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1.1.1.2 显性斜视
2009-11-05 10:35:01 来源:网络 作者:豪驰 【 】 浏览:4104次 评论:0
二、显性斜视

1.共同性斜视

双眼视轴分离,眼外肌,神经支配和肌止点无器质性病变,眼球运动无障碍,改变注视方向斜视角度不变,第一斜视角与第二斜视角相差小于5°,无复视及代偿头位,称为共同性斜视。部分共同性斜视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

(1)共同性内斜视

1)先天性内斜视。发生在出生后6个月以内,斜视度超过25°(45△)。

①临床表现。双眼视力大致相等,正常。第一斜视角与第二斜视角相近,形成交替性内斜视,即右眼注视,左眼偏斜,左眼注视,右眼偏斜,偏斜的程度相近。见图(1-11)。远近斜视角相近,与调节无明显关系,AC/A正常。屈光不正低于-2.00D,散光不大于1.00D。

1-11.jpg
②矫治原则。通常认为此症为脑皮质缺乏集合兴奋所致,为使患儿获得双眼视发育,应在2周岁以前进行手术治疗。矫正屈光不正对于眼位矫正无明显帮助。

2)调节性内斜视。发生于1~4岁,由于过度使用调节,诱发过度的调节性集合所致。

①屈光型内斜视。远视程度大于+4.00D,斜视度在20△~30△,远近斜视角相近,AC/A正常。由于远视眼无论看远看近都需要调节,每一屈光度调节都伴有一定量的调节性集合,是否出现内斜视取决于患儿的融像性散开储备力,如在调节的同时没有足够的融像性散开来适量抵消调节性集合,则发生内斜。

②集合过强型内斜视。屈光不正低于+2.00D,AC/A大于5△,看远时无内斜或轻度内斜,看近时由于调节性集合过高,诱发过度集合,出现20△~30△内斜(见图1-12)。

1-12.jpg

③矫治原则。睫状肌麻痹验光,远视足配,近视浅配,散光充分矫正,注意精调远近光心距和垂直互差。屈光性内斜视戴镜后内斜视即行消失,3~6个月后可获矫正。高 AC/A型内斜视可考虑戴双焦眼镜,近用附加焦度在5岁以前为+3.00D,5~10岁逐量减少,10岁以后除去。


(2)共同性外斜视

1)间歇性外斜视

①临床表现。占外斜视中的80%,由于脑皮质集合兴奋不足及融合力低下,在疲劳或精神不集中时发生视轴分离,去遮盖试验见到被遮眼不能恢复注视位,随着年龄增长有向恒定性外斜视发展的趋势。此症与遗传有关,与近视无显著相关性。

间歇性外斜视可分为若干类型。集合不足型,看近斜视角大于看远斜视角,AC/A过低,多见于成人,发展较快,宜早期手术。散开过强型,看远斜视角大于看近斜视角, AC/A过高,常见于儿童。基本型看远斜视角与看近斜视角相近,AC/A正常。

②矫治原则。睫状肌麻痹验光,远视浅配,近视足配,重视散光矫正。采用底向外的三棱镜进行正位视训练,可收到良好的恢复双眼视效果。大于15△宜早期手术。
1-13.jpg

2)恒定性外斜视

①临床表现。与屈光不正相关,近视眼因看近不用或少用调节,导致集合废用,逐渐在看远时也呈现眼位外斜(见图1-13);远视眼,散光眼或屈光参差往往由于单眼视力障碍,发生废用性弱视,弱视眼停留在外斜休息位上。

②矫治原则。近视眼导致的恒定性外斜视可以实行集合训练,其余类型均宜早期手术。

2.麻痹性斜视

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核、神经或眼外肌自身的病变导致眼外肌麻痹或不全性麻痹,从而发生的眼位偏斜,称为麻痹性斜视。

(1)临床表现

患病眼球向麻痹肌作用相反的方向偏斜,目标像落在双眼视网膜的非对应点上,出现复视、混淆视。为避免眼外肌功能不足带来的双眼视异常,患者采取代偿头位。眼外肌麻痹导致的后果为:对抗肌挛缩,对侧眼协同肌过度收缩,对侧眼对抗肌抑制性麻痹,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5△以上。详细内容见本教材相关章节。

