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1.2.2 异常双眼视检测
2009-12-07 16:39:19 来源:网络 作者:强生 【 】 浏览:27856次 评论:0
学习目标
完成本单元的学习后,能够掌握复视、混淆视和双眼影像不等等主要异常双眼视的发生机理和常用的检查方法。




知识要求
一、常见的双眼视异常
1.复视
(1)复视的发生机理。导致双眼视异常的复视主要是指非共同性斜视导致的病理性复视。复视发生的基本条件是双眼具备正常视网膜对应,如图1-39a所示,内斜视患者在双眼注视同一目标物O时,目标物在注视眼的黄斑中心凹成像O1,同时在斜视眼的黄斑中心凹鼻侧视网膜成像O2。
中枢眼黄斑中心凹接收到注视眼黄斑中心凹的目标像O1’,由于双眼视网膜对应正常,当斜视眼与注视眼黄斑中心凹相对应时,中枢眼黄斑左侧视网膜同时接收到斜视眼鼻侧的目标像O2’,同一目标物在同一中枢眼的视网膜不同的位置成像,使中枢眼感受到了复视。由于目标像O2’的空间投射向为患眼的颞侧,在视觉空间中错觉出现了另一个目标物O’,故内斜视可导致同侧性复视。
同理,具备正常视网膜对应的外斜视患者在双眼注视同一目标物O时,目标物在注视眼的黄斑中心凹成像O1,同时在斜视眼的黄斑中心凹颞侧视网膜成像O2,则可诱发交叉性复视(见图1-39b)。






(2)复视的诱因。病理性复视主要见于视觉发育成熟之后的早期麻痹性斜视,双眼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双眼视网膜对应,获得性的眼位异常使同一目标物在双眼非对应点成像,违反了原有的双眼融像规律,从而导致复视。若麻痹性斜视出现于视觉发育早期,往往已经形成视觉抑制,不易发生复视。若麻痹性斜视病程过长,可形成双眼视网膜异常对应,也不会出现复视。
复视还发生于急性共同性斜视、斜视手术眼位过矫、眼外肌外伤、集合功能异常等症。此外,角膜塑形镜配适不当、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中心定位误差、眼镜棱镜底向有误等光学诱因也可导致复视。




(3)复视的分类
1)水平复视、垂直复视和旋转复视。复视像位于黄斑像左侧或右侧称为水平复视,为水平肌运动异常所致;复视像位于黄斑像上方或下方称为垂直复视,为垂直肌运动异常所致;复视双像呈旋转向错位称为旋转复视,为旋转肌运动异常所致。
2)交叉性复视和同侧性复视。左眼所见的目标像在视觉空间的右侧,右眼所见的目标像在视觉空间的左侧,称为交叉性复视,为内转肌运动异常所致的麻痹性外斜视。左眼所见的目标像在视觉空间的左侧,右眼所见的目标像在视觉空间的右侧,称为同侧性复视,为外转肌运动异常所致的麻痹性内斜视。
3)共同性复视和非共同性复视。各个注视方向的复视像间距基本一致,见于共同性斜视。不同注视方向复视像间距不等,见于麻痹性斜视。
4)一致性复视和非一致性复视。正常视网膜对应的斜视患者,复视像间距与斜视角基本一致,称为一致性复视。异常视网膜对应的斜视患者,复视像间距与斜视角不一致,称为非一致性复视。
5)单眼复视。常发生于球镜屈光接近矫正时,残余散光的焦差双重像在视网膜上清晰对比,也见于多瞳孔症、晶状体半脱位或早期皮质性白内障。单眼复视不属于双眼视的讨论范畴。




2.混淆视
在双眼具备正常视网膜对应的条件下,一眼发生眼位异常,则双眼的视网膜影像在中枢眼视网膜发生错位,将同一个目标物信息分离为两个目标像,称为复视;将两个不同的目标物信息结合为一个重叠的目标像,称为混淆视。如图1-40所示,内斜视患者在双眼注视目标物O时,目标物在注视眼的黄斑中心凹成像O1,另一个目标物P在斜视眼的黄斑中心凹成像P1。由于视网膜对应正常,中枢眼黄斑中心凹接收到注视眼黄斑中心凹的目标像O1’,同时接收到斜视眼黄斑中心凹的目标像P1’,两个不同的目标物信息在同一中枢眼的黄斑中心凹成像,使中枢眼感受到了目标像重叠所引发的混淆视。






