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第2章 第2节 眼的屈光问题
2009-11-27 15:58:33 来源:网络 作者:凯米 【 】 浏览:91653次 评论:0
眼睛是以光作为适宜刺激的视觉生物器官,外界物体发出或反射出来的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将发生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缩小的倒像。眼睛生理上的变化和屈光方面的变化将改变人的视觉状况或质量,因此,了解眼球的生物特性和光学特性至关重要。
眼球的生物结构和功能是了解眼球屈光状况和解决屈光问题的知识基础,同时,眼球作为人的整体中的一部分,人体的任何变化,如大脑、肢体、内分泌、心理因素等变化或不健康均会引起眼球或者视觉的变化。因此,在学习和工作中必须建立眼睛与人的整体概念




一、球性屈光不正眼

根据简略眼,眼由约+60.00D等价折射力的光学系统和其后面的接受屏幕——视网膜组成。外来光线进入眼球后,经过眼球光学系统,到达视网膜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后极附近约1°大小的区域,通称为中心凹,是视觉敏锐区,在此区域内感光细胞密集,具有一对一的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连接后传送到视觉皮层。

1.正视眼  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一般认为来自5m以外)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恰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正视,即正视眼的远点为无穷远(如图2-6a)。若不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将不能产生清晰像,称为非正视眼或屈光不正。正视与否取决于眼球的屈光力和眼轴长度的匹配。

2.远视眼  当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后,称为远视眼(如图2-6b)。眼球屈光力过弱或眼轴过短,均可能发生远视。

3.近视眼  当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眼(如图2-6c)。眼球屈光力过强或眼轴过长,均可能发生近视。



4.远点与屈光不正  在非正视眼中,视网膜与后焦点F′不一致,其距离F′的位移量是非正视眼的一种度量,通过求取调节静止时中心凹共轭的点(在空气中),提供更简便的度量。先看远视眼的情况(图2-7a),远视眼没有足够的折射力以聚焦平行光线于视网膜上。但是,我们能够求得轴上一点M,使朝向此点会聚的光线,经眼睛折射后交于视网膜M′。于是,M和M′是共轭点,M称为该眼的远点;同样,通过M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叫做远点面。应该注意到,在远视情况下,远点M是虚的。

近视眼的情况如图2-7b所示,远点M是实的,从此点发散的光线,经折射后聚焦于视网膜M′上。离眼远于M的点必定成像于视网膜之前,因此看不清楚。

远点离折射面顶点A的距离k是非正视眼的一种度量。但是,非正视眼以屈光力表达更为方便。于是,如果当k以米为单位时,R=1/k,则R是非正视眼的量,近视眼为负,远视眼为正。在正视眼中R=0,远点在无穷远处,因为k是从屈光系统的主点起始测量,故相应的R值叫做主点屈光不正度或眼非正视度,或称轴屈光(轴性眼屈光,即眼屈光)。

因为M和M′是共轭点,故眼轴长度K′能根据R和De计算求得。从远点发出或朝向远点的光束,以R的聚散度到达眼睛。让R′作为光束经眼睛折射后的聚散度。则:

R’=R+De       公式2-2


由公式2-3可得出视网膜与折射面之间的距离,离开角膜顶点的距离再加上1.67mm。

例2-2 如果某眼的轴屈光是远视+5.00D(R=+5D),De=+60D,则根据公式2-3得:



视网膜离简略眼主点为20.51mm,或在角膜顶点后22.18mm(20.51+1.67)。在例2-2中,视网膜离后焦点为1.71mm(22.22-20.51),由于是远视眼,故视网膜比F′靠近角膜。

例2-3 对于某近视眼,R=-5D,De =+60D(同例2-2),则得:


视网膜离角膜顶点25.91mm(24.24+1.67)。这些眼睛,具有平均折射力,常归属于轴性非正视眼情况,而那些有平均眼轴长度、但折射力高于或低于平均数的眼睛,可归属于折射性非正视眼(或称屈光性非正视眼)。此种区别仅限于理论。事实证明:正视眼因眼轴长度或者折射力不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只要矛盾双方——眼轴长度与折射力统一,即是正视眼。





5.非正视眼的成像 无调节的非正视眼对其远点面上的物点聚焦。从而得知,远物的视网膜像是模糊的,模糊程度取决于模糊圈直径,而后者又取决于出射光瞳的大小和折射系统的特征。


在图2-8中,设瞳孔PQ与简略眼折射面在同一平面上,图中显示了从远处轴上物点发出的平行光束的通路。若是远视眼,折射后光锥在到达焦点前便被视网膜遮阻,在视网膜上形成直径为RS的模糊圈。设AM′=k′,AF′=f’e,PQ=p,RS=b,以米为单位,根据相似三角形RSF′和PQF′计算:

因为f’e=n′/De,k′=n′/R′,故视网膜模糊圈直径b的表达式可以简化为:



式中p=瞳孔直径,R=轴屈光,De=眼的折射力。公式2-4得出视网膜模糊圈的直径,单位与p相同。虽然此公式从远视眼推导得出,但它同样适用于近视眼。

例2-4, 若p=4mm,De +60D,R=-1D,得:


当非正视眼看一定大小物体时,视网膜的焦外像(即不对准焦点的模糊像)可以被认为是一系列对应于物体各点的模糊圈的叠加。例如,以一直线作为物体,我们把它看作是系列点垂直密排在一起。如图2-9所示,假设物体AB位于某近视眼较远处,该近视眼形成AB的倒置实像于视网膜前A′B′处。因为物体上每点都在视网膜上产生一个模糊圈,故视网膜像可以被看作是一系列重叠的模糊圈,如图2-9中(b)所示。



