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泪膜检查方法
(1)泪液分泌试验:即Schirmer试验,将Whatman41号滤纸裁成5mm宽,35mm长的细条,在5mm处折成一个勾状,将其置于下睑的内侧,其余30mm垂于下睑外,任其瞬目,5分钟后观察滤纸湿润的长度。以湿润不少于10mm为正常。判断时应注意造成误差的因素,如滤纸刺激结膜,强光刺激可使反射性分泌亢进等。
Schirmer试验证实泪液分泌降低时,宜用Jones的基础分泌试验。在暗房中先滴表面麻醉剂于结膜囊中,30秒钟后安放滤纸。5分钟后测定滤纸湿润的长度,正常者滤纸湿润长度为5mm。如基础分泌组织受累,则基础分泌明显减少。
(2)泪膜破裂时间:分侵犯性和非侵犯性两种。
非侵犯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患者取坐位,用泪膜镜及裂隙灯检查,并记录泪膜破裂时间,由最后一次眨眼完成后开始至角膜上出现干燥斑为止,测得的时间为NIBUT,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侵犯性泪膜破裂时间(BUT):患者取坐位,向上看,轻拉被检眼下眼睑,将湿荧光素条轻触结膜,然后令患者眨眼数次,用裂隙灯钴蓝光检查,并用秒表测定泪膜破裂时间,由最后一次眨眼完成后开始至裂隙灯下见到角膜上出现“黑点”或“黑线”为止,测得的时间为BUT,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3)泪河:裂隙灯下观察下睑与眼球下方结膜之间的泪液宽度,表示泪液的量是否足够。
二、对比敏感度
对比敏感度(CSF)以其物理光学的特性能够较全面地评价视功能,已成为评价屈光手术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比敏感度检查可采用对比敏感度表(F.A.C.TTM)或对比敏感度表灯。
1.定义和概念 从心理生理角度来说,观察一幅照片所综合的信息,远比分辨视力表中的“E”字要复杂得多。一幅照片的对比度(反差),表示该图像中不同部位有不同的色调或灰度。图像的各种色调或色度转换成各种信息输入视觉系统,再传到大脑皮层进行分析综合,再现图像,这时人们的视觉才感知到图像的特征。实际上人眼是依靠像的调制度的大小来看到并分辨物体的,所谓调制度,就是对比度,Campbell(1965)提出了对比敏感度的概念,并用公式表示为:
CS=(Lmax-Lmin)/( Lmax+Lmin)
其中CS为对比度,Lmax为最大光强度, Lmin为最小光强度。CS为1时,对比度最大;CS为0时,对比度最小。
空间频率(SF)是指光强呈正弦分布的物中单位长度内光强度起伏的次数,常以1度视角内所含条栅的数目表示,单位为周/度(c/d);人们所能识别的最小的对比度,称为对比敏感阈值。CSF就是在明亮对比变化下,人的视觉系统对不同空间频率的正弦光栅视标的识别能力。
对比敏感度由黑色条栅与白色间隔的亮度来决定。如以空间频率为横轴,对比敏感度函数为纵轴,便可绘制出一条对比敏感度函数曲线,也称为调制传递函数(MTF)曲线。在正常人,此曲线呈带通形,形似一倒“U”,也有称之为山型或钟型。在正常情况下,视觉CSF的测定结果为一倒“U”,在更高或更低的频区内出现一个峰值,曲线下降,符合视觉器官特性。通过不同年龄组的对比,发现CSF曲线受年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CSF值下降。特别是在高频区,年长者比年轻者敏感性差。
2.检查方法 以美国F.A.C.TTM对比敏感度表远用表为例,该表大小为68cm×93cm,横5排,竖9列。左侧排首处标明A、B、C、D、E分别代表1.5c/d、3c/d、6c/d、12c/d和18c/d,5个空间频率,每排均有9个不同CSF值条栅图,1~9图的CSF值逐渐增加。条栅图有三种方向,即垂直、左及右斜,用以检测患者是否能正确辨认条栅的有无及方向。
(1)检查时患者距F.A.C.TTM表3m处;
(2)用专用测光表,在距检测表5cm、处,对表的中央、上、下、左及右4个角处测出该表的照度,允许范围在300~720 lx才能对患者进行检查;
(3)先分别查右、左眼视力;
(4)以表底部的示教条栅图向患者说明检查方法;