3.视觉抑制
(1)视觉抑制的发生机理。为了回避复视导致的视觉干扰,视觉中枢忽视视觉较差眼的全部或部分视觉信息,仅感知注视眼的目标像,称为视觉抑制。如前所述,视觉抑制可以通过Worth四点视标检测进行定性分析。
通常视觉抑制仅发生于与健眼黄斑中心凹相对应的偏斜眼视网膜,以避免复视,同时抑制偏斜眼的黄斑中心凹,以防止混淆视。当视觉抑制形成以后,患者的双眼视觉会感到轻松和清晰。
(2)视觉抑制的类型。对于间歇性斜视和交替性斜视,视觉抑制是间歇的、可逆的;对于恒定性显性斜视,视觉抑制则为持续性和惯常性的,当黄斑中心凹的抑制暗点逐渐形成后,偏斜眼的单眼视力开始逐渐下降,形成弱视,无须Worth四点视标检测即可分析双眼同时视异常。
内斜视12°~18°的偏斜眼可利用生理盲点与健眼黄斑中心凹相对应,从而避免复视,这一特异性的抑制暗点称为Swam盲点现象(见图1-41)。

为了回避混淆视的视觉干扰,视觉中枢对双眼黄斑中心凹所见的目标像间歇性的交替抑制,甚至让双眼的目标像拼组镶嵌(见图1-42),称为双眼拮抗。





4.异常视网膜对应
(1)异常视网膜对应的形成机理。同一目标物点在双眼分别形成的像点不在双眼视网膜的对应点上,而双眼接收相同目标像的视网膜非对应点经过长期的训练,形成了共同视向,实现了双眼单视,称为异常视网膜对应。
(2)异常视网膜对应的诱因。常见于年幼的显性斜视患者,由于眼位偏斜,患眼用黄斑以外的视网膜与健眼黄斑中心凹相对应,异常视网膜对应的双眼在注视同一目标物时,患眼不采用黄斑中心凹为0位参考点进行视网膜神经感受元的坐标定位。这种对环境条件的适应结果虽然消除了复视、混淆视等视干扰,但由于视网膜周边部的功能远远低于黄斑中心凹,患眼的中心视力不同程度地降低,患眼的黄斑中心凹由于长期偏离视觉中心,发生废用性抑制。在手术矫正眼位以后,因双眼视网膜恢复了正常的物理性对应关系,反而发生双眼复视和混淆视。
(3)异常注视。双眼正常视网膜对应,称为中心注视。双眼异常视网膜对应,因双眼视网膜非对应点取得了共同视向,称为异常注视。患眼的视网膜中心注视点替代了黄斑中心凹的功能,称为假性黄斑。
根据患眼注视眼点的位置分为旁中心注视、黄斑注视、旁黄斑注视和周边注视,健眼黄斑中心凹与周边注视点的对应关系双称为周边融像。由于黄斑中心凹有着精细视觉功能,视网膜周边部有着空间定位功能,故在异常注视的情况下,注视双眼的目标定位和自我定位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




二、双眼影像不等
1.双眼影像不等的发生机理
(1)定义。视觉中枢对于同一目标物在双眼所成目标像的感知发生差异,称为双眼影像不等。




(2)双眼影像不等的分类
1)生理性双眼影像不等和病理性双眼影像不等
①生理性双眼影像不等。在双眼视觉功能正常情况下,双眼在看5m以外的远目标时,因集合因素使双眼的视线取向角度不同,至少存在大约0.25%的线性视差。随着目标的移近,由于集合因素的递增,线性视差逐步增大,甚至达到1%或更大。但这种双眼影像上的差异不会对双眼视觉功能产生任何干扰,故称为生理性双眼影像不等,如前所述,生理性双眼影像不等是双眼立体视(深度觉)的基础。
②病理性双眼影像不等。事实上,影像不等超过1%,通过感觉性融像和视觉空间的可塑性补偿,仍能维持较好的双眼视觉功能,据调查,视觉中枢对双眼影像不等的耐受限度约为5%,低于这一水平的双眼影像不等称为代偿性双眼影像不等,代偿性双眼影像不等可诱发程度不同的临床症状。当双眼影像的线性视差超过5%时,则发生双眼视觉功能障碍,称为病理性双眼影像不等。幼年期由于双眼视觉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为避免双眼不等像复视的干扰,中枢可对视觉较差眼的黄斑功能进行抑制,即在双眼同时注视时,视觉较差的眼不参与视觉工作,久之可发生弱视及斜视。成年人双眼视觉功能已发育成熟,若发生获得性病理性双眼影像不等,如晶状体手术摘除等,则可酿成双眼复视。




