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视是指平行光束经过调节放松的眼球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之后的一种屈光状态。也可以说,当眼球的屈光力相对于其眼轴长度不足时就产生远视。远视者视力情况及临床其他表现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远视程度而异、因年龄而变化等。
一、远视矫正的光学原理
远视的矫正就是将平行光会聚后聚焦在视网膜上。采用了凸透镜的原理(图8-8)。
远视的矫正可以通过框架镜、角膜接触镜或者屈光手术治疗。

二、远视的临床处方 远视,特别是中高度远视,容易诱发弱视或斜视,因此早期发现远视并及时做出最佳矫正方案比任何屈光矫正的需求都重要。由于远视者可动用自身的调节进行部分抵偿,如本书第四章所阐述,远视者存在“隐性远视”“显性远视”等,使得远视的验配更加复杂,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矫正远视与年龄 判断给予多少的正镜片进行代偿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中低度远视患者的远视力很少受到影响,而我们的目的更多情况下是要缓解患者的症状。对于大多数患者,适应正镜片都比较困难,因为他们觉得视力的改善不显著,在未矫正状态下,他们完全能用过多的调节而达到视力的提高。当这种视力的提高通过镜片矫正来实现时,尽管视力可能没有差异,患者也会感觉是“模糊”。这种“模糊”的感觉在有些患者是比较轻微的,但有些患者则反应很强烈。 为了减少适应的问题,检查所得的正镜片度数需要做一些调整,使患者保持一些额外的调节。要告诉患者所给予的镜片是用来缓解他的症状,减轻他调节的负担的,而不是提高视力的。 对远视患者处方原则的一般经验是:用处方来缓解患者的主诉,即如果患者无症状而且未表现出调节集合的异常,则不需要给予患者戴镜,只需进行随访观察;然而,如果患者一旦有症状,就需要给予一定度数的镜片。在远视矫正过程中,他们的年龄因素也很重要,要注意参考,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调节逐渐降低,显性远视逐渐提高。对于特定人群要采取特定的处方原则:小儿的眼轴比较短,大多都伴有轴性远视(+2 D~+3 D)。但这部分远视会随着眼球的正视化过程逐渐减少,一般在7岁左右转为正视,所以对于7岁以前的小儿可先不行矫正,但如果由于眼球的发育不良而引起高度远视或引起弱视或内斜视,应尽可能早期发现,尽早用眼镜进行矫正。以下是各年龄段的远视患者的一般矫正规则: (1)刚出生到6岁,除非患儿表现出视力和双眼视功能的异常,显性远视即使达2D左右,可不需要矫正; (2)6~20岁,如果症状确实,可给予正镜片矫正,但一般主张保守。如果都给予全矫,会由于习惯性的调节而出现视物模糊。由于年龄轻,调节相对较强,正镜度数应做较大减量以利于适应; (3)20~40岁的成人患者,屈光状态已经比较稳定。随年龄增长调节幅度逐渐下降,隐性远视逐渐转换为显性远视。如果出现症状,远距离可给予正镜片矫正,度数可做适度减量;近距离则需全矫; (4)40岁后,患者逐渐开始老视,随着显性远视的增加,看近、看远都需要正镜片矫正。远距离可做少许减量,近距离应予以全矫。此年龄段可采用双光镜矫正; (5)内斜:尽可能全矫,有可能需要近附加; (6)外斜:给予部分矫正,以减少继发外斜的因素。
2.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的理解 当雾视或其他方法都不能控制调节时,可以进行睫状肌麻痹。与近视不同,远视患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调节来部分代偿屈光不正,睫状肌麻痹验光常用于处理有配合困难的远视患者、智障患者、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儿童、年轻的远视患者以及癔症患者。“湿性”验光就是指在睫状肌麻痹状况下的验光;而“干性”验光就是无睫状肌麻痹状况下的常规验光(表8-1)。 