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第十一章 隐斜视和固视差异的检测
2009-12-10 15:32:40 来源:网络 作者:宝利徕 【 】 浏览:70999次 评论:0
通过对隐斜视和双眼固视差异的定性或定量分析,可以了解被测眼的初始态眼位状况,并进一步了解屈光检查所获得的球柱镜组合是否有可能导致配戴眼发生眼位异常,或改变初始态眼位状况的性质和程度,诱发戴镜后的疲劳症状,从而为屈光处方的修正和调整提供依据。



一、隐斜视
1.隐斜视的定义
在融合机能的控制下,双眼位无偏斜,注视目标恰在双眼视轴的交点上,当融合机能受到干扰时,眼位出现偏斜,称为隐斜视。



2.隐斜视的病因

(1)解剖因素 正常双眼的眶轴均稍向外侧分开约25°(图11-1),双眼必须轻度集合,抵消解剖上的外展才能实现对远目标的双眼单视,这一集合量值的多寡常是隐斜视的主要致因。此外双眼外肌弹性的差异,双眼黄斑中心凹位置的差异均可诱发隐斜视。



(2)调节因素 双眼调节不协调引发的眼位异常称为动态性隐斜视。调节过度常发生内隐斜,见于中度以上的远视未加光学矫正,早期老视或正视眼阅读时间过长和距离过近等。调节不足常发生外隐斜,如近视未加光学矫正或屈光参差等。

(3)眼镜因素 眼镜即使矫正适度也可能发生一过性隐斜视,近视眼初戴镜,可因调节加大形成内隐斜,远视眼初戴镜可因调节放松形成外隐斜。眼镜误矫则发生持续性隐斜视,近视过矫发生内隐斜,近视欠矫发生外隐斜,远视过矫发生外隐斜,远视欠矫发生内隐斜(表11-1)。为了分清被测眼的隐斜视是初戴镜的一过性反应还是确系眼镜的焦度误矫,建议新配眼镜者在持续戴镜4周后,戴着矫正眼镜进行隐斜视检查,若仍然有隐斜视,可考虑适当调整眼镜的处方。

初戴眼镜
近视误矫
远视误矫

近 视
远 视
过 矫
欠 矫
过 矫
欠 矫

内隐斜
外隐斜
内隐斜
外隐斜
外隐斜
内隐斜




(4)神经支配因素 核下神经疾患引起非共同性隐斜视,由于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功能异常,使单侧眼外肌麻痹或痉挛,表现为双眼隐斜量不同。核上神经障碍招致共同性隐斜视,如年老、体弱、工作紧张,睡眠不足或酗酒嗜烟等,多发生外隐斜。



3.隐斜视的分类概述

(1)内隐斜 双眼或单眼的眼位有向内侧偏斜的倾向,但被双眼融合机能所控制,因而不表现出来。
1)临床表现 轻症无症状,重症眼球有向鼻侧的牵拉感,视疲劳,可见球结膜充血,立体视觉功能较差。发展到融合机能破环时,出现双眼复视,则演化为内显斜视,症状缓解。

2)矫治原则 矫正屈光不正,采用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远视焦量给足,近视则给予获得正常视力的最低焦量。AC/A过强者,可试在看近时加用正焦度镜片。斜视量<15△者可试用底向外的三棱镜进行矫正,将隐斜视总量三棱镜度分至双眼镜片,配戴三棱镜可有效减轻症状,但不能治愈内隐斜。

(2)外隐斜 双眼或单眼的眼位有向外侧偏斜的倾向,但被双眼融合机能所控制,因而不表现出来。
1)临床表现 外隐斜刺激集合中枢,诱使内直肌及其协同肌张力增加,表现为近读时目标模糊,额部、眼球后部疼痛,恶心,上睑沉重,近读时间过长发生调节痉挛。演化为外显斜视,发生双眼复视,症状缓解。

2)矫治原则 矫正屈光不正,采用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远视焦量尽量低矫,近视焦量给足。集合训练,即将目标向双眼逐步移近,尽量克服复视;或采用双眼等量的底向外的三棱镜逐步递增加量,令患者尽量克服复视,用以锻炼内直肌。<15岁的患者不考虑采用三棱镜矫正,盖因三棱镜的替代可使内直肌发育不良,使外隐斜进一步加重。>15岁的患者,若斜视量<20△可采用 1/2隐斜量底向内的三棱镜进行矫正,将隐斜视总量三棱镜度分至双眼镜片,仅用于减轻症状。

(3)垂直性隐斜 双眼视轴有高低差异的倾向,但被双眼融合机能所控制,因而不表现出来。
1)分类 垂直性隐斜又可分为上隐斜和下隐斜,即在确定注视眼后,另一眼的眼位高于注视眼称为上隐斜,另一眼的眼位低于注视眼称为下隐斜。

