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用视力表
现行常使用的视力表有以下几种:①标准对数视力表,是我国国家标准视力表,是目前我国各种体检规定的视力表;②Snellen视力表,在西方国家,如美国等比较普及使用,用于视力普查;③lgMAR视力表,常被用于学术研究,在研究论文中出现比较多。
(一)标准对数视力表
我国缪天荣根据Weber-Fechner法则,1959年设计了对数视力表,1990年被定为国家标准(GB11533-89),改为《标准对数视力表》(图2-1)。
标准对数视力表的视标设计采用了文盲可认的E形视标,其增率
确定1′视角为正常视力的标准,视标从小到大,每行增1.258 9倍,呈几何级数,视力采用五分记录,呈算术级数,符合视觉生理特性,便于临床应用和研究时的统计分析。
对数视力表可采用五分记录,亦可为小数记录。五分记录与视角的关系公式:
L=5-lga =5+lgV
(其中a为视角,以分为单位,V为小数记录)
若最小可辨认视角为1′,视力记录则为:
L=5+lg1=5+0=5
若最小可辨认视角为10′,视力记录则为:
L=5-lg10=5-1=4
5分记录表达与其他表达可以相通或互换(见表2-1)。
表2-1 各种视力表达的相互关系
Snellen分数
|
小数
|
lgMAR(最小分辨角的对数)
|
对数视力表(5分记录)
|
20/200
|
0.1
|
1.0
|
4.0
|
20/160
|
0.125
|
0.9
|
4.1
|
20/125
|
0.15
|
0.8
|
4.2
|
20/100
|
0.2
|
0.7
|
4.3
|
20/80
|
0.25
|
0.6
|
4.4
|
20/63
|
0.3
|
0.5
|
4.5
|
20/50
|
0.4
|
0.4
|
4.6
|
20/40
|
0.5
|
0.3
|
4.7
|
20/32
|
0.6
|
0.2
|
4.8
|
20/25
|
0.8
|
0.1
|
4.9
|
20/20
|
1.0
|
0
|
5.0
|
20/16
|
1.2
|
-0.1
|
5.1
|
20/12.5
|
1.5
|
-0.2
|
5.2
|
20/10
|
2.0
|
-0.3
|
5.3
|
(二)Snellen视力表
Snellen视力表的视标为字母,是测量“最小分辨力”形式的视力检测方法,经典的Snellen视力记录以分数表达。Snellen视力表是根据1分视角的最小分辨角设计的(图2-2)。
 Snellen分数表达是根据以下公式来计算的:
测量距离/设计距离
在设计距离处视标的划粗对于被测眼所成的视角均为1分,设计距离越近,则视标越小。
Snellen的原始视力表(Snellen,1862)有七个不同的尺寸,最大一行只有一个字母,每一个水平的视标数目逐渐递增至最小尺寸的八个(七个字母和一个数字)。视标设计距离换算成英尺则为:200,100,70,50,40,30,20(换算成米制单位则为:60,30,21,15,12,9,6)。之后又对Snellen原始视力表设计作了较多的修改,尽管与Snellen原始视力表设计存在较大的偏差(如字母设计和选择、增率、间距关系以及各个尺寸水平的视标数目),但现在一般仍然把顶部仅单个字母、往下字母变小数目逐渐增多的视力表称为“Snellen视力表” 或者“Snellen标准视力表”。
(三)Bailey-Lovie视力表
Bailey和Lovie(1976)为视力表的设计制定了一系列原则,并将其应用于视力表的每一行大小水平(图2-3)。所以,视力表中唯一有意义的变量就是每行字母的大小。

该视力表设计的原则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