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第六章 第四节 老视的机制
2009-12-02 19:38:49 来源:网络 作者:两极 【 】 浏览:50907次 评论:0
老视的发生和发展与年龄直接相关,其发生迟早和严重程度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原先的屈光不正状况、身高、阅读习惯、照明以及全身状况等。从光学角度看,老视者由于调节问题,不能对眼前特定近距处的物体进行清晰聚焦,需要通过镜片的辅助来进行阅读工作。




一、调节现象
正常眼睛注视5m以外远距物体时,调节完全放松,所注视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当物体移近时,要想使物体也成像在视网膜上,就需要眼球的总屈光力增加,调节使眼的屈光力增加,是通过晶状体的塑形、变凸来实现的。调节力的大小取决于注视物体离眼球表面的距离,等于该距离(以米为单位)的倒数。
远点:在调节完全静止状态下,眼睛能清晰聚焦的最远点称为远点;正视眼的远点在无穷远处;近视眼的远点在眼前某一距离处;远视眼的远点在眼球后(虚点)。
近点:在眼处于最大调节时,所能清晰聚焦的最近一点称为近点;正视眼和近视眼的近点均在眼前某一距离,远视眼的近点在眼球后更远处(注:也可在眼前)。
远点和近点之间的距离称为调节范围,远点和近点(单位为屈光度时)两者的差,称为调节幅度,调节幅度即为眼球所能产生出来的最大调节力。
如图6-4所示,当正常眼睛注视眼前40 cm距离的视标时,所需的调节力就是2.50 D;当注视眼前25 cm的视标时,调节就是4. 00 D;当注视5m以外的视标时,调节就近乎为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二、调节机制
1855年H. von Helmholtz提出了调节的生理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调节是通过眼内晶状体形状的改变而实现的。
如图6-5所示,当调节放松时,眼睛聚焦在远点,此时睫状肌松弛、悬韧带紧张,晶状体呈扁平状;当调节时,睫状肌收缩并向前内移动,悬韧带松弛,减少了对晶状体的牵拉,使晶状体形状变凸,增加了屈光力。Helmholtz认为,老视乃晶状体逐渐硬化从而导致调节力下降,以致出现阅读或近距离工作困难。自此,众多研究支持并补充了Helmholtz理论,使该理论成为被广为接受的调节及老视机制的经典理论。
Schachar(1992年)提出新的调节假说认为:晶状体悬韧带分前部、赤道部和后部三部分,调节时晶状体处于张力紧张状态下。当调节时,睫状肌收缩,前、后部悬韧带松弛,赤道部悬韧带紧张,从而使晶状体赤道部张力增加,晶状体周边部变扁平,而晶状体中央部变凸,导致晶状体中央屈光力增大,能够近距离视物。晶状体直径随年龄增长而增大,每年约增大0.25μ m,使晶状体赤道部与睫状肌之间的距离缩短,前放射状睫状肌张力减小,作用于晶状体赤道部的牵张力下降,因而调节变得日渐困难,出现老视。Schachar调节假说虽有一定的实验证据和临床经验,但当前众多研究依然支持Helmholtz调节理论,Schachar调节假说在许多方面尚缺乏足够的客观证据。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三、年龄与调节
老视的实质是眼的调节能力的减退,年龄则是影响调节力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调节能力减退的主要相关因素是晶状体的成熟和老化。晶状体在一生中不断增大,因为赤道区上皮细胞不断形成新纤维,不断向晶状体两侧添加新的皮质,并把旧纤维挤向核区。于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晶状体密度逐渐增加,弹性逐渐下降,变得越来越僵硬,晶状体囊膜的柔韧性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弱。另外,随着年龄增长,睫状肌变厚,使得环形的睫状体缩小,导致睫状小带松弛,这种松弛与通过调节机制产生的松弛相同,于是抵消了一部分调节。
在人生的早期,人眼的调节是很大的,约为15.00~25.00 D,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下降,每年大约减少0.25~0.40 D的调节量,这样到了40岁左右,眼的调节力已不足以舒适地完成近距工作,“老花”在这些人中开始出现,到了50岁左右,调节力更低,大部分人都需要老视矫正了(图6-6)。Hofstetter早在50年代就提出了年龄与老视关系的经验公式:
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临床上最常应用)
平均调节幅度=18.5-0.30×年龄
最大调节幅度=25-0.40×年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四、老视出现相关的其他因素
老视的出现是由于调节不足,老视发生的时间有的人早一些、有的人迟一些,这与每个人所拥有的调节幅度有关。当人们所使用的调节力在其调节幅度一半以下时,才感觉舒适并能持久注视,若所需调节力大于调节幅度的一半以上,则易出现老视症状。
实例1 某人,调节幅度为4.00 D,此时他需要阅读40 cm距离的书籍,他能否舒适阅读?
分析:因为阅读40 cm书籍时需要的调节力为2.50 D,若要舒适阅读,他必须拥有两倍于所需调节力以上的调节幅度,即5.00 D,而他此时的调节幅度却只为4.00 D,理论上讲,若想阅读不疲劳,最多付出调节幅度的一半,即2.00 D,所以阅读所需(2.50 D)的另外0.50 D,只能给予+0.50 D的阅读附加镜了。




除年龄外,老视的发生和发展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1.屈光不正 远视眼比近视眼出现老视的时间早;近视者配戴框架眼镜后,由于矫正负镜片离角膜顶点存在12~15 mm的距离,减少了同样阅读距离的调节需求,而戴角膜接触镜的近视者,由于接触镜配戴在角膜面,其矫正后的光学系统接近正视眼,因此,戴角膜接触镜比戴普通框架眼镜的人出现老视要早。
2.用眼方法 调节需求与工作距离有直接关系,因此,从事近距离精细工作者容易出现老视的症状,他们比从事远距离工作的人出现老视要早。
3.患者的身体素质 长手臂的高个子比手臂较短的矮个子有比较远的工作距离,需要比较少的调节,因此后者较前者早出现老视症状。
4.患者的地理位置 因为温度对晶状体的影响,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们较早出现老视症状。
5.药物对患者的影响 服用胰岛素、抗焦虑药、抗精神病药、抗组胺药、抗痉挛药和利尿药等的患者,由于药物对睫状肌的作用,会比较早出现老视。
2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机制 责任编辑:peijingshi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第六章 第三节 老视的检测结果分析 下一篇第六章 第五节 老视的相关实例分析

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暂无...

相关文章

暂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