(5)让患者按从左至右的次序辨认条栅图,直至患者所能看清的最后一个图,将该图号标记在记录纸上,将每排上记录的图号连成线,即为该患者的CSF曲线。
3.CSF的临床意义
(1)对形觉系统认识进一步深化:通过对CSF的了解和研究,人们认识到视觉功能是由许多不同的视通道共同发挥作用来实现的,每一个视通道只对某一部分外界目标具有敏感性;对周围事物的观察,除有不同大小外,还有不同对比度和不同空间频率。所以仅用视力表来反应视功能是很不完善的,CSF才能全面反应视功能的水平。
(2)运用各种仪器,如激光条栅测得白内障、角膜白斑、高度近视患者的CSF曲线后,可通过曲线判断其整个视觉系统的功能状态,并可清晰地预料到术后视觉效果。
(3)对高眼压症和青光眼、视神经病变和黄斑部病变(如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老年黄斑变性)等的临床研究提示在其他方法尚未检测到明显改变时,已经发现CSF有改变,从而成为有效的早期检测手段。
(4)在弱视的诊断和治疗上,通过CSF的作用,产生了所谓“弱视的视觉生理疗法”,使弱视眼视力明显恢复,而且视力的提高是永久性的,并不受患者年龄的影响。
(5)在屈光手术中,由于CSF能够较好地反映视觉系统在明亮对比变化下对不同空间频率正弦光栅的识别能力,且激光干涉视力不受眼屈光状态的影响,因此,用视觉对比敏感度及激光干涉视力作为对各种屈光手术后视网膜功能的评估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三、眩光检查
近十年来,失能眩光已成为视功能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主要评价眼内出现散射光时对视功能的影响。眼内如出现散射光附加在视网膜影像上会使视网膜像的对比度下降,导致视功能降低。例如,夜间汽车大灯产生耀眼的亮光,均可使人看不清目标。
1.定义和概念 眩光是与对比敏感度密切相关的一种视功能检查方法,可分为不适眩光与失能眩光两种。
(1)不适眩光:是由于散射光线导致视觉不适,而不影响分辨力或视力时,称为不适眩光。可以引起头痛、眼部疲劳、烧灼感、流泪、斜视等。不适眩光是由于视野中不同区域光的亮度相差太大所致。当眼在亮度不同的视野区进行“扫描”或搜寻目标时,瞳孔大小不断地迅速变化,即可引起不适眩光症状。例如很亮的强光可引起眩光,为了避免眩光,在有强光的同时可加一辅助光源,或在暗室中不只设一个强光源。如果仅有不适眩光,患者戴滤光镜片无效。一般而言,不适眩光与视力及眼病无关。
(2)失能眩光:又称幕罩样眩光。其定义是由于散射光线在眼内使视网膜成像产生重叠,成像的对比度下降,从而降低了视觉效能及清晰度。
有三种情况可以引起视网膜成像的对比度下降或使视网膜成像的清晰度下降,是散焦现象 (即目标成像不在视网膜上)、失能眩光及失能眩光加散焦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常可遇到失能眩光,如光滑的书页表面引起的反光;晚上汽车大灯引起的眩光,使我们看不清前面的目标,等等。
2.失能眩光测试仪器及检查方法 眩光测试仪是在有可变的或恒定的眩光光源的情况下,以不同对比度背景下的视标进行测试。
以多种视觉敏感度测试仪(美国)为例,该仪器由五种空间频率(1c/d、3c/d、6c/d、12c/d和 18c/d)及不同对比度的图形组成,可模拟白天、白天加眩光、夜晚、夜晚加眩光四种照明情况,并能测定看远及看近的对比敏感度及视力,检查时如有屈光不正,应戴矫正眼镜,屈光不正尤其是散光对检查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3.临床应用
(1)正常值:以Miller-Nadler眩光测试仪,用比较方法对眩光敏感度,亦可称为眩光对比失能或眩光对比敏感度进行测试。Hirsch (1984)测试不同年龄的正常人48名81眼,其眩光失能值为2.5%~20%;Lechaire等(1982)对 50岁以上正常人146眼进行测试,95%以上的50岁以上老年人眩光失能值为5%~20%。正常小儿眩光失能值为2.5%~5%。一般认为随年龄增加眩光失能值亦随之增高。日本松本纯一等(1987)报告正常人(40岁以上,平均年龄50岁)75名143眼,眩光失能值均在7.5%以下。