2)临床表现 垂直隐斜因眼位异常的程度较小,常不被发现,实则有45%的水平隐斜合并发生垂直隐斜,且人眼的垂直向融合力小,易于发生症状,3△以上的垂直性隐斜即可产生症状,表现为普遍性头痛,恶心。看远时因视差较大,患眼视觉被迫抑制,故症状较轻,久之发生患眼弱视;看近时因视差较小,为满足双眼单视而努力融合,则易产生症状,但闭上一眼目标立即清晰,故典型主诉为用单眼比用双眼省力。通常垂直隐斜无复视,因可取代偿性头位,头向上斜侧倾,眉上挑,上斜侧见抬头纹(图11-2)。

3)矫治原则 矫正屈光不正,采用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斜视量<10△的患眼三棱镜矫正效果较好,将隐斜视总量三棱镜度分到双眼镜片上,上隐斜三棱镜底向下,下隐斜三棱镜底向上。若远近斜视量不同时,可采用双焦棱镜矫正。
(4)旋转隐斜 双眼围绕矢状轴旋转的功能有程度差异的倾向,但被双眼融合机能所控制,因而不表现出来。
1)分类 旋转隐斜按临床表现可分为正、负(或外、内)旋转隐斜,角膜垂直子午线上端向颞侧转,称为正旋转隐斜或外旋转隐斜;角膜垂直子午线上端向鼻侧转,称为负旋转隐斜或内旋转隐斜(图11-3)。按病因可分为光学性旋转隐斜或特发性旋转隐斜,光学性旋转隐斜为眼的斜向散光或眼镜的斜向柱镜酿成,视网膜上的水平和垂直线条有向散光主子午轴向倾斜的倾向。例如,在正视右眼前放置+2.00×120柱镜,即可诱发旋转隐斜。特发性旋转隐斜的诱因主要为眼外肌的亢进或麻痹,肌止点位置异常,球筋膜或节制韧带解剖结构异常,或原因不明的神经支配因素等。

2)临床表现 有头痛、恶心和眩晕等症状,注视目标倾斜,被迫取代偿头位以减轻症状,头向与眼球旋转向相反的方向倾斜。例如右眼正旋转性隐斜,头向左倾,右眼负旋转性隐斜,头向右倾(图11-4)。

3)矫治原则 矫正屈光不正,适当调整斜向柱镜的轴向和焦度,减轻眼镜因素导致的光学性旋转隐斜。特发性旋转性隐斜无有效的矫治方法,用三棱镜矫正患眼合并的垂直隐斜有望减轻症状。
(5)不等隐斜 双眼的隐斜视量不等称为不等隐斜。
(6)多向隐斜 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隐斜视称为多向隐斜。



二、固视差异
1.固视差异的定义
因单侧眼位偏斜的倾向或双侧不对称的眼位偏斜倾向,在双眼单视的情况下,固视目标的像在双眼视网膜上不能精确对应,称为双眼固视差异。



2.固视差异的病因
双眼同时注视同一固视点时,固视点的像在双眼视网膜上的位置本应精确对应,如此双眼从视网膜分别获得的信息才能被中枢理解为单一的目标,然而事实上固视点周边的微距目标向双眼投射时,视角差异导致的双眼视网膜上影像对应的微量差异,因解剖上的视生理因素和理解上的视心理因素并不产生复视,仍能形成双眼单视,该现像称为零视差现像。由于零视差的作用,双视轴物端的固视点周边一定范围形成双眼单视区,双视轴像端的视网膜一定范围内形成对应圈,又称Panum氏区,当固视目标的像落在双眼的对应圈内就可以形成双眼单视(图11-5

基于上述原理可知,一个点目标在固视眼的视网膜上成像以后,在另一只眼的视网膜上无须取精确的对应点成像,只要落在相应的对应圈内即可形成双眼单视。若单眼有眼位偏斜的倾向,在融合机能的控制下,该眼一定最大限度的以对应区边缘与健眼的固视目标相对应,在不影响双眼单视的情况下,尽量满足隐斜视眼的眼位偏斜倾向,此时被测者可感觉到隐斜视眼的周边影像微量偏离中心的固视影像,这种现像就是双眼固视差异。
双眼的固视差异是通过对双眼融合量值的调节控制来实现的。



3.固视差异的分类概述
(1)正固视差异 为了维持双眼单视,患眼取微量融合过度,表现为内斜视,又称为集合性固视差异。
(2)负固视差异 为了维持双眼单视,患眼取微量融合不足,表现为外斜视,又称为散开性固视差异。
(3)垂直性固视 为了维特双眼单视,患眼取微度上斜视或下斜视,又分为上固视差异或下固视差异。



