下方见有两个点状光源,表示为交叉性复视。
3、后像法及后像转移试验
用于检查视网膜对应关系,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后像法:用日光灯管中央贴一黑色纸片,作为注视标记。灯管后为黑色背景。灯管可于纵向位及横向位间转动。患者于30㎝处,灯管先于垂直位,遮盖一眼,令另一眼持续注视灯管中心标记30sec。再将灯管迅速置于水平位,交换遮盖眼,注视30sec后闭灯。嘱被检者在半暗室内注视前方屏幕或浅色墙壁,让被检者说出纵的后像与横的后像是否形成及两者的位置关系。若后像呈十字交叉,为正常视网膜对应。若后像不呈十字交叉,则为异常视网膜对应。如果双眼不能同时看到后像,说明单眼抑制。
(2)后像转移试验:用上述后像法使用的后像灯,于一眼前使令其注视,产生后像,遮盖该眼,大脑感知该眼的后像转移到另一眼,使令另一眼注视Haidinger刷,来判断已转移的后像与Haidinger刷位置间的关系,称此为后像转移试验。两者于中心部相合为正常视网膜对应。
4、Cüppers窥视镜试验 用窥视镜照射一眼,将星形视标投射到黄斑中心凹上,于另一眼前置一十字架,并斜放一个小镜子,使健眼通过镜子注视十字的中心处视标。如果星形影像与另一眼目标相重合则为正常视网膜对应,否则为异常视网膜对应。
5、立体视及深度感检查 立体视觉由双眼视差所引起,视界圆前的视差称非交叉视差,视为视界圆后的视差称交叉视差。
除同视机检查立体视,还有其他一些立体视及深度检查法,介绍如下:
(1)近距离立体视检查法:①Titmus立体检查图:被检者戴偏振光镜片,使双眼视线呈轻度分离状态,两眼出现视差,用其检查近方立体视,距离40㎝,观看检查图上苍蝇的两翼,有立体视者可见其浮起欲飞。一个方框中绘有四个圆圈,有立体视觉者,能看出其中一个浮起于图的表面。其视差角越小,立体视功能越强(表7-2)。②随机立体视检查图:以两张完全相同的随机点作质地,再将两个形状大小和随机点近似的匹配图巧妙地隐藏在两张质地相同的部位中,使两张图形存在微小的两眼视差。利用红绿互补的原理,其左图印红色供左眼看,右图印绿色供右眼看。二色套在一起,戴红绿眼镜观察时,出现立体视感。
(2)远距离立体视检查法:检测远距离立体视觉常用投影设备,并结合于其他设备,位相差视轴测定器皆附有远距离立体视试验设备。
表7-2 Titmus立体检查图的立体视差度
圆 圆形浮上的正确答案 立体视差(sec)
1 下 800
2 左 400
3 下 200
4 上 140
5 上 100
6 左 80
7 右 60
8 左 50
9 右 40
动物




A 猫 400
B 兔 200
C 猴 100
181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第二 斜视 双眼 视觉 责任编辑:peijingshi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第七章 第一节 眼球运动与双眼视觉 下一篇第七章 第三节 斜视诊断原则与双..

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暂无...

相关文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