2)对称型影像不等和非对称型影像不等
①对称型影像不等。由于病因不同,双眼影像不等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对称型双眼影像不等表现为单眼目标像各向增大或各向缩小;或单眼目标像沿垂直向、水平向或斜向子午线增大或缩小。
②非对称型影像不等。非对称型影像不等表现为单眼目标像沿视野的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增大或逐渐缩小;或单眼目标像沿视轴的方向逐渐增大或逐渐缩小;以及单眼不规则影像畸变等(见图1-43)。






(3)双眼影像不等的病因
1)成像因素。双眼视网膜成像差异是双眼影像不等的主要致病因素,光学原因所致的双眼影像不等最为常见,如双眼屈光参差达到2.50 D以上,戴矫正眼镜后,即可产生5%以上的双眼影像不等,此外还见于双眼的眼镜透镜的形状不同、厚度不同、镜眼距不同或双眼柱镜轴位性参差以及单眼晶状体摘除后的无晶体状态等。解剖上的原因也可成为导致双眼视网膜成像差异的根源,如双眼轴长差异、双眼结点至视网膜的距离差异等,但其结果仍然是双眼屈光参差,诱发光学影像的差异。
2)感知因素。在双眼视网膜成像相等或差异不大的情况下,由于双眼视网膜神经感受元的密度差异,双眼视细胞对光信号的感知阈值差异,或视觉神经对于视觉信息的传导差异等因素,使视觉中枢对于相同大小的视网膜影像产生不同大小的影像感知,也可导致双眼影像不等。




(4)眼镜放大率。双眼屈光参差若不进行光学矫正,则无从将双眼不等的影像进行清晰对比,故须对眼镜导致的视网膜影像的线性大小变化进行专题讨论。眼镜对于视网膜成像大小的影响包括放大倍率和相对放大倍率两种分析方法。
1)眼镜的放大倍率。假定屈光不正双眼的后前轴长一致,屈光不正是由于双眼的屈光系的焦量误差使然,则戴上矫正眼镜后视网膜目标像与同一目标物在不戴眼镜视网膜上的朦胧像的大小比例,称为眼镜的放大倍率。光学透镜可影响视网膜目标像大小的方式,包括焦性放大率和形式放大率两种,计算方法不尽相同,分述如下。
①焦性放大率。由矫正眼镜的焦度导致的视网膜影像线性大小改变,称为焦性放大率。
若矫正眼镜的焦度为D,矫正眼镜的主点至眼的入瞳中心之间的距离(镜眼距)为d,角膜至入瞳中心间距为3.049 mm,眼镜位于角膜前方12 mm,则d=12+3.049=15.049 mm,,眼镜的焦性放大率Mp可计算如下:
Mp=1/(1-dD) (1-5)
将上述公式右侧乘以(1+dD)/(1+dD)
得Mp=1/(1-dD) (1+dD)/(1+dD)= (1+dD)/[1-(dD)2]
由于(dD)2的值很小,
故公式可写成:
Mp=1+dD (1-6)
从公式Mp=1+dD可知,透镜的焦性放大率与镜眼距和焦度性质、量值相关。d为一恒常正值,D为负透镜,dD为负值,1加任何负值都比1小,因此Mp<1,负透镜眼镜使影像缩小。反之,D为正透镜,dD为正值,1加任何正值都比1大,因此Mp>1,正透镜眼镜使影像增大。这符合透镜放大倍率的一般规律。现将不同焦度眼镜透镜的焦性放大率列表如下(见表1-6)。
表1-6不同焦度眼镜透镜的焦性放大率(镜眼距=15.049 mm)
焦度(D)焦性放大率(%)
-3.00-4.3
-6.00-8.3
-9.00-11.9
-12.00-15.3
-15.00-18.4
+3.004.7
+6.009.9
+9.0015.7
+12.0022.0
+15.0029.2

