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第七章 第二节 眼前段裂隙灯显微镜法检查
2009-12-02 19:38:43 来源:网络 作者:万宝龙 【 】 浏览:22002次 评论:0
[目的]
眼前段亦称眼前节,包括眼睑、结膜、泪膜、角膜、巩膜、前房、虹膜、瞳孔、晶状体和前段玻璃体。检查眼前段常用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笔式聚光手电筒照明法,具体见前目测法。另一种是采用裂隙灯显微镜及一些附件进行眼前段的检查。一百多年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技术一直是最基本的且最重要的眼视光学检查方法之一,它能精确地识别眼前段组织的正常解剖结构与异常病变。




[设备]
裂隙灯显微镜主要构造分为裂隙灯照明系统和双目显微镜观察系统。裂隙灯照明系统具有较强的电光源,光路中有各种光阑及赤、钴兰等滤光片。双目显微镜观察系统由成组的目镜和物镜组成,可以变换不同的放大倍率,常用放大倍率为6~25倍。裂隙灯显微镜系统还常附有前房角镜、间接前置镜、三面镜等附件。见彩图7-3、彩图7-4。








[准备工作]
诊室相对处于暗室状态。患者坐好后,需要调整其头部位置。检查者需要先调整好设施及对焦,熟悉如何改变光带的宽度、高度、角度、强度和使用滤光片,熟悉如何调整照明系统与观察系统间的夹角及观察系统的放大率。在检查过程中,检查者右手用于照射与观察系统的调整,而左手用于辅助开睑或持前房角镜、间接前置镜等进行检查。




[步骤]
裂隙灯显微镜照明方法主要有6种,各有特点,以下分述各种照明的检查方法。

(一)弥散光照明法

弥散光照明法将照射光带调整至最大宽度,可以在宽光带前附加一漫反射滤片。检查者使用低倍率的放大镜来观察眼睑、睫毛、结膜、角膜、巩膜、瞳孔等组织,见图7-2。



(二)角巩膜缘分光照明法

角巩膜缘分光照明法将照明光带以与观察系统成45度角的方向直接照射并聚焦在角巩膜缘,检查者通过低倍目镜观察。利用光在角膜内反射,使得在全部角巩膜缘形成一环形光晕,此时,若角膜有混浊,则在此处可以观察到灰白色的遮光体。见图7-3。






(三)直接焦点照明法

直接焦点照明法是将裂隙灯显微镜的照明系统与观察系统焦点清晰聚焦于同一观察部位,它是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方法之基础,临床中最广为应用,主要可分为宽光带照明法、窄光带(光学切面)照明法和圆锥光照明法。

宽光带照明法是用宽裂隙照射,光带约为2 mm宽,与显微镜观察系统约成45度角。当宽光带斜照角膜时,可形成一非常整齐的光学平行六面体。其前后两面相当于角膜上皮与角膜内皮两面,其两侧壁之间的间距表示角膜的厚度。宽光带照明法主要应用来检查角膜上皮、角膜内皮、泪膜以及隐形眼镜配适的检查,也可以检查角膜基质和上皮的混浊并判断混浊或浸润的深度,也可以观察角膜瘢痕、角膜营养不良、角膜神经末梢及角膜新生血管。见图7-4,,






窄光带(光学切面)照明法是用尽可能窄的裂隙光照射,与显微镜观察系统约成45度角。

在角膜及晶状体等组织上形成一个很薄的光学切面。其主要应用是检查角膜基质和上皮的混浊及判断混浊或浸润的深度,也可以观察角膜瘢痕、角膜营养不良、角膜神经末梢及角膜新生血管等,可用于精确判断病变的位置、程度和性质,分辨角膜伤口是否为穿通性等。见彩图7-5、图7-5。








圆锥光照明法是将光带的高度和宽度最大限度地变窄,通常是用极小直径的圆孔以代替裂隙而投射圆锥光,与显微镜观察系统约成45度角。该方法检查时,要求诊室为完全暗的环境,观察时光线要聚焦于晶状体前表面与角膜内皮面之间前房中央。该方法主要是用来检查前房中是否存在闪辉(蛋白质)或漂浮的细胞。见图7-6。






