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1.1.1.2 显性斜视
2009-11-05 10:35:01 来源:网络 作者:豪驰 【 】 浏览:4184次 评论:0

4)第一斜视角和第二斜视角分析。对于麻痹性斜视来说,选择健眼作为注视眼,测得的偏斜度称为第一斜视角,又称为原发斜视角;选择偏斜眼作为注视眼,测得的偏斜度称为第二斜视角,又称为继发斜视角,通常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因为采用麻痹性斜视眼注视,麻痹肌的兴奋可导致同侧眼麻痹肌的对抗肌过度松弛,对侧眼配偶肌过度兴奋,使斜视角增大,采用交替遮盖试验附加棱镜测试第一斜视角和第二斜视角,可鉴别诊断共同性斜视与麻痹性斜视,若二者相差大于5△,即可诊为麻痹性斜视。

5)眼位异常的记录方法。现将常用的眼位分析的英文缩写和规则介绍如下:

①隐性内斜视(E),隐性外斜视(X),右隐性上斜视(RH),左隐性上斜视(LH)。

②显性内斜视(ET),显性外斜视(XT),右显性上斜视(RHT),左显性上斜视(LHT)。

③不戴镜(SC),戴镜(CC)。

④记录近斜视角的测定结果,在英文缩写最后一个字母右上角加撇。

[例1-1]不戴镜远视标测定结果为内隐斜5△,近视标测定结果为内隐斜15△,戴镜远视标测定结果为内隐斜2△,近视标测定结果为内隐斜9△。

记录:SC E5△ E’15△  CC E2△ E'9△

[例1-2]不戴镜远视标测定结果为外显斜16△,近视标测定结果为外显斜22△,戴镜远视标测定结果为外显斜6△,近视标测定结果为外显斜12△。

记录:SC XT16△ XT’22△   CC XT6△ XT’12△

[例1-3]远视标测定结果为右上显斜8△,伴内显斜14△,近视标测定结果为右上显斜 11△,伴内显斜19△,无屈光不正。

记录:SC RHT8△ ET14△    RHT’△ ET'19△



5.代偿头位

(1)代偿头位的诱因

1)代偿眼外肌的运动异常。为了克服非共同性斜视诱发的双眼复视和混淆视等视觉干扰,常采取代偿头位求得双眼矢状轴或垂直轴的趋于平行。

2)改善视力或减少视疲劳。眼球震颤、A-V型斜视、分离性垂直偏斜 (DVD)、部分共同性斜视和弱视等,可通过取代偿头位求得相对清晰和持久的视力。



 (2)代偿头位的形式

1)头面侧转。头面部沿着垂直轴右转或左转。

①头面部右转,并双眼左视,右外直肌和左内直肌处于休息位。

②头面部左转,并双眼右视,左外直肌和右内直肌处于休息位,

2)下颏抬收。头面部沿着水平轴上转或下转。

①下颏内收,并双眼上视,使下转肌处于休息位。

②下颏上抬,并双眼下视,使上转肌处于休息位。


3)头位倾斜。头面部沿着矢状轴右倾或左倾。

①头位右倾,右眼内旋,左眼外旋,右眼位升高,左眼位降低。

②头位左倾,右眼外旋,左眼内旋,右眼位降低,左眼位升高。

(3)常见的代偿头位

1)眼球震颤。通过适当的头面侧转代偿头位可以寻求震颤程度较轻的注视角度,从而改善视力,减少疲劳。

2)A-V型斜视。A型内斜视及V型外斜视的代偿头位取下颏上抬;A型外斜视及V型内斜视的代偿头位取下颏内收均可缩小斜视角度。


3)麻痹性斜视

①代偿水平性斜视。内直肌麻痹导致的外斜视向健眼方向转,外直肌麻痹导致的内斜视向患眼方向转。
    

②代偿垂直性斜视。下转肌(下直肌、上斜肌)麻痹导致的上斜视头位向健眼侧倾斜,上转肌 (上直肌、下斜肌)麻痹导致的下斜视头位向患眼侧倾斜。

③代偿旋转性斜视。外旋肌(下直肌、下斜肌)麻痹导致的内旋斜视头位向患眼侧倾斜,内旋肌(上直肌、上斜肌)麻痹导致的外旋斜视头位向健眼侧倾斜(见图1-22)。

1-22.jpg

④麻痹性斜视代偿头位小结。各种麻痹性斜视的代偿头位形式不同,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将麻痹性斜视所涉及的眼外肌和代偿头位形式总结至表1-2。


表1-2  麻痹性斜视的代偿头位形式
 

1-2  麻痹性斜视的代偿头位形式

诊断

代偿头位形式

所涉及的眼外肌

外斜视

头位向健眼侧转

内直肌

内斜视

头位向患眼侧转

外直肌

上斜视

头位向健眼侧倾斜

下直肌、上斜肌

下斜视

头位向患眼侧倾斜

上直肌、下斜肌

内旋斜视

头位向患眼侧倾斜

下直肌、下斜肌

外旋斜视

头位向健眼侧倾斜

上直肌、上斜肌

 

技能要求

测定 kappa角

[操作准备]

暗室,弧形视野计1台,笔式电筒1只,红色荧光标记若干。

[操作步骤]

1.在弧形视野计中央0刻度处贴一直径2cm的红色圆形胶贴纸。

2.在红色标记上方1~2cm处放置一笔式电筒光标。

3.被测者遮盖左眼,以右眼注视红色标记,检查者从0刻度处观察角膜映光点。

4.若角膜映光点偏向鼻侧,则嘱被测者眼位不动,继续注视红色标记将光标向被测眼颞侧移动,直至角膜映光点移到瞳孔中央。

5.从弧形视野计的刻度上读出光标向颞侧移动的圆周度,即为右眼kappa角。

6.采用相同的方法测定左眼kappa角,双眼kappa角应该相等。

[注意事项]