三、综合验光仪的隐斜视和固视差异的检测方法

1.马氏杆透镜结合旋转式棱镜检测

(1)马氏杆透镜 马氏杆透镜背面为平面,前表面为平行排列的细条状等面三棱镜,透过马氏杆透镜观察点光源时,由于三棱镜使光线单向传递性折射,使点光源形成与三棱镜排列轴向相垂直的亮线(图11-6

(2)水平隐斜视的测定 综合验光仪右侧内置辅镜备有水平向红色马氏杆透镜 RMH,左侧内置辅镜备有水平向无色马氏斤透镜WMH,均可用于测定水平隐斜视,通常右侧选用水平向红色马氏杆透镜(图17-7-a),左侧视孔覆盖旋转式棱镜外置辅镜,将0位调整到垂直向(图11-7-b),选择马氏杆投影视标。被测左眼看到白色点光源(图17-7-C)右眼应看见红色纵向亮线(图11-7-d)。此时双眼看到的视标虽然形态不同,但因是发自同一个光源,仍有融合的倾向,故在检测前须用遮盖板先将右眼遮盖3~5s,移去遮盖后迅即问被测者红色纵向亮线与点光源是否重合。

若双眼所见的两视标重合(图11-8-a),证实被测眼没有水平向隐斜视;被测者诉双眼所见的视标不重合,则证实被测者有水平向隐斜视,若右眼看到的红色纵向亮线在右,左眼看到的白色点光源在左,双眼显示同侧性复视,由于被测者感觉到的影像经过空间反向投射恰与视网膜所成的像位置颠倒,故此时右眼的目标像在视网膜黄斑左侧,左眼的目标像在视网膜黄斑右侧,证实被测双眼为内隐斜视(图11-8-b)。相反若被测者诉右眼看到的红色纵向亮线在左,左眼看到的白色点光源在右,双眼显示交叉性复视,则右眼的目标像在视网膜黄斑右侧,左眼的目标像在视网膜黄斑左侧,证实被测双眼为外隐斜视(图 11-8-c)。上述检测结果的规律可总结为:影不交叉眼交叉,影交叉眼不交叉。

当被测眼诊为内隐斜视时,双眼显示同侧性复视,将左侧旋转式棱镜的底向游标以 0.5△为梯度向外侧转动,被测者可见点光源逐渐向红色纵向亮线移动,直至点光源与红色纵向亮线重合,读出旋转式棱镜的所转动的量值,是为被测眼的内隐斜量(图11-9-a)。当被测眼诊为外隐斜时,双眼显示交叉性复视,则将左眼旋转式棱镜的底向游标以0.5△为梯度向内侧转动,用相同的方法测定被测眼外隐斜的量(图11-9-b)。在决定三棱镜底向时应分析左眼看到的点光源位置偏移的方向,将三棱镜的底向转向点光源所偏移的方向,故三棱镜底向调整的规律可总结为:底向跟着影像跑。


(3)垂直隐斜的测定 综合验光仪右侧内置辅镜备有垂直向红色马氏杆透镜RMV,左侧内置辅镜备有垂直向无色马氏杆WMV,均可检测垂直向隐斜视,通常将右侧内置辅镜调整为垂直向红色马氏杆透镜,左眼覆盖旋转式棱镜,将0位调整到水平向,检测方法同水平向隐斜。被测者诉红色水平亮线在上,白色点光源在下时,诊为右下隐斜或左上隐斜,将旋转式棱镜的底向游标向下调整,以测定垂直向隐斜视的量值(图11-9-C);若红色水平亮线在下,白色点光源在上时,诊为右上隐斜或左下隐斜,将旋转式棱镜的底向游标向上调整,以测定垂直向隐斜视的量值(图11-9-d)。
(4)左侧无色马氏杆透镜的检测 左侧内置无色水平马氏杆透镜用于检测双眼水平隐斜视,左侧内置无色垂直马氏杆透镜用于检测双眼垂直隐斜视,检测方法同于右侧红色马氏杆透镜。检测结果的分析也同于右侧红色马氏杆透镜,不同眼别的马氏杆检测并不能分辨双眼隐斜视量值的差异。若右侧红色马氏杆透镜的检测结果与左侧无色马氏杆透镜的检测结果有轻度差异,可能是操作上的误差所致。若多次复检两者差异稳定不变,则可能右眼有一定量的非黄斑注视,盖因右眼放置红色马氏杆时,只有黄斑区的锥体视细胞才能对红色的亮线感光,当左眼放置无色马氏杆时,右眼改为注视白色点光源时,则右眼可采用假性黄斑固视,以致不同眼别的马氏杆透镜检测结果稍有差异。