(四)间接照明法

间接照明法应用的是宽光带,显微镜的焦点与照射光的焦点不一致,将照射光投射在被观察组织旁,利用光在组织内的散射、反射和折射来观察该组织。本方法主要用来检查角膜缘血管、角膜微囊、虹膜血管、瞳孔括约肌以及虹膜病变,见图7-7。






(五)后部照明法

后部照明法应用的是宽光带,利用投射在虹膜、晶状体或视网膜上而产生的反射光,对相应的前部组织进行观察。检查时,如观察角膜,要将光线照射在虹膜或有混浊的晶状体上;如观察晶状体前部,要将光线照射在晶状体后囊或眼底。该方法主要用来检查角膜血管、角膜上皮水肿、角膜后壁沉着物(KP)、角膜瘢痕、白内障、虹膜脱色素以及虹膜萎缩等病变,见图7-8。






(六)镜面反光照明法

镜面反光照明法应用的是中度的宽光带,照明系统与观察系统间的夹角约为60度,利用光带照射在角膜或晶状体表面所形成的镜面反光区来观察该处的组织。当检查角膜内皮时,需要较高的放大倍率(40倍)和较宽的光带照射。该方法主要是用来检查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泪膜和角膜上皮等。见图7-9。






应用上述各种检查方法可以全面精确地检查外眼、眼附属器和眼前段组织。用弥散光照明法检查,嘱患者闭目,观察睫毛和睑缘;然后嘱患者睁开眼,观察角膜和结膜,再嘱其向右向左注视来暴露结膜和泪阜;嘱向上注视,轻压下眼睑,暴露下穹窿;最后嘱向下注视,翻上眼睑,观察上睑结膜和上方角膜。随后检查虹膜和晶状体等。为明确角膜混浊是溃疡、变性、瘢痕还是角膜上皮有缺损,可用2%荧光素钠滴入下穹窿结膜囊进行角膜染色检查,其染色区域可显示上皮缺损的部位、范围及深度。泪膜破裂时间(BUT)的检查要应用钴蓝滤光片观察。
在结膜囊滴入一滴2%荧光素钠,嘱患者瞬目数次,使荧光素钠均匀分布于角膜上后,嘱患者睁眼凝视前方不再眨眼,检查者从患者睁眼时起立即持续观察患者角膜并同时开始计时,直到角膜上出现第一个黑斑(泪膜缺损)时为止,如短于10秒,则表明泪膜不稳定。




[记录]
关于外眼、泪器及结膜等组织正常特征和异常之处的检查结果记录见上节外眼目测法部分。对角膜的检查,注意记录角膜直径、形状、透明度、异物、混浊、浸润、新生血管、角膜后壁沉着物(KP)等。对巩膜的检查,注意记录巩膜有无黄染、充血、结节、葡萄肿和压痛等。对虹膜的检查,要注意记录虹膜纹理、颜色、有无前粘连(与角膜粘连)或后粘连(与晶状体粘连),有无色素脱落、萎缩、结节或新生血管,有无虹膜缺损、根部离断,有无虹膜震颤。对晶状体的检查,注意记录晶状体有无混浊,最好散大瞳孔作全面检查,以了解混浊的部位、面积、色泽和形态,以及有无异物、形态异常和脱位等。此外,对前房角宽度评价详见后面介绍,对瞳孔反射功能的检查见前介绍。




[解释]
检查者需要充分地掌握眼前段各组织的正常的解剖与生理功能,如此方能准确地识别各组织的异常与病理特征。
[常见错误]
1.检查时,没有降低诊室的照明。
2.没有调整目镜来补偿检查者的屈光不正。
3.没有检查患者的上方角膜。
4.没有评价角膜缘处的前房角宽度。
5.夸大了所记录的病理状态。
13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第二 前段 裂隙 显微镜 检查 责任编辑:peijingshi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第七章 第一节 外眼检查 下一篇第七章 第三节 眼后段直接检 眼镜..

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暂无...

相关文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