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1 眼的解剖和生理
2009-11-03 16:04:00 来源:网络 作者:万新。宝世杰 【 】 浏览:610次 评论:0

(2)眼内容物

眼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是眼球屈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房水。房水是眼内的透明液体,由睫状突分泌,充满前房和后房。

①主要成分。有无机和有机离子、碳水化合物等,几乎没有蛋白质,其渗透压稍高于血浆。

②主要功能。维持眼内压;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保持眼部结构的完整性和光学透明性,并清除组织的代谢产物。

2)晶状体。晶状体为位于虹膜后表面和玻璃体前表面之间的双凸透镜的透明体,直径为9~10 mm,厚4~5 mm,通过晶状体悬韧带与睫状体连接。晶状体分为前后两面,两面交接处为晶状体赤道部,前后两面的顶点分别称为晶状体前极和后极。晶状体主要由水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含有氨基酸、类脂物、微量元素等非蛋白质成分。晶状体本身无血管,其营养来自于房水。

晶状体由晶状体囊膜、晶状体上皮、晶状体实质及晶状体悬韧带四部分组成:

①晶状体囊膜。晶状体囊膜包绕整个晶状体,可影响晶状体的调节力,是维持晶状体透明的重要保证。

②晶状体上皮。晶状体上皮是晶状体中代谢最活跃的部分,具有终生持续分裂的能力。白内障术后上皮细胞残留、增殖可致后发性白内障。

⑧晶状体实质。晶状体实质由致密排列的晶状体纤维组成,晶状体纤维之间紧密连接,排列规则,保证了晶状体的透明性和光学特性。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核逐渐浓缩、扩大,其弹力减弱,调节力下降而出现老视。

④晶状体悬韧带。晶状体悬韧带是连接晶状体赤道部与睫状体的纤维组织,其主要功能是固定并保持晶状体的正常位置。

晶状体是眼屈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眼球的屈光作用、调节功能,同时,晶状体还能吸收部分紫外线,起到保护视网膜的作用。

3)玻璃体。玻璃体为无色透明胶质体,其主要成分为水,约占98%。玻璃体无血管,代谢缓慢,其营养来自于脉络膜和房水。玻璃体不能再生,失去后其空间由房水填充。

玻璃体是眼的屈光介质之一,除有屈光功能外,还对视网膜和眼球壁起支持作用。

相关链接

房水循环

小梁网位于前房角的角巩缘区,由很多薄层结缔组织重叠排列而成。巩膜静脉窦是围绕前房角一周的直径为0.36~0.50 mm的房水流出管道,与淋巴管相似,由单层内皮细胞通过紧密连接构成,与小梁网仅有一层细胞相隔。

房水由睫状体的非色素上皮细胞产生,然后进入后房,越过瞳孔到达前房,大多数经前房角的小梁网进入巩膜静脉窦,再通过巩膜内的集合管和房水静脉,汇入巩膜表面的睫状前静脉,回流到体循环。

相关链接

眼球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

1.动脉系统

动脉系统来自眼动脉分出的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和睫状血管系统,主要指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动脉。

(1)视网膜中央动脉

视网膜中央动脉及其分支是营养视网膜内层的唯一血管系统,属终末动脉。在眶内从眼动脉发出,于眼球后9~11 mm处穿入视神经中央,从视神经乳头穿出,在视网膜上形成分支以营养内层视网膜,有鼻上、鼻下、颞上、颞下、黄斑上和黄斑下诸多分支,分布于视网膜内,此外,视网膜中央动脉有时还向鼻侧水平方向分出视网膜内侧小动脉。

(2)睫状动脉

1)睫状后动脉。睫状后动脉从眼动脉发出,穿过视神经附近的巩膜,在葡萄膜内形成分支,分为睫状后短动脉和睫状后长动脉。睫状后短动脉主要供应视网膜外层;睫状后长动脉主要供应睫状体和虹膜。