表8-1 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与处方关系的经验(供参考用) 处方考虑因素处理 睫状肌张力可将“湿性”验光结果减掉1.00D作为初步试戴处方 患者年龄患者越年轻,处方比“湿性”验光结果越低多些;年龄越大,降低量相对越小一些 病史如果是初诊,“湿性”验光结果根据适应情况做适当减少,有过镜片配戴史的,接近原镜处方 残余调节一般应小于1.00D,说明较好的睫状肌麻痹效果,否则要明确其量 “干性”验光“干性”验光结果越接近于“湿性”验光结果,其结果越接近最终处方的度数
通过湿性验光通常可以发现隐性远视,其反映的结果是一个相对准确的屈光状态,但这个结果并不一定全部需要矫正,它只是提供了一个起始值。 尽管使用睫状肌麻痹剂的目的是尽可能地麻痹调节,但往往并不能完全麻痹。残余的调节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发现:当使用麻痹剂之后,作用达峰值时,让患者注视40 cm处的标准视标,如果患者可以看清,说明残余的调节至少为2.5 D,这时加负镜片直到视标完全模糊为止。所加的负镜片度数加上2.5 D就是睫状肌麻痹剂没有完全麻痹的残余调节量。
实例1一个患者湿性验光结果是+3.00 DS OU,配戴这个处方,他可以看清40 cm处的1.0视标。当处方变为+2.00 DS(加负镜片)后患者看不清40 cm处1.0的视标了。40 cm的调节刺激(2.50 DS)加上所加的负镜片(-1.00 DS)绝对值之和3. 50 DS即患者残余调节量。一般残余调节量不超过1.0 D时,我们认为达到了睫状肌麻痹的效果。 如果患者不能看到40 cm处的1.0的视标,说明残余调节的量小于2.50 D。这时加正镜片直到视标恰能看清为止。用2.50 D减去所加正镜片的度数即残余调节量。 实例2一个患者湿性验光的结果是+5. 00 DS OU,配戴这个处方,他不能看清40 cm处的1.0视标。又加了+2.00 DS的正镜片,他恰能看清。40 cm处视标的调节刺激是2.50 DS,因为有+2. 00 DS是通过附加的正镜片获得的,所以残余调节量为+ 0.50 D,在1.00 D范围内,说明该患者麻痹效果较好。 临床上,理想的睫状肌麻痹剂应该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并且残余调节量小,如环戊通和托吡卡胺。其他麻痹剂如阿托品、东莨菪碱和后马托品更常用于一些手术前(如斜视),严重的调节张力性麻痹以及葡萄膜炎中防止虹膜粘连。但是,使用任何一种麻痹剂,都要进行残余调节的测量,这样可以清楚药物作用的效果。
三、框架眼镜和角膜接触镜 框架眼镜是最常用的矫正方式,远视大多发生在年幼时,原则上应该早发现早矫正,防止远视诱发的弱视或内斜视。对于年少的儿童,框架眼镜是最安全的选择,也是最简单的选择。 对于远视患者,角膜接触镜也是一种成熟的选择方式,但选择的人相对不如近视者广泛,原因有:①远视者的比率远比近视低,特别是亚洲人种。②部分轻中度远视者在年轻时利用了调节无须矫正,出现症状需要矫正的时候已经为中老年人,他们相对不追求角膜接触镜所提供的自然面容要求,同时对于角膜接触镜的依从性较差。 但对于屈光参差等的患者,符合角膜接触镜配戴的适应症或要求配适,应该指导正确选择角膜接触镜矫正。
四、屈光手术
随着近年科学技术的发展,屈光手术仪器不断更新,手术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对于符合适应症并要求手术的患者,可以考虑。具体术式有:表面角膜镜片术,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见图8-9,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等等。其中PRK远视矫正范围有限,术后可并发角膜雾状混浊(haze)和屈光回退,LASIK可矫治远视范围大、手术预测性好且术后视力恢复快,不会发生角膜雾状混浊,但会带来一系列角膜瓣的问题:角膜层间上皮植入、角膜瓣游离、皱褶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