2.十字环形视标检测

(1)隐斜视的定性检测 十字环形视标外周为绿色双环形视标,中心为红色十字形视标,检测时右眼戴红色滤光镜,左眼戴绿色滤光镜,戴镜后右眼只能看到红色十字形视标,左眼只能看到绿色双环形视标(图11-10)。

双眼分视后,融合受到充分的干扰,若被测者看到红色十字位于绿色双环的中心,证实被测眼没有隐斜视(图 11-11-a)。被测者诉红色十字视标在右,绿色环形视标在左,双眼呈同侧性复视,诊为内隐斜视(图11-11-b),原理同马氏杆检测;若红色十字视标在左,绿色环形视标在右,双眼呈交叉性复视,诊为外隐斜视(图11-11-C);若红色十字视标在上,绿色环形视标在下,诊为右下隐斜或左上隐斜(图11-11-d);若红色十字视标在下,绿色环形视标在上,诊为右上隐斜或左下隐斜(图11-11-e)。

(2)隐斜视的定量检测 十字环形视标检测可无需借助旋转式棱镜对隐斜视的量值进行较为粗略的定量分析,以内隐斜为例,若十字视标的交叉点与绿色外环右缘相交(图 11-12-a),诊为3△内隐斜,十字视标的交叉点与绿色内环右缘相交(图11-12-b),诊为2△内隐斜;十字视标右端触及绿色内环右缘(图11-12-c),诊为1△内隐斜。外隐斜及垂直隐斜的定量分析可参照上述内隐斜的定量方法。




3.偏振十字视标检测

(1)隐斜视的定性检测 偏振十字视标为中心区断离的十字形线条视标。检测时右眼戴135°内置偏振滤镜,左眼戴45°内置偏振滤镜,戴镜后右眼只能看到中心断离的纵线视标,左眼只能看到中心断离的横线视标(图11-13)。


双眼分视后,融合受到充分的干扰。若被测者诉十字形线条上下左右对称,断离区位于十字形中心,证实被测眼没有隐斜视(图11-14-a);若垂直线条向右偏移(图11-14-b),诊为内隐斜;若垂直线条向左偏移(图11-14-c),诊为外隐斜;若水平线条向上偏移(图11-14-d),诊为右上隐斜或左下隐斜;若水平线条向下偏移(图11-14-e),诊为右下隐斜或左上隐斜;若水平线条向下偏移同时垂直线条向右偏移,称为右下十字形(图11-14-f),诊为内隐斜合并右下隐斜或左上隐斜;若水平线条向下偏移同时垂直线条向左偏移,称为左下十字形(图 11-14-g),诊为外隐斜合并右下隐斜或左上隐斜;若水平线条向上偏移同时垂直线条向右偏移称为右上十字(图11-14h),诊为内隐斜合并右上隐斜或左下隐斜;若水平线条向上偏移同时垂直线条向左偏移,称为左上十字(图11-14-i),诊为外隐斜合并右上隐斜或左下隐斜;若垂直线条暗淡,诊为右眼黄斑抑制(图11-14-j);若水平线条暗淡,诊为左眼黄斑抑制(图11-14-k)。

(2)隐斜视的定量检测 若被测双眼为单向性的水平隐斜或垂直隐斜,可将旋转式外置棱镜移放于左眼视孔前(也可移放于右眼视孔前),测定水平隐斜视,将棱镜的0位放置于垂直向,定性诊为内隐斜,将棱镜底向游标以0.5△为梯度向外侧转动,直至左眼看到的横线向右移到视标中心位置,此时三棱镜底向游标所指向的三棱镜度为被测眼内隐斜量值(图11-15-a);定性诊为外隐斜,则将棱镜的底向游标以0.5△为梯度向内侧转动,测定方法同内隐斜。测定垂直隐斜视时,将棱镜的0位放置于水平向,定性诊为右上隐斜或左下隐斜,将棱镜的底向游标以0.5△为梯度向上方转动,直至左眼看到的横线向下移到中心位置,此时三棱镜底向游标所指向的三棱镜度为被测眼右上隐斜或左下隐斜的量值 (图11-15-b)。定性诊为右下隐斜或左上隐斜,将棱镜的底向游标以0.5△为梯度向下方转动,测定方法同右上隐斜或左下隐斜。
若被测眼为水平隐斜合并垂直隐斜的多向隐斜视,可将旋转式棱镜分别放置于右眼和左眼的视孔前,右侧旋转棱镜的0位放置于水平向,用于测定垂直向隐斜;左侧旋转棱镜的0位放置于垂直向,用于测定水平向隐斜,测定方法同单向性隐斜视(图11-15-c),兹不赘述。

若被测眼为水平隐斜合并垂直隐斜的多向隐斜视,可将旋转式棱镜分别放置于右眼和左眼的视孔前,右侧旋转棱镜的0位放置于水平向,用于测定垂直向隐斜;左侧旋转棱镜的0位放置于垂直向,用于测定水平向隐斜,测定方法同单向性隐斜视(图11-15-c),兹不赘述。