2)睫状前动脉。睫状前动脉参与组成角膜缘血管网和虹膜大环。

视网膜中央动脉系统与睫状动脉系统之间无吻合枝。

2.静脉系统

眼部静脉血回流主要是通过眼上静脉和眼下静脉来完成的,它们收集了全部眶内组织和眼球的静脉血液,经过眶上裂进入海绵窦。

(1)视网膜中央静脉

视网膜中央静脉与视网膜中央动脉伴行,经眼上静脉或直接回流到海绵窦。

(2)涡静脉

涡静脉位于眼球赤道部后方,共4~6条,收集脉络膜及部分虹膜睫状体的血液,经眼上、下静脉回流到海绵窦。

(3)睫状前静脉

睫状前静脉收集虹膜、睫状体的血液。上半部静脉血流入眼上静脉,下半部静脉血流入眼下静脉,由于这些静脉无瓣,大部分经眶上裂注入海绵窦,一部分经眶下裂注入面静脉及翼腭静脉从而流至颈外静脉。

3.眼球的神经支配

(1)眼球运动神经

眼外肌由第Ⅲ、Ⅳ、Ⅵ对脑神经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开大肌受交感神经支配。

1)动眼神经。动眼神经为第Ⅲ对脑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动眼神经麻痹时,可出现上睑下垂、眼球外斜视、瞳孔散大、视物模糊及瞳孔对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等症状。

2)滑车神经。滑车神经为第Ⅳ对脑神经,支配上斜肌。

3)外展神经。外展神经为第Ⅵ对脑神经,支配外直肌。此神经受损麻痹时,患侧眼球不能向外转,导致内斜视。

(2)眼球感觉神经

眼球感觉神经是三叉神经三大分支中最小的一支,它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穿入海绵窦外侧壁,经眶上裂入眶,向前分为泪腺神经、额神经和鼻睫神经,分布于眼睑、眼球、泪腺等部位,司一般感觉。

(1)眼球运动神经

眼外肌由第Ⅲ、Ⅳ、Ⅵ对脑神经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开大肌受交感神经支配。

1)动眼神经。动眼神经为第Ⅲ对脑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动眼神经麻痹时,可出现上睑下垂、眼球外斜视、瞳孔散大、视物模糊及瞳孔对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等症状。

2)滑车神经。滑车神经为第Ⅳ对脑神经,支配上斜肌。

3)外展神经。外展神经为第Ⅵ对脑神经,支配外直肌。此神经受损麻痹时,患侧眼球不能向外转,导致内斜视。

(2)眼球感觉神经

眼球感觉神经是三叉神经三大分支中最小的一支,它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穿入海绵窦外侧壁,经眶上裂入眶,向前分为泪腺神经、额神经和鼻睫神经,分布于眼睑、眼球、泪腺等部位,司一般感觉。

三、眼的附属器

1.睫毛

睫毛位于上、下睑缘,整齐排列,对眼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当眼睑发生内翻时,睫毛的生长方向发生改变而出现倒睫,会对角膜造成损害。

2.眼睑

(1)眼睑的组成

眼睑由上、下眼睑两部分组成。上睑较下睑大而宽,上睑的上缘以眉为界,下睑与颊部皮肤相连,无明显分界。

上、下眼睑游离缘为睑缘。上、下睑缘之间的裂隙称睑裂,睑裂的大小与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有关。

上、下睑缘在外侧交界处称外眦,内侧交界处称内眦。内眦部可见一椭圆形的肉样隆起称泪阜,泪阜颞侧有一半月形皱襞(见图2-8)。

2-8.jpg

上、下睑缘近内眦处,各有一稍突起的小孔,称为泪小点。

(2)眼睑的组织结构

眼睑组织分为六层,由外至内为:皮肤层、皮下结缔组织层、肌层、肌下结缔组织层、纤维层和睑结膜层。

3.结膜

结膜为透明的薄层黏膜,覆盖在眼睑内面和眼球前面,止于角膜缘。依其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睑结膜、球结膜和穹窿结膜。

覆盖于眼睑后面部分的为睑结膜,和睑板紧密连接,不能移动,表面光滑。

覆盖在眼球前部、巩膜外面部分的为球结膜,薄而透明,从外面即可透见其下的白色巩膜。

睑结膜和球结膜的移行部为穹窿结膜,为结膜最松弛的部分,松弛而多皱褶,有利于眼球的自由转动。

结膜以上、下睑缘为其外口,形成一囊,称为结膜囊。

4.泪器

泪器由泪液的分泌部和排出部两部分组成。前者包括泪腺和副泪腺,后者由泪小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组成(见图2-9)。

3.结膜

结膜为透明的薄层黏膜,覆盖在眼睑内面和眼球前面,止于角膜缘。依其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睑结膜、球结膜和穹窿结膜。