[例1-4]设:在角膜前12 mm配戴-5.00 D的眼镜。
求:眼镜的焦性放大率。
解: Mp=1+dD=1+0.015049×(-5)=0.925
(0.925-1) ×100%=-7.5%
由此可得:眼镜的焦性放大率为缩小7.5%。




②形式放大率。后顶点焦度相同的眼镜透镜,由眼镜的片形导致的视网膜影像线性大小的差异,称为形式放大率。
若眼镜透镜的前面焦度为D1,中心厚度为t,折射率为n,眼镜的形式放大率Ms可计算如下:
Ms=1/[1-(t/n)D1]
从公式可知,透镜的形式放大率与前面焦度、中心厚度和材料折射率相关。由于前面焦度、中心厚度和材料折射率均为正值,计算分数值>1,故只要眼镜透镜的前面形式不为平面或凹面,透镜的形式放大率始终使影像增大。现将材料为折射率1.523的不同前面焦度、中心厚度的眼镜透镜的形式放大率列表如下(见表1-7)。
表1-7不同前面焦度和中心厚度的眼镜透镜形式放大率(折射率=1.523)
中心厚度(mm)前面焦度(D)
+3.00+6.00+9.00
1.000.2%0.4%0.6%
2.000.4%0.8%1.2%
3.000.6%1.2%1.8%
4.000.8%1.6%2.5%
5.001.0%2.0%3.1%

[例1-5]设:眼镜透镜的前面焦度为+6.00。,中心厚度为2 mm,折射率为1.523。
求:眼镜的形式放大率。
解: Ms=1/[1-(t/n)D1]=1/[1-(0.002/1.523)6]=1.008
(1.008-1)×100%=0.8%
由此可得:眼镜的形式放大率为增大0.8%。




③眼镜透镜的总放大率。由于眼镜透镜的形式放大率是在焦性放大率的基础上发挥进一步放大作用,故眼镜透镜的总放大率为焦性放大率与形式放大率的乘积
Ms=[1/(1-dD)]{ 1/[1-(t/n)D1]} (1-8)
式中d:镜眼距;
D:透镜焦度;
t:中心厚度;
n:折射率;
D1:前面焦度;
Ms:眼镜透镜的总放大率。
[例1-6]设:焦度为5.00D的眼镜透镜戴在角膜前12mm,前面焦度为+6.00 D,中心厚度为2.0mm,折射率为1.523。
求:眼镜的总放大率。
解:Ms=[1/(1-dD)]{ 1/[1-(t/n)D1]}
={1/[1-0.015049×(-5)]} ×{1/[1-(0.002×6)/1.523]}=0.9375
(0.938-1)×100%=-6.2%
由此可得:眼镜的总放大率为缩小6.2%。




2)眼镜的相对放大倍率。假定屈光不正眼的屈光系统焦量一致,屈光不正是由于眼球后前轴长的误差使然,则戴上矫正眼镜后视网膜目标像与同一目标物在标准简化眼视网膜影像的线性大小比例,称为眼镜的相对放大倍率。
若标准简化眼的总焦度为Do=58.64D。主点镜眼距为dp,系指眼镜透镜的主点至眼的主点之间的距离,标准简化眼的主点位于角膜前顶点。矫正眼镜的焦度为Do眼镜的相对放大倍率Mr可计算如下:
Mr=Do/[Do+(1-dpDo)D] (1-9)
[例1-7]设:焦度为-5.00 D的眼镜透镜戴在角膜前12 mm。
求:眼镜的相对放大倍率。
解:Mr=Do/[Do+(1-dpDo)D]
=58.64/[58.64+(1-0.012×58.64) ×(-5)]=1.026
(1.026-1) ×100%=2.6%
答:眼镜的相对放大倍率增大2.6%。
从公式Mr=Do/[Do+(1-dpDo)D]可知,矫正眼镜的相对放大倍率与眼镜的主点镜眼距和焦度相关。
标准简化眼的前主焦距为17.054 mm,通常眼镜的主点镜眼距dp小于17.054 mm,则1-dp Do为正值,若矫正眼镜D为负透镜,相对放大倍率Mr>1,负透镜眼镜使影像增大。反之,D为正透镜,因此Mr<1,正透镜眼镜使影像缩小,这与眼镜透镜焦性放大倍率的规律相反。
若屈光不正主要为屈光系统的焦量误差所致,尽量缩短镜眼距,使之接近入瞳中心(角膜后3.049 mm),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眼镜的放大倍率,以配戴角膜接触镜最为理想。若屈光不正主要为眼睛的后前轴长误差所致,尽量延长镜眼距,使之接近简化眼的前主焦点(角膜前17.054 mm),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眼镜的相对放大倍率,以配戴框架眼镜为佳。上述分析假定眼的屈光不正为单一因素所致,以便使眼镜透镜放大倍率的研究单纯化,而在实际的屈光矫正中,虽然绝大多数患眼为轴性屈光不正,眼镜透镜普遍显示相对放大作用,但是眼镜的焦性放大作用则更占优势,在完全抵消了与之规律相反的相对放大作用之外,仍然能显示原有的放大规律。现将镜眼距相同、焦度相同的眼镜透镜的焦性放大率与相对放大率对照如下(见表1-8)。
表1-8 不同焦度眼镜透镜的焦性放大率与相对放大率的比较(眼镜位于角膜mm)
焦度(D)焦性放大率(%)相对放大率(%)焦度(D)焦性放大率(%)相对放大率(%)
-3.00-4.31.5+3.004.7-1.5
-6.00-8.33.1+6.009.9-2.9
-9.00-11.94.7+9.0015.7-4.4
-12.00-15.36.4+12.0022.0-5.7
-15.00-18.48.2+15.0029.2-7.0