若被测眼为水平隐斜合并垂直隐斜的多向隐斜视,可将旋转式棱镜分别放置于右眼和左眼的视孔前,右侧旋转棱镜的0位放置于水平向,用于测定垂直向隐斜;左侧旋转棱镜的0位放置于垂直向,用于测定水平向隐斜,测定方法同单向性隐斜视(图11-15-c),兹不赘述。

若被测眼为水平隐斜合并垂直隐斜的多向隐斜视,可将旋转式棱镜分别放置于右眼和左眼的视孔前,右侧旋转棱镜的0位放置于水平向,用于测定垂直向隐斜;左侧旋转棱镜的0位放置于垂直向,用于测定水平向隐斜,测定方法同单向性隐斜视(图11-15-c),兹不赘述。






4.十字固视视标检测
十字固视视标中心有一小固视环,外周有四条呈十字形对称正交的短线,用于检测双眼固视差异。检测时右眼戴135°内置偏振滤镜,左眼戴45°内置偏振滤镜。戴偏振滤镜后,右眼单独注视可见上方、右侧短线和中心固视环;左眼单独注视可见下方、左侧短线和中心固视环(图11-19)。


上文所述的十字环形视标检测和偏振十字视标的检测对双眼的融合全部干扰,可用于测试隐斜视的性质和量值,但不能分辨隐斜视眼的眼别。十字固视视标检测时,保留双眼的中心融合,仅干扰双眼视网膜周边区域的融合。双眼同时注视时,融合机能迫使双眼中心区影像重合,而双眼周边分视后,隐斜视眼仍有眼位偏斜的倾向,但为了维持中心区固视环影像的双眼单视,隐斜视眼在一定限度上以黄斑区对应圈(Pannum氏区)的外周部来满足与对侧眼的固视影像的融合,故隐斜视眼周边视网膜所看到的短线可适量偏离中心固视点形成固视差异,固视差异现像提示了隐斜视眼的眼别,在用三棱镜进行矫正时,可考虑将更多的矫正量分配到患眼。
被测者诉十字形各方位线条对称正交,证实被测者没有双眼固视差异(图11-20-a);若上方和右侧的短线向右偏移(图11-20-b),诊为右正固视差异,右眼内隐斜;若上方和右侧的短线向左偏移(图11-20-C),诊为右负固视差异,右眼外隐斜;若上方和右侧的短线向下移(图11-20-d),诊为右上固视差异,右眼上隐斜;若上方和右侧的短线向上移(图11-20-e),诊为右下固视差异,右眼下隐斜;若上方和右侧的短线亮度暗淡(图11-20-f),诊为右眼视网膜周边抑制。左眼固视差异和视网膜周边抑制的诊断方法同右眼。

经验证明若双眼有程度较重的共同性隐斜视,视标中心的固视点并不足以形成双眼融合,周边视标的分视可促使双眼停留在偏斜的眼位上,双眼分别看到的中心固视点分离为双像。则该检测对隐斜视的诊断方法同于偏振十字视标(图11-21)。




5.钟形盘视标检测(clock chart test)
钟形盘视标中心有一小固视环,外周有一大固视环,小固视环伸出呈十字形对称正交的指针,大固视环内缘周边部3、6、9、12点钟处有若干刻度,每刻度小格间隔5°。钟形盘视标用于检测双眼旋转性隐斜视。检测时右眼戴135°内置偏振滤镜,左眼戴45°内置偏振滤镜。戴偏振滤镜后,右眼单独可见十字形指针、中心固视环和周边固视环;左眼单独可见周边刻度、中心固视环和周边固视环 (图11-22)。

钟形盘视标检测保留被测双眼中心融合和周边融合,仅干扰双眼视网膜旁中心区域的融合。双眼同时注视时,融合机能迫使双眼视网膜中心和周边的影像对应重合,而这种对应重合仅锁定了双眼影像在水平轴和垂直轴的对应位置,由于中心固视环和周边固视环均为正圆,无任何参照特征,在双眼视网膜旁中心区分视后,仍然可以发生沿矢状轴向的旋转性眼位偏斜。
被测者诉十字形指针视标与周边刻度视标的中心刻度线恰好对齐(图11-23-a),诊为无旋转性隐斜;若十字形指针视标不相垂直(图11-23-b),诊为右眼光学性旋转隐斜;若周边刻度不相对称(图11-23-C),诊为左眼光学性旋转隐斜;若十字指针星顺时针旋转偏移 (图11-23-d),诊为右眼正旋转隐斜;若十字指针呈逆时针旋转偏移(图11-23-e),诊为右眼负旋转隐斜;若周边刻度顺时针旋转偏移(图11-23-f),诊为左眼负旋转隐斜;若周边刻度逆时针旋转偏移(图11-23-g),诊为左眼正旋转隐斜。


