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眼后段亦称眼底,是指眼球内位于晶状体以后的部位,包括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与视神经。眼后段检查所使用的仪器有直接检眼镜、间接检眼镜以及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各种前置镜或三面镜检查。其中以直接检眼镜与间接检眼镜最为常用。直接检眼镜的发明是眼科学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它使人类第一次直接观察到视网膜,摆脱了过去对一些眼表正常而视力低下疾病的困惑。
[设备]
直接检眼镜大体结构见图7-10。应用直接检眼镜法,检查者观察的是患者的视网膜本身,一般的视野范围是10~12度,放大率约为15倍,所以直接检眼镜观察的视野较小,但可以在相对高倍下观察局部视野内的细节。

[准备工作]
诊室要处于相对暗室状态,暗室内瞳孔可自然放大。若需要应用药物散大瞳孔,首先应了解有无青光眼病史,观察瞳孔对光的反应、前房深浅及眼压高低等情况。患者采取坐位或卧位。检查右眼时,检查者站在患者的右侧,右手持镜,用右眼观察;检查左眼时,则改为左手持镜,左眼观察,站在左侧。握镜时,以食指贴紧转盘的边缘,以便转动转盘来更换转盘上的镜片,使所见眼底清晰,拇指、其余三指则握住镜柄,见图7-11。

[步骤]
1.将镜片拨到+8D,选择中等强度白光照射。
2.嘱患者注视诊室内某处,使其视线方向指向颞上方15度。随后可指导患者注视不同方位来获得对周边视网膜的检查。
3.检查者将直接检眼镜紧靠住自己眉部,通过窥孔进行观察,旋转检眼镜使其偏离正中轴10~20度。此时检查者需要双眼睁开,放松调节,要能自如地在水平或垂直面摆动手柄。
4.逐渐靠近患者,直到患者的眼前段清晰能见。观察屈光介质的透明度。
5.眼前段正常时,瞳孔区呈现橘红色反光,如红色反光中出现黑影,嘱患者转动眼球,如黑影移动的方向与眼球一致,则表明混浊位于晶状体前方,如相反则位于晶状体后方,如不动则在晶状体上。
6.继续靠近患者,逐渐减少检眼镜片度数,将观察焦点逐渐后移,此时可以观察玻璃体状态,有无漂浮物、细胞及出血等。
7.继续尽可能靠近患者,但须不接触患者的眼部。若越远离患者眼部,则获得的检查视野越小。如果在患者注视视线的颞侧15度观察,应该可以观察到患者的视盘与视网膜血管。如果检查者和患者均为正视眼,且调节松弛,则检眼镜的镜片度数为0。若存在屈光不正或调节,则需要调整检眼镜镜片度数来补偿才能清晰聚焦眼底。有经验的检查者常能用该方法快速地评价患者的屈光不正程度。
8.如果没有立即看到视盘,此时可以沿所见的视网膜血管找到视盘。
9.对视盘的检查,要注意视盘的大小、形态、色泽、盘沿及杯/盘比。
10.检查视网膜血管。沿血管方向依次检查颞上、颞下、鼻上及鼻下象限眼底。要注意血管的直径、形态、色泽、边缘、动静脉交叉压迹及动静脉宽度之比。
11.检查视网膜周边部,可嘱受检者向相应方向转动眼球。由于直接检眼镜放大率高而视野相对小,因此检查时要仔细以免遗漏局部病变。要注意观察病变的大小、形态、位置、色泽和深度,大小与位置可以用视盘直径(PD)来表示。
12.检查黄斑部时,嘱患者注视检眼镜灯光或检查者沿视盘向颞侧轻度转动检眼镜。此时要适当调低检眼镜的亮度。黄斑位于距视盘颞侧2PD中央略下方。要注意观察黄斑区的色素与中心凹反光。同样要注意观察黄斑区病变的大小、形态、位置、色泽和深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注视的偏心性。
[记录]
1.记录屈光介质是否存在混浊及其部位与形态。
2.记录杯盘比,要记录水平及垂直位的杯盘比。要记录盘沿及视盘色泽、有无视盘水肿、充血及倾斜等。
3.记录动静脉宽度比,有无动静脉交叉压迹。
4.记录病变的大小、形态、位置、色泽和深度。大小与位置可以用视盘直径(PD)来表示。
5.要记录黄斑区有无出血、水肿、渗出等异常。
[解释]
正常屈光介质在检眼镜下是透明的。当玻璃体出现液化、炎症、出血时,可导致混浊。正常视盘呈椭圆形,淡红色,边界清楚,中央有凹陷,色泽略淡,称生理凹陷,亦称视杯。若视盘边界模糊、隆起、充血,可能为视乳头水肿或视神经炎,如色泽苍白则可能为视神经萎缩。视杯直径与视盘直径的比,称杯/盘比(C/D),正常C/D≤0.3,若C/D>0.6,则可能为青光眼视杯,需要扩展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青光眼。视网膜中央动脉色鲜红,静脉色暗红,动静脉管径之比为2:3或3:4,如动脉变细或动静脉交叉处静脉中断或尖削,则表明有小动脉痉挛或硬化。视网膜正常时透明,可透见下方的色素上皮及脉络膜,东方人多呈橘红色或豹纹状,许多眼病和全身病变都可使视网膜出现水肿、出血、渗出、坏死或色素异常。黄斑位于视盘颞侧两个PD稍偏下处,呈暗红色、无血管,中心有一针尖样反光点。正常眼底图见彩图7-6.

[常见错误]
1.在自然瞳孔下用直接检眼镜检查就认定已详细完全检查了视网膜周边部。
2.在检查过程中没有尽可能地靠近患者眼部。
3.在视网膜血管第二分支前就评价动静脉管径之比及交叉压迹。
4.夸大了所记录的病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