2.双眼影像不等的临床表现和检查方法
(1)临床表现
1)不适症状。眼痛、眼胀、视疲劳、双眼注视困难,阅读或近距离精细工作尤为困难,频繁更换注视目标可诱发症状加重(如驾车等),可出现间歇性复视等。
2)双眼视觉功能障碍。如前所述,双眼影像不等≥5%,幼年期可发生单眼黄斑抑制,成年期则发生双眼复视,即使实现双眼单视,深径觉仍然很差。有临床经验证实双眼屈光参差4.00 D以上,甚至超过10.00 D,在双侧眼镜光度均配足的情况下,患者似并无不良反应,可能是患者自幼年接受双眼影像不等的视觉刺激,已产生了完善的黄斑抑制机制,或因双眼影像差异过大,双眼已无融像需求,很容易形成单眼抑制,故无症状。
3)空间知觉障碍。对目标像的空间定位发生错觉,典型者表现为错觉平面目标凹陷、凸起或倾斜等畸变。如图1-44所示,双眼注视中心目标物F,则在双眼黄斑中心凹分别形成目标像f1、f2,在目标物F两侧另有A、B两个目标物,在左眼视网膜黄斑两侧分别形成目标像a1、b1,右眼影像增大,则在右眼分别形成远离黄斑的目标像a2, b2,当左眼单独注视时,可看到A1、 B1;右眼单独注视时,可看到A2、B2,此时能同时刺激左眼a1和右眼a2的空间目标只有A’,能同时刺激左眼b1和右眼b2的空间目标只有B’,当双眼在视觉空间把A、B两个目标物理解为A’、B’时,则空间定位发生了倾斜畸变。





(2)检查方法。通过各种双眼分视的方法对双眼影像不等进行检测,因为在双眼分视的情况下不会发生视觉抑制,视觉中枢则可以将双眼分别看到的目标像信息进行合像对比。
1)平面镜像差仪。平面镜像差仪的分视原理如图1-45所示,双眼所看到的目标物分别来自左右侧方,利用平面镜反射的原理,目标A、B发出的光线AA1和BB1分别投射到两面斜置的平面镜,光线反射后沿A1A2方向和B1B2方向分别进入双眼,观察眼感到目标A、B似在A1A2和B1B2的延长线上,并且A、B的虚像在S处发生重叠。

检测时,右眼所见为带有刻度的十字形偶数视标,左眼所见为带有刻度的十字形奇数视标,双眼合像后若偶数刻度与奇数刻度相重合,证实双眼没有像差;若偶数刻度与奇数刻度相分离,则说明双眼有影像不等,且可以通过双眼刻度互差进行定量(见图1-46)。