覆盖于眼睑后面部分的为睑结膜,和睑板紧密连接,不能移动,表面光滑。

覆盖在眼球前部、巩膜外面部分的为球结膜,薄而透明,从外面即可透见其下的白色巩膜。

睑结膜和球结膜的移行部为穹窿结膜,为结膜最松弛的部分,松弛而多皱褶,有利于眼球的自由转动。

结膜以上、下睑缘为其外口,形成一囊,称为结膜囊。

4.泪器

泪器由泪液的分泌部和排出部两部分组成。前者包括泪腺和副泪腺,后者由泪小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组成(见图2-9)。

2-9.jpg

5.眼外肌

眼外肌共六条,包括四条直肌和两条斜肌(见图2-10)。除下斜肌外,其余眼外肌均起始于总腱环,向前附着于眼球赤道部前方的巩膜上。眼外肌随着眼眶和眼球的发育而增长,但与眼球的角度始终保持一致。六条眼外肌的起止点位置、肌肉力量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力量和运动的协调关系是保持眼球正位及维持双眼单视的基础。
2-10.jpg

6.眼眶

眶壁为四边棱锥形骨腔,由额骨、颧骨、蝶骨、筛骨、腭骨、上颌骨和泪骨七块颅骨组成。

相关链接

眼睑的肌肉、腺体

眼睑的肌肉包括眼轮匝肌(肌肉收缩时眼睑闭合,由面神经支支配)、提上睑肌(眼睑收缩时可同时提起上睑各部分,由动眼神经支配)及Müller肌(受颈交感神经支配,兴奋时使睑裂开大)。

眼睑除皮肤腺体外,尚有三种腺组织:变态汗腺(Moll腺)、皮脂腺(Zeis腺)和睑板腺。

相关链接

眼外肌的功能

内直肌的功能是司眼球水平内转。

外直肌的功能是司眼球水平外转。

上直肌的功能是司眼球上转、内转和内旋。

下直肌的功能是司眼球下转、内转和外旋。

上斜肌的功能是司眼球下转、外转和内旋。

下斜肌的功能是司眼球上转、外转和外旋。

四、视路

1.视路

视路是指视觉纤维由视网膜光感受器到大脑皮质视觉中枢的全部视觉神经冲动传导路径,包括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和视皮质(见图2-11)。

2-11.jpg

(1)视神经

视神经全长约50 mm,是指从视神经乳头至视交叉前脚的一段,为第Ⅱ对脑神经,它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轴索汇集成束后,穿过巩膜筛板形成,损伤后不能再生。

(2)视交叉

视交叉位于蝶鞍的正上方垂体的上面。前方与两侧视神经相连,后方与两侧视束连接,中央部分为视交叉体部。其中来自双眼视网膜鼻侧纤维交叉至对侧,来自颞侧纤维不交叉,黄斑纤维也分为交叉和不交叉部分分别进入对侧或同侧视束。垂体肿瘤可以压迫视交叉,产生特征性的视野缺损。

(3)视束

视束由同侧视网膜颞侧非交叉纤维与对侧视网膜鼻侧交叉纤维构成,即右侧视束由来自双眼视网膜右半侧神经纤维构成,左侧视束由来自双眼视网膜左半侧神经纤维构成。来自视网膜下方(同侧颞下和对侧鼻下)的纤维位于视束的腹外侧,而来自视网膜上方的纤维位于视束的腹内侧,黄斑纤维位于背部。

(4)外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属间脑的一部分。视束神经纤维进入外侧膝状体,并在此更换神经元后,发出新的纤维形成视放射。

(5)视放射

神经纤维呈扇形散开,终止于大脑枕叶视中枢的纹状区。

(6)视皮质

视皮质是视觉的投射区域,位于大脑皮质枕叶,大脑皮质枕叶视觉区域由纹状区、纹状旁区和纹状周围区构成。

2.视觉反射通路

(1)瞳孔对光反射

当光线照射一眼时,受光线照射的眼出现瞳孔缩小称为直接对光反射,而未受到光照射的对侧眼也出现瞳孔缩小,称为间接对光反射。

(2)近反射

当视近物时出现瞳孔缩小,同时发生调节和集合反应,称为瞳孔近反射。该反射需要大脑皮质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1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2.1 解剖 生理 责任编辑:peijingshi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2/2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2.2 常见眼病 下一篇1.2 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暂无...

相关文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