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015 调节与集合
2009-11-17 09:53:18 来源:网络 作者:凯米 【 】 浏览:31364次 评论:0
(一)调节作用
正视眼静止时,从无限远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后形成焦点在视网膜上,故看远清楚,而近处物体(A)所发出的散开光线势必结像于视网膜后(A′),遂看不清;人眼乃通过改变晶状体曲率以增加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达到明视,此种作用机制称为眼的调节。
1.调节机制
至今虽在争论,但一致认为在此过程中晶状体曲率增加,从而使其屈光力大大增强,参加调节作用的组织主要有:晶状体、睫状肌、悬韧带。三者关系异常密切,当睫状肌静止时,悬韧带紧张,晶状体扁平,屈折力减弱,此为调节休止,又曰眼的静止状态;但当睫状肌收缩,睫状突形成的环缩小,悬韧带松弛,晶状体遂藉其固有的弹性变凸,使其屈折力自动加强,此即眼的调节状态(图1-6-4)。


2,调节范围与调节力、调节幅度:
(1)调节远点:在光学中,相对应的物点与像点称为共扼焦点。
当调节静止时,与视网膜黄斑部相共扼的视轴上一点称为调节远点。换言之,即调节静止时,自远点发出的光线恰好聚焦在视网膜上。由此可知,正视眼远点为无限远距离;近视眼远点在眼前有限距离;远视眼远点在眼后,为虚性的。
(2)调节近点:当眼运用全部调节力量能看清的眼前最近一点。换言之,即调节作用最强时自近点发出的光线恰好聚焦在视网膜上。
(3)调节范围:调节远点与近点间的任何距离均能运用调节达到明视,这范围即称调节范围。
(4)调节力:调节作用时,因晶状体变化而产生的屈光力,以屈光度为单位来表示。
调节力(D)=1/调节距离(m) (1-6-1)
(5)调节幅度:注视远点时与注视近点的屈光力之差称作调节幅度(绝对调节力,最大调节力)
调节幅度(D)=1/近点距离(m)-1/远点距离(m) (1-6-2)
而1/远点距离(m)即为非正视眼屈光不正度,故上述公式可改变为:
调节幅度=注视近点的屈光力+(±屈光不正度) (1-6-3)
设A为调节幅度,R为远点时屈光力,P为注视近点的屈光力,则
A=P+(±R) (1-6-4)
如正视眼——远点为无限远,测其近点为10cm,P=100/10=10D,调节幅度A=10+(1/∝)=10D。远视眼(+2D的远视眼),测其近点也为10cm,
A=10+(+2D)=12D。



(二)集合作用

当视近物时,除上述调节作用外,双眼还必须同时向内转动,使视轴能正对物体,这种作用称为集合。

在调节与集合的同时还伴有瞳孔缩小。三者都是在动眼神经支配下完成的。看近时同时发生的调节、集合及瞳孔缩小三种现象称为近反射三联运动。

1.集合近点:
当注视物体趋近时,两眼内转程度加大,但有一定限度,达到极限时物体再近即发生复视。在没有发生复视时的最近一点为集合近点。集合近点距离以米为单位。

2.集合角:

集合程度的强弱以米角为单位(Ma)示之,当注视眼前1m处物体时,两眼视轴与两眼中心垂线所夹的角如图1-6-5所示,∠R1CR2即为1米角。

R1、R2为左眼、右眼的回旋点。
Ma=1/2ma
注视33cm物体时
Ma=100/33=3ma
米角的大小因每人瞳孔距离的大小而不同。
191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015 调节 集合 责任编辑:peijingshi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014 眼屈光系统 下一篇016 屈光不正

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暂无...

相关文章

暂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