2)光谱色拮抗分视。图板上有若干红色半球和绿色半球组成的视标。标准视标居中,红色半球与绿色半球大小相同,上方红色半球视标与绿色半球视标相比按2%、4%、6%、8%、10%的比例依次缩小,下方红色半球视标与绿色半球视标相比按2%、4%、6%、8%、10%的比例依次增大(见彩图11)。检测时戴右红左绿的滤光眼镜,要求戴镜后右眼完全看不见绿色视标,左眼完全看不见红色视标。嘱被测者在11个视标中找出半球等大者。若被测者错觉左右半球等大的视标不在居中,即可定量判断双眼影像不等。






3)垂直对齐视标和水平对齐视标检测。垂直对齐视标由左右两个方形半框组成,中心有一圆环形参照视标。检测时双眼戴偏振滤镜,由于双眼分视,右眼看到右侧半框,左眼看到左侧半框,双眼都能看到中心圆环形参照视标(见图1-47)。


在双眼注视中心圆形参照视标产生充分融像的状态下,定性、定量比较双眼在垂直子午轴向的影像差异,当双侧半框的上下线同时相差1/2边宽时,影像不等为3.5%,相差1个边宽时影像不等为7%(见图1-48)。

水平对齐视标为上、下两个方形半框组成,中心有一圆环形参照视标。双眼戴偏振滤镜以后,由于双眼分视,右眼看到上方半框,左眼看到下方半框,双眼都能看到中心圆环形参照视标(见图1-49)。

定性、定量比较双眼影像不等的方法与上述垂直对齐视标检测相同,其目的为比较双眼在水平子午轴向的影像大小。若两次检测的结果提示垂直和水平子午线方向的影像不等量值相同,诊为双眼各向影像不等(见图1-50)。


若仅有垂直子午向影像不等或仅有水平子午向影像不等,诊为双眼单向影像不等。若垂直子午向或水平子午向影像不等量值不对称,则诊为双眼非对称性影像不等(见图1-51)。





技能要求
双眼影像不等检测
[操作准备]
综合验光仪1台、视标投影仪1台、投影视标板1块、检测对象1人。
[操作步骤]
1.双眼基础状态为裸眼或输入屈光检查所获得的远用球柱镜试片。
2.双眼视孔调整为偏振滤镜,若内置辅镜的偏振滤镜有不同检偏取向,右侧视孔内置135°偏振滤镜,左侧视孔内置45°偏振滤镜。
3.投放垂直对齐视标。
4.嘱被测双眼注视中心圆环形视标,分辨左右半框的大小
5.若双眼影像有差异,嘱被测者画图表示。
6.投放水平对齐视标。
7.嘱被测双眼注视中心圆环形视标,分辨上下半框的大小。
8.若双眼影像有差异,嘱被测者画图表示。
9.对被测双眼影像不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注意事项]
1.该方法仅能诊断双眼影像不等,如欲分辨被测双眼中哪一只眼发生病理性影像改变,须结合临床其他体征进行分析。
2.该方法不能精细梯度性定量分析,被测者的主觉判断随意性很大,故仅供参考。




第1章思考题
1.试分述视力和对比敏感度及对比度和对比敏感度的关系。
2.试述对比敏感度视力的计量方法。
3.试举例说明对比敏感度的应用。
4.试述光感受器的类型、结构、分布和神经元联系。
5.试简述感光色素的光化反应过程。
6.试述何谓光视觉二元学说。
7.试述暗适应的机理和检测方法。
8.试述光视觉正常和光视觉异常的暗适应曲线特点。
9.试述色视觉的成因。
10.试述颜色的特性。
11.试述颜色的混合与拮抗规律。
12.试述色视觉的形成机理及常见规律。
13.试述色视觉异常的机制和遗传规律。
14.试分述色视觉异常的检查方法。
15.试述何谓双眼视觉正常与双眼视觉异常。
16.试分析双眼视觉的生理基础。
17.试简述双眼同时视、平面融像和立体视觉的机理。
18.试分述双眼同时视和平面融像的各种测试方法。
19.试分述立体视觉的各种检测方法。
20.试述复视的发生机理、诱因和分类
21.试述混淆视的机理和表现。
22.试述视觉抑制的发生机理和类型。
23.试述异常视网膜对应的形成机理、诱因和异常注视的分类。
24.试述双眼影像不等的成因和分类。
25.试述双眼影像不等的临床表现和测试方法。
194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1.2.2 常双眼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1.2.1 正常双眼视检测 下一篇2.1.1 眼的调节

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暂无...

相关文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