钟形盘视标检测同时用于对旋转性隐斜的定量分析,十字指针与周边刻度每错位1小格为5°,通常情况下,被测者可耐受2.5°的旋转性隐斜,即错位半小格,超过2.5°则诱发临床症状。



四、检测方法
1.马氏杆透镜结合旋转式棱镜检测
(1)双眼基础状态为裸眼或投放验光所得的球柱镜试片组合。
(2)右侧视孔内置辅镜调整为水平红色马氏杆透镜RMH,左侧视孔调整为O或O。
(3)左侧视孔外置辅镜调整为旋转式棱镜,0位调整到垂直向。
(4)投放马氏杆检测投影视标。
(5)嘱被测者辨认双眼所看到的视标,确认被测者右眼看到纵向红色亮线,左眼看到白色点光源视标。
(6)用遮盖板遮盖右侧视孔3~5s。
(7)移去遮盖板,询问被测者看到纵向红色亮线与点光源是否重合,若二者重合诊为水平向眼位正常,若二者分离则诊为双眼水平向隐斜。调整左侧视孔前的旋转棱镜的底位手轮,直到二者重合,记录调整后旋转棱镜的底向和量值,是为患眼水平向隐斜视量。
(8)右侧视孔内置辅镜调整为垂直红色马氏杆透镜RMV。
(9)左侧视孔外置辅镜调整为旋转式棱镜,0位调整到水平向。
(10)嘱被测者辨认双眼所看到的视标,确认被测者右眼看到横向红色亮线,左眼看到白色点光源视标。
(11)用遮盖板遮盖右侧视孔3~5s。
(12)移去遮盖板,询问被测者看到的横向红色亮线与点光源是否重合,若二者重合诊为垂直向眼位正常,若二者分离则诊为双眼垂直隐斜,调整左侧视孔前的旋转棱镜的底位手轮,直至二者重合,记录旋转棱镜的底向和量值,是为患眼垂直向的隐斜视量。
(13)马氏杆透镜检测隐斜视的定性和定量方法见表11-2。
表11-2马氏杆透镜检测隐斜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图形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亮线在点光源的右侧内隐斜旋转棱镜底向外侧转动
亮线在点光源的左侧外隐斜旋转棱镜底向内侧转动
亮线在点光源的上方右下隐斜或左上隐斜旋转棱镜底向下方转动
亮线在点光源的下方右上隐斜或左下隐斜旋转棱镜底向上方转动





2.十字环形视标检测
(1)双眼基础状态为裸眼或投放验光所得的球柱镜试片组合。
(2)右侧视孔内置辅镜调整为红色滤光透镜RL,左侧视孔内置辅镜调整为绿色滤光透镜GL。
(3)投放十字环形投影视标。
(4)嘱被测者注视双眼所看到的视标,若十字视标位于环形视标的中心,诊为双眼位正常;若十字视标偏离环形视标的中心位置则诊为隐斜视。
(5)十字环形视标检测隐斜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见表11-3和表11-4。
表11-3 十字环形视标检测隐斜视的定性分析
图形定性分析
十字视标右偏内隐斜
十字视标左偏外隐斜
十字视标上偏右下隐斜或左上隐斜
十字视标下偏右上隐斜或左下隐斜


表11-4 十字环形视标检测隐斜视的定量分析
图形定量分析
十字视标中心与环形视标外环相交隐斜3△
十字视标中心与环形视标内环相交隐斜2△
十字视标端点与环形视标内环相交隐斜1△