如果将直线像变宽变长,同时使它模糊,可以容易地推广以研究更复杂的形状,例如视力表视标的焦外像。在任何特殊情况下,模糊圈的直径都能根据公式2-4求得。





6.非正视眼的视力  对于非正视眼,由于视网膜像是焦外像,视力与非正视眼的屈光不正程度成比例,但受瞳孔大小的影响,因为模糊圈的直径随瞳孔大小变化,下面一些有关近视眼的裸眼视力的平均数,取Egger,如表2-1所示。
表2-1Egger关于视力与非正视眼的屈光度数
屈光不正(D) 0.25 0.50 0.75 1.00 1.25 1.50 2.50
5 分记录视力 4.9 4.8 4.7 4.6 4.5 4.3 4.0
小数视力 0.8 0.6 0.5 0.4 0.3 0.2 0.1
Snellen 20/25 20/30 20/40 20/50 20/70 20/100 20/200





二、 散光

大多数眼睛在所有子午线上的折射力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不能形成焦点像,称为散光,通常能区别出最大和最小的子午线,如眼睛的折射力在一主截面上曲率半径为7.8mm ,而在另一主截面上为8.0mm ,则表示约有1.00D的折射力差异,称1.00D的角膜散光。通常最大曲率的截面为垂直时,称为“顺规散光”。相反的情况称“逆规散光”。如图2-10所示。


大部分散光者为顺规散光,散光程度变化范围广,但大约80%以上低于1.25D。某些病人的散光是不规则的,眼睛在同一子午线上显示出不同的折射力,这样的病倒被称为不规则散光。
1.散光的分类  散光根据伴相应的球面屈光不正分类。如果在一主截面上是正视,而在另一主截面上是远视的,则叫做单纯远视散光(图2-11a)。如果两主子午线的焦线都落在视网膜之后,则称为复合远视散光(图2-11b)。如果一主截面是正视,而另一主截面是近视,则称为单纯近视散光(图2-11c)。如果两主子午线的焦线都落在视网膜前,则称为复合近视散光(图2-11d)。如果视网膜在两子午线的焦线之间,则称为混合散光(图2-11e )。不管原因如何,较高散光度数的影响是视力模糊,模糊程度不仅取决于散光程度,而且也取决于主子午线的方向。

某点光源发出的光线,经一圆形孔径散光透镜折射后,形成一个称Sturm光锥的焦区。Sturm光锥的主要特征是:①相对应于一个主截面上折射力的焦线;②最小弥散圆;③与第一焦线垂直而相对应于透镜第二主子午线上折射力的另一条焦线。在最小弥散圆的前后方,光束横断面的形状为椭圆形,其长轴平行于同一方的焦线。图2-12所示,光束经一个垂直子午线具有较大折射力的散光光系,折射后的各种横断面。

图2-12表示散光眼看远物的情况。若视网膜落在第一焦线平面A上(单纯远视散光),则物体每一点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将为一条短的水平线段。假设被看物体为字母T,它在视网膜上的像由无数水平焦线构成,第一焦线相应于物体的一点;因此,物体水平笔画清晰,而垂直一画将模糊,此显示于图2-12a。现在考虑视网膜在最小弥散圆平面B处的情形(混合散光)。此时,T的视网膜像,水平笔画和垂直笔画一样模糊(图2-12b),像由一系列重叠的模糊圆组成。同样,视网膜在C处(单纯近视散光),将接受一个如图2-12c所示视网膜像,其特点是清晰的垂直线和模糊的水平线。显然,在(a)情况下,线段在水平时鲜明清晰,但若旋转时,将逐渐变为模糊,至垂直时最模糊。远视患者通过调节的改变,能够改变落在视网膜上的散光光束的切面。这样的患者若希望字母的垂直笔画鲜明清晰,则能容易地从(a)型变为(c)型。当然,他也能用调节使弥散圆落到视网膜上。近视不能有这样的变化;相反,调节只能使视力更下降。在复性散光的情况下,视网膜位于A的左边或C的右边,则视网膜像由许多重叠的模糊椭圆构成,以致T的两画都模糊,但不是等同的。
2.散光对视力的影响 未矫正的散光眼,由于成像模糊而使视力减退。如同未矫正的球面屈光不正一样,视力低下程度取决于瞳孔的大小,而且也取决于主子午线的方向。如果主子午线方向是斜的,则视力通常低于主子午线是水平或垂直情况的视力。有些现象显示,混合散光眼的裸眼视力比同等程度的近视眼的裸眼视力好约两倍。


三、 老视
老视是因年龄增长,晶状体调节能力逐步下降,在一定的阅读距离调节反应无法舒适地达到调节需求。表现为阅读不清、不适或视觉疲劳等。
老视大约从40~45岁开始。临床上常常发现,矫正的远视眼比矫正的近视眼更早地出现老视,这是由于顶点距离引起的镜片效应,对同一距离的视标,远视眼的调节需求量比正视眼大。我们常常在镜架平面测量调节,而实际调节发生在晶状体平面。用移近法测得的同样调节幅度,对于远视眼来说,实际的调节量明显高于近视眼。此外,许多远视眼往往没有完全矫正屈光不正,因此,在相对比较早的年龄开始需要近附加;而近视者正好相反,由于框架平面顶点距离的关系,在同样阅读距离,调节需求低于正视眼,因此,在同样条件下,老视现象出现的年龄相对迟些。
182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屈光 问题 责任编辑:peijingshi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第2章 第1节 与视觉有关的眼球生.. 下一篇第2章 第3节 屈光不正矫正原则

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暂无...

相关文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