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角膜形态相关参数:计算机除了以彩色图形表示角膜形态之外,还进行计算分析,以参数表达角膜的形态。
①表面规则指数(SRI) 是反映角膜瞳孔区4.5mm范围内角膜表面规则性的一个参数。即对256条径线上屈光力的分布频率进行评价,选择中央10个环,若3个相邻环所在角膜的屈光力不规则(非逐渐增加、降低或保持不变),则作为正值进入总和计算。正常值国外为0.05±0.03;国内为0.2±0.2。
②表面非对称性指数(SAI) 是反映角膜中央区对称性的一个参数。即对分布于角膜表面128条相等距离径线上相隔180°的对应点的屈光力进行计算,其差值的总和即为SAI。正常值国外为0.12±0.01,国内为0.3±0.1。理论上,一个完美球面及任何屈光力对称的表面,SAI应为零;而高度不对称的角膜(如临床表现较明显的圆锥角膜),其SAI可达5.0以上。
③模拟角膜镜读数(sim K) 指角膜镜影像第6、7、8环的平均最大屈光力读数与所在轴位,及与之相垂直轴位处的平均屈光力。正常值43.2±1.3D。
④最小角膜镜读数(Min K) 指角膜镜影像第6、7、8环的平均最小屈光力的读数及所在轴位。
⑤潜视力(PVA) 是根据角膜地形图反映的角膜表面性状所推测出的预测性角膜视力,表明潜在视力与SRI和SAI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角膜形态的优劣。
(7)正常角膜地形图的表现:正常角膜地形图的常见类型及其表现从角膜地形图上可以看出:角膜中央一般均较陡峭,向周边逐渐变扁平,多数角膜大致变平约4.00D。一般可将正常角膜的角膜地形图分为以下几种:圆形、椭圆形、对称或不对称的领结形(或称8字形)和不规则形。
1)圆形:占22.6%,角膜屈光力分布均匀,从中央到周边逐渐递减,近似球形,见图3-4a。
2)椭圆形:占20.8%,角膜中央屈光力分布较均匀,但周边部存在对称性不均匀屈光力分布,近似椭圆形,表明有周边部散光,见图3-4b。

3)对称领结形:占17.5%,角膜屈光力分布呈对称领结形,提示存在对称性角膜散光,领结所在子午线上的角膜屈光力最强,见图3-4c。

4)非对称领结形:占32.1%,角膜屈光力分布呈非对称领结形,提示存在非对称性角膜散光,见图3-4d。

5)不规则形:占7.1%,角膜屈光力分布不规则,提示角膜表面形状欠佳,为不规则几何图形。此类图形部分是由于泪膜异常或摄像时聚焦不准确、摄像时患者偏中心注视等现象造成,应加以纠正,见图3-4e。

(8)角膜地形图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意义 角膜地形图在屈光角膜手术前的主要作用有以下两个方面:筛选早期圆锥角膜等异常角膜地形图,同时用于手术方案的设计;而在角膜屈光性手术后,角膜形态发生了改变,角膜地形图对于手术效果的评价和角膜愈合的动态观察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筛选异常的角膜地形图
①圆锥角膜:是一种先天性角膜发育异常,表现为角膜中央部非炎症性进行性变薄并向前呈圆锥状突出。有报道其发生率为54.5/10万人,具有家族史者为6%,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多在青春期发病,缓慢发展、多为双侧性,可先后发生,或双眼程度不一。早期仅表现为近视及散光,随着病情发展,角膜锥状膨隆逐渐加重而导致近视及散光程度逐渐加深,且角膜不规则散光成分逐渐增加,矫正视力下降,以往对圆锥角膜的诊断,主要依靠裂隙灯等常规检查,临床上典型的裂隙灯表现为Vogt线、F1eischer环和角膜瘢痕等。如果出现以上这些典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较为容易,但是对于较早期的圆锥角膜(亚临床期:无症状、矫正视力较好、临床检查阴性),诊断非常困难。
根据Wilson等对角膜屈光手术这一特定人群的观察,发现33%的术前患者有角膜地形图异常,5.7%患者术前诊断为圆锥角膜,并推测角膜屈光手术前的角膜地形图异常可能是影响其术后预测性和稳定性的决定因素。角膜地形图的出现为早期圆锥角膜的诊断提供了较客观的条件,因此对角膜屈光手术这一特定人群进行圆锥角膜的严格筛选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认为,对圆锥角膜患者禁忌施行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散光角膜切开术(AK)及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LASIK);如行手术,可能导致病情加速发展,且手术效果明显欠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