3.偏振十字视标检测
(1)双眼基础状态为裸眼或投放验光所得的球柱镜试片组合。
(2)右侧视孔内置辅镜调整为135°偏振滤镜,左侧视孔内置辅镜调整为45°偏振滤镜。
(3)投放偏振十字投影视标。
(4)嘱被测者注视双眼所看到的视标,若十字形线条上下左右对称,诊为双眼位正常;若垂直线条与水平线条的交叉点不在十字形视标的中心则诊为隐斜视。
(5)若垂直线条向左右偏移,将外置旋转棱镜置于左侧视孔,0位调整到垂直位,调整旋转棱镜的底位手轮,直至水平线条向左右移动到中心位置,记录旋转棱镜的底向和量值,是为患眼水平向隐斜量。
(6)若水平线条向上或向下偏移,将外置旋转棱镜置于左侧视孔,0位调整到水平位,调整旋转棱镜的底位手轮,直至水平线条向上下移动到中心位置,记录旋转棱镜的底向和量值,是为患眼垂直向隐斜量。
(7)若垂直线条向左右偏移的同时水平线条向上下偏移,将外置旋转棱镜置于双侧视孔,右侧0位调整到水平位,左侧0位调整到垂直位,调整双侧旋转棱镜的底位手轮,直至水平和垂直线条移动到中心位置,记录旋转棱镜的底向和量值,是为患眼水平向隐斜量合并垂直向的隐斜量。
(8)若垂直或水平线条暗淡,诊为右眼或左眼黄斑抑制。
(9)偏振十字视标检测隐斜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见表11-5。
表11-5 偏振十字视标检测隐斜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图形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垂直线条右偏内隐斜左侧旋转棱镜底向外侧转动
垂直线条左偏外隐斜左侧旋转棱镜底向内侧转动
水平线条上偏右上隐斜或左下隐斜左侧旋转棱镜底向上方转动
水平线条下偏右下隐斜或左上隐斜左侧旋转棱镜底向下方转动
垂直向右,水平向下,右下十字内隐斜合并右下隐斜或左上隐斜左棱镜向外侧转,右棱镜向上转
垂直向左,水平向下,左下十字外隐斜合并右下隐斜或左上隐斜左棱镜向内侧转,右棱镜向上转
垂直向右,水平向上,右上十字内隐斜合并右上隐斜或左下隐斜左棱镜向外侧转,右棱镜向下转
垂直向左,水平向上,左上十字外隐斜合并右上隐斜或左下隐斜左棱镜向内侧转,右棱镜向下转
垂直线条暗淡右眼黄斑抑制
水平线条暗淡左眼黄斑抑制




4.十字固视视标检测
(1)双眼基础状态为裸眼或投放验光所得的球柱镜试片组合。
(2)右侧视孔内置辅镜调整为135°偏振滤镜,左侧视孔内置辅镜调整为45°偏振滤镜。
(3)投放十字固视投影视标。
(4)嘱被测者注视双眼所看到的视标,若4方位线条与中心固视环距离相等且对称,诊为双眼无固视差异;若4方位线条距中心固视环距离不等则诊为固视差异。
(5)若部分线条暗淡,诊为视网膜周边抑制。
(6)十字固视视标的检测结果分析见表11-6。
表11-6 十字固视视标检测结果分析
图形诊断
上方、右侧线条右偏右正固视差异,右内隐斜
上方、右侧线条左偏右负固视差异,右外隐斜
上方、右侧线条下偏右上固视差异,右上隐斜
上方、右侧线条上偏右下固视差异,右下隐斜
下方、右侧线条左偏左正固视差异,左内隐斜
下方、左侧线条右偏左负固视差异,左外隐斜
下方、左侧线条下偏左上固视差异,左上隐斜
下方、左侧线条上偏左下固视差异,左下隐斜
上方、右侧线条暗淡右周边视网膜抑制
下方、左侧线条暗淡左周边视网膜抑制





5.钟形盘视标检测
(1)双眼基础状态为裸眼或投放验光所得的球柱镜试片组合。
(2)右侧视孔内置辅镜调整为135°偏振滤镜,左侧视孔内置辅镜调整为45°偏振滤镜。
(3)投放钟形盘投影视标。
(4)嘱被测者注视双眼所看到的视标,若十字形指针视标与周边刻度视标的中心刻度线恰好对齐,诊为双眼无旋转性隐斜;若十字形指针视标与周边刻度视标的中心刻度线不能对齐,诊为旋转性隐斜;十字形指针与周边刻度每错位1小格诊为5°旋转性隐斜。
(5)钟形盘视标的检测结果分析见表11-7。
表11-7 钟形盘视标检测的结果分析
图形诊断
十字形指针不相垂直右眼光学性旋转隐斜
周边刻度不相对称左眼光学性旋转隐斜
十字形指针顺时针旋转偏移右眼负旋转性隐斜
十字形指针逆时针旋转偏移右眼正旋转性隐斜
周边刻度顺时针偏移左眼正旋转性隐斜
周边刻度逆时针偏移左眼负旋转性隐斜





五、采用光学透镜的移心棱镜效应矫正隐斜视
1.隐斜视矫治原则
隐斜视的治疗首先应考虑配戴焦量适度的矫正眼镜,对于隐斜视程度较轻者可辅以光学棱镜矫正。对于不同性质的隐斜视,采用棱镜的矫正原则也不相同,垂直隐斜因斜视角较为稳定,且症状明显,<10△均应采用棱镜矫正,内隐斜<15△采用棱镜治疗亦可显著缓解症状,而外隐斜则因三棱镜的代偿可进一步促使双眼集合功能发育障碍,故对15岁以下的患者慎用,>15岁的患者若<20△可考虑使用半量三棱镜进行矫正。采用三棱镜进行隐斜视矫正时,除明确诊断为单眼隐斜视者,通常将三棱镜的矫正量分至双眼的矫正镜片。