(2)矫治原则

对于偏斜角小于15△者三棱镜矫正效果较好,三棱镜矫正半年以上仍不见效者应考虑手术。


三、眼位的客观测定方法

1.睑位望诊

被测试者向前平视时,若双眼的睑裂宽度不同,或双侧睑缘与角膜的相对位置不对称,常会影响视光师对被测试者的眼位判断,常见的睑位望诊的要点如下:

(1)眼睑下垂和假性眼睑下垂

被测试者向前平视,若双眼的睑裂宽度不同,有必要鉴别被测试眼为眼睑下垂还是假性眼睑下垂。嘱被测试者将向前平视的双眼尽量向上看,若平视时较窄的上睑始终不能上举或上举微弱,则该眼为真性上睑下垂;若平视时较窄的上睑呈过度上举,甚至露出上方巩膜,则诊为假性上睑下垂。假性上睑下垂实为该侧上直肌不全性麻痹所致,向上看时,因为上直肌无力,诱使支配上直肌的神经过度冲动,进而诱发功能正常的提上睑肌过度收缩。

(2)内眦赘皮

被测试者双上眼睑鼻侧宽大,向下延伸遮盖内眦,称为内眦赘皮。由于内眦赘皮遮盖了双眼部分内侧巩膜,常被误诊为共同性内斜视。内眦赘皮可采用遮盖试验的方法进行鉴别。

(3)与睑位相关的综合征

1)杜安 (Duane)后退综合征。被测试双眼向右注视,左睑裂缩窄;向左注视,右睑裂缩窄,诊为Duane后退综合征。

2)马库斯.冈恩(Marcus-Gunn)现象综合征。双上睑无力下垂,导致双睑裂狭窄,借助于反复咀嚼,口腔开合可使双眼睑上举,诊为Marcus-Gunn综合征。


(2)眼的生理轴线夹角

1)alpha角。通常黄斑中心凹位于光轴-视网膜交点颞下侧约1.25mm,因此,眼的光轴和视轴不相重合。光轴与视轴的夹角称为a1pha角(见图1-15a),二者相交于结点,由于结点不能精确定位,故alpha角难以检测。


2)gamma角。光轴与固定轴的夹角称为gamma角 (见图1-15b),二者相交于眼回旋点,由于眼回旋点不能精确定位,故gamma角也难以检测。

3)kappa角。视轴与瞳孔轴延长线的夹角称为kappa角 (见图1-15c)。kappa角是临床唯一较为容易测定的生理轴线夹角。被测试者单眼注视前方33cm点状光标,角膜映光点应为视轴的角膜切入点,分析角膜映光点偏离瞳孔中央的方向和量值即可测定 kappa角。角膜映光点位于瞳孔中央鼻侧,kappa角为正值;角膜映光点位于瞳孔中央颞侧,kappa角为负值。

1-14.jpg

 
1-15.jpg

由于黄斑中心凹位于光轴-视网膜交点颞下侧,故通常kappa角为正值,人群正常值为3°~5°。

屈光检查时所测定的远用瞳距实为瞳孔轴的间距,而眼镜的光心距应为双眼视线与眼镜片的交点间距,因此,kappa角的大小对于眼镜的光心距的定量具有一定的影响。

(3)kappa角的测定方法

1)视野计法。在弧形视野计中央0刻度处置一固定标记,在标记同位处另放置一可移动光标,嘱被测眼注视固定标记,检查者从0刻度处观察角膜映光点。若角膜映光点偏向鼻侧,则在被测者继续注视0刻度固定标记的情况下,将光标向被测眼颞侧缓慢移动,直至角膜映光点移到瞳孔中央,则从弧形视野计的刻度上读出光标向颞侧移动的圆周度量值,即表征被测眼的kappa角(见图1-16)。

1-16.jpg

2)裂隙灯法。将裂隙灯光源和观察系统均正对被测眼,确认灯臂标线位于刻度盘的 0角度处。尽量调暗投射光的亮度,自光源方向观察角膜映光点,若角膜映光点偏向鼻侧,则嘱被测者眼位不动,注视观察系统的物镜。将灯臂向被测眼颞侧移动,直至角膜映光点移到瞳孔中央,从裂隙灯的灯臂刻度上读出光源向颞侧移动的圆周度,即为kappa角。
205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1.1.1.2 显性 斜视 责任编辑:peijingshi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3/3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1.1.2.1 眼位的主观检测 下一篇1.1.1.1 眼外肌的生理和解剖

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暂无...

相关文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