1.笔式电筒光标必须与被测眼的高度大致相同。

2.检查者须始终从笔式电筒光标的投射方向观察被测眼的角膜映光点。

3.被测者须注视0刻度处的红色标记,当光源移开后,仍然始终注视位于原处的红色标记。


角膜映光试验

[操作准备]

笔式电筒1只 ,棱镜透镜组1套。

[操作步骤]

1.Hirschberg试验

(1)检查者与被检查者相向而坐,嘱被检查者双眼向前平视。

(2)将笔式电筒光标置于被测双眼矢状中线前方33cm的位置上,投照被测双眼间的鼻梁中点。

(3)观察被测双眼的角膜映光点,从偏斜眼角膜映光点偏离瞳孔中心的不同方向,定性诊断偏斜眼显性斜视的偏斜向。

(4)根据角膜映光点偏离瞳孔中心的量值计算显性斜视的角度,或判断角膜映光点位于瞳孔缘、角膜缘或瞳孔缘与角膜缘二者之间定量诊断显性斜视。

(5)分析kappa角对于Hirschberg角膜映光试验的影响,方法为显性外斜视减去 kappa角,内显性斜视加上kappa角。

2.Krimsky试验

(1)采用Hirschberg试验,明确注视眼和偏斜眼,并对眼位异常定性诊断。

(2)注视眼注视前方33cm中位目标,在注视眼前加2△~4△底向与偏斜眼偏斜方向相反的三棱镜,如左眼显性外斜,则在右眼前加底向内的三棱镜,如左眼显性上斜,则在右眼前加底向下的三棱镜。

(3)观察偏斜眼角膜映光点的变化,逐量增减注视眼前的三棱镜度,直到偏斜眼角膜映光点移到瞳孔中心。

(4)分析kappa角对于Krimsky角膜映光试验的影响,方法同Hirschberg试验。


[注意事项]

1.麻痹性斜视通常有明确的注视眼,利用角膜映光试验可以测定偏斜眼的斜视性质和程度。若遇到共同性斜视,则需让被测双眼注视前方33cm中位的固定视标,并保持双侧眼位不动,检测者移动笔式电筒光线的投照角度,使角膜映光点移到一只眼瞳孔中心,评估另一眼角膜映光点偏离瞳孔中心的方向和量值,结果必须增减2倍kappa角。

2.为了便于分析和记忆,利用附加三棱镜进行角膜映光试验,可将三棱镜的顶向看成斧刃。对于内斜视,附加底向外的三棱镜,如同使三棱镜的顶向对着力量过强的内直肌。其余类推。



遮盖试验

[操作准备]

投影视力表1台,笔式电筒1只,遮盖板1只,棱镜透镜组1套。

[操作步骤]

1.遮盖试验

(1)检查者与被检查者相向而坐

(2)将笔式电筒光标置于被测双眼矢状中线前方33cm的位置上,投照被测双眼间的鼻梁中点。

(3)嘱被检测者双眼注视眼正前方33cm处光标,用遮盖板遮盖右眼,随即观察左眼眼位变化,然后用遮盖板遮盖左眼,随即观察右眼眼位变化。

(4)若未遮盖眼发生眼位转移诊为显性斜视,根据未遮盖眼的眼位转移方向定性诊断显性斜视。

(5)若未遮盖眼不发生眼位转移,则进一步进行去遮盖试验,排除隐性斜视。


2.去遮盖试验

(1)嘱被检测者双眼注视光标,用遮盖板遮盖一眼,3~5s后,突然移去遮盖板,随即观察去遮盖眼的眼位变化。

(2)若去遮盖眼发生眼位转移诊为隐性斜视,根据去遮盖眼的眼位转移方向定性诊断隐性斜视。

(3)若遮盖试验检出显性斜视,或去遮盖试验检出隐性斜视,则进一步进行交替遮盖试验,定量眼位异常的远、近斜视角。



3.交替遮盖试验

(1)测定远距离斜视角

1)通过遮盖试验定性诊为麻痹性外显斜视。

2)用遮盖板遮盖偏斜眼,在注视眼前放置2△~4△底向内的三棱镜。

3)开启5m马氏杆视标,并嘱注视眼透过三棱镜注视马氏杆视标。

4)突然移去偏斜眼遮盖板,迅速遮盖注视眼,随即观察去遮盖后偏斜眼的眼位变化。

5)根据偏斜眼的眼位动态增减注视眼前底向内的三棱镜的量值,直至偏斜眼去遮盖后眼位不动。



(2)试采用上述操作方法定量麻痹性内显斜视的偏斜角。

(3)试采用上述操作方法定量远距离隐性斜视角度,可随意选择一只眼为注视眼进行检测。

(4)试采用上述操作方法定量近距离显性斜视角度,或双眼近距离隐性斜视角度,注视光标改为笔式电筒。

(5)分别定量并比较第一斜视角与第二斜视角,鉴别共同性斜视与麻痹性斜视。

(6)采用英文缩写记录眼位异常。


[注意事项]

1.利用附加三棱镜进行交替遮盖试验,三棱镜的底向选择与Krimsky角膜映光试验相同。

2.对于有屈光不正的被测试者,需测定戴镜与不戴镜状态下远近斜视角度。

3.利用附加三棱镜进行近距离交替遮盖试验,因检查者难以同时操作笔式电筒遮盖板和三棱镜,故常将光标固定,或将三棱镜投放在试镜架上。
205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1.1.1.2 显性 斜视 责任编辑:peijingshi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3/3/3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1.1.2.1 眼位的主观检测 下一篇1.1.1.1 眼外肌的生理和解剖

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暂无...

相关文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