2.移心棱镜概述
采用三棱镜矫治隐斜视,通常并非在原眼镜透镜上另加三棱镜,而是通过移动眼镜透镜的光学中心,使视线通过眼镜透镜光学中心以外的位置,利用光学透镜周边部所具有的棱镜效应对隐斜视进行适度矫正。设眼镜透镜的光学中心为原点O,移心后视线所通过的视线点为P,移心距离PO表征原点O移动的方向和位移量(以cm为单位),移心棱镜量是指移心后视线点P所显示的棱镜底向和棱镜度,移心距离的正负符号和移心棱镜的底向符号规定如下。

(1)移心距离的符号法则
设坐标系以光学中心O为原点,O点向内侧水平移心的距离x为正值,O点向外侧水平移心的距离x为负值,O点向上方垂直移心的距离y为正值,O点向下方垂直移心的距离以为负值(图11-16)。

(2)移心棱镜的底向符号法则
设H代表水平底向棱镜,V代表垂直底向棱镜,基底向外的棱镜量H为正值,基底向内的棱镜量H为负值,基底向下的棱镜量V为正值,基底向上的棱镜量V为负值(图11-17)。




3.单纯性球性眼镜透镜移心棱镜的制作
若被测者原矫正眼镜为单纯性球性透镜,移心棱镜的制作则较为简便,计算方法如下。
x=-H/S (公式11-1)
y=-V/S (公式11-2)
式中x和y为透镜的移心距离(cm),H和V为预计制作的棱镜度,S为眼镜透镜的焦度。
例11-1处方: 右:-4.25 左:-4.75
移心棱镜量:测得外隐斜为16△,拟采用半量底向内的三棱镜分至双侧眼镜透镜。
已知:S1=-4.25 S2=-4.75 H=-4△
求:双侧眼镜透镜的移心距离x1和x2。
解 :x1=-H/S1=4/- 4.25=-0.94(cm )
x2=-H/S2=4/-4.75=-0.84(cm )
答:右侧眼镜透镜O点向外侧移心0.94cm,左侧眼镜透镜的O点向外侧移心0.84cm。
例11-2处方: 右:-6.50 左:-5.75
移心棱镜量:测得右上隐斜或左下隐斜为8△,拟采用移心三棱镜分至双侧眼镜透镜。
已知:S1=-6.50 S2=-5.75 V1=4△ V2=-4△
求:双侧眼镜透镜的移心距离y1和y2。
解 :y1=-V1/S1=- 4/- 6.50=0.62(cm)
y2=-V2/S2=4/-5.75=- 0.70(cm)
答:右侧眼镜透镜O点向上方移心0.62cm,左侧眼镜透镜的0点向下方移心0.70cm。



4.球柱性复合眼镜透镜移心棱镜的制作
若被测者原矫正眼镜为球柱性复合眼镜透镜,移心棱镜的制作方法较为复杂,计算方法如下。

(1)透镜的计算轴向法则 右侧透镜的计算轴向θ取180-原处方散光轴向,左侧透镜的计算轴向θ取原处方散光轴向(图11-18)。

(2)ABD三系数公式

A = S + C·sin2θ (公式11-3)
B =C ·sinθ·cosθ (公式11-4)
D=S+C·cos2θ (公式11-5)
式中S为透镜的球镜顶焦度,C为透镜的柱镜顶焦度,θ为计算轴向。

(3)移心距离的计算公式

x=(BV-DH)/[S(S+C)] (公式11-6)
y=(BH-AV)/[S(S+C)] (公式11-7)
例11-3 处方:右:+ 2.00+1.00×60
左:+1.00+1.50×120
移心棱镜量 :测得内隐斜10△,拟采用底向外的三棱镜分至双眼镜透镜。

已知 :S1=2.00 C1= 1.00 θ1=(180-60)=120
S2=1.00 C2=1.50 θ2=120
H= 5△ V =0
求 :双侧眼镜透镜的移心距离x1和x2
解 :D1=S1+ C1cos2θ1=2.00+1.00cos2120=2.25
D2=S2+C2cos2θ2=1.00+1.50cos2120=1.38
x1=-D1H/[S1(S1+C1)]=-11.25/[2(2+1)]=-1.88(cm)
x2=-D2H/[S2(S2+C2)]=-6.875/[1(1+1.5)]=-2.75(cm)
答:右侧眼镜透镜的0点向外侧移心1.88cm,左侧眼镜透镜的0点向外侧移心 2.75cm。

例11-4 处方:右:-3.25-1.50×70
左:-4.00-0.75×110
移心棱镜量:测得右上隐斜或左下隐4△,合并外隐斜12△,拟采用三棱镜分至双侧进行