(2)白内障:已对白内障患者做了较多的眩光失能测试。已经发现白内障患者在高频及中频有对比敏感度的丧失,当正常人有眩光存在时CSF曲线无明显改变,而在白内障患者则均有明显下降。
(3)白内障术后光学矫正:有研究说明白内障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后,虽矫正视力较佳 (0.5~1.5者占95.5%),但仍约有15%患者视功能有较明显损害。随着失能眩光阈值的升高,视力亦随之下降。术后出现失能眩光阈值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后囊混浊所致,后囊混浊越明显,则失能眩光阈值的提高越显著。后囊及人工晶状体表面色素沉着,也可能是造成眼内光线散射的原因之一,可造成失能眩光阈值的提高。
国内外都有报道遮盖试验可以使白内障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失能眩光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说明其失能眩光阈值的升高是由于屈光间质混浊,而非视网膜或视神经疾患所致。因此在白内障术后看不清眼底情况下,遮盖试验不失为一重要的鉴别诊断手段。
(4)屈光手术:无论PRK或LASIK,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中,眩光及眼前光晕占3%左右,这无疑会损害患者的视功能。
Nirsen等(1996)报告,在PRK后均有对比敏感度及眩光的损害。在其32例46眼手术中,分别在术后1个、3个、6个、9个及12个月应用Berke1y眩光测试仪检查发现:高对比度视力在术后6个月明显受损,术后1年得到恢复;但明显受到损害的低对比度视力及失能眩光损害在术后1年仍得不到恢复,说明这些患者虽然术后视力尚佳,但由眩光及对比度受到损害而会有生活质量的下降,而又常常为只注重视力结果的医生所忽视。
LASIK患者术后常自已感觉在暗光及夜晚视力下降,看明亮的物体和灯光时周围有光环和光晕,物体的颜色变浅。产生这种症状的主要原因是高度近视时切削过深,切削直径较小,因而在晚上或暗光下瞳孔散大时,超出了角膜主要治疗范围,使角膜产生双重折光。为了避免这种并发症的产生,现认为应在角膜厚度允许的情况下,治疗时尽可能将激光切削区直径扩大;术前常规对瞳孔直径和角膜厚度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患者瞳孔较大而角膜又较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产生眩光的可能性。
(5)翼状胬肉:台湾学者(1990)发现某些翼状胬肉患者传统视力测试无明显损害,但常感到夜间行动困难。经研究发现患者与对比组对比敏感度检查无统计学上的差别,但在眩光下,患者组较对照组为低。认为透明角膜平滑的上皮细胞及实质层胶质纤维排列若出现异常时,影响视力因素之一是由于可见光下或夜间开车时耀眼的灯光经不规则的角膜引起强烈的眼内光线散射,使视网膜上影像对比度下降而影响视力,故存在眩光时对比度可受到明显的影响。翼状胬肉患者的角膜周边部不规则及混浊可造成光线散射,使视网膜背景光照变亮而出现失能眩光改变。
(6)其他:目前,检测失能眩光对视功能的影响已从交通医学、劳动卫生,逐步进入临床眼科领域。只要眼疾患部位可能由于失能眩光产生眼内光线散射而引起视觉方面的问题,都可进行眩光检查,可用于多种眼前部疾患,如圆锥角膜、角膜水肿、角膜屈光手术、白内障以及评价人工晶体光学质量等;眼后部疾患如视网膜色素变性、各种眼疾引起的玻璃体混浊及黄斑部水肿等。
四、波前像差
1.像差定义和概念 光的传播是以波的形式震荡向前的,一个点光源发出的光波是以球面波的形式向周围扩散的,假设该点发出的光波在某一时刻停滞不前,所有光点形成的一个波面,就像战场阵地上士兵组成的阵,因此称之为波阵面,直译为波前。当该球面波向周围扩散传播时没有遇到任何不均匀的阻力时,其波面即为理想波面,是以理想像点为中心的一个球面;而实际上该球面波向周围扩散传播时将遇到介质中不均匀的阻力,其波面即为实际波面,是以非理想像点为中心的一个波面,理想波面与实际波面之间的光程差即称为波阵面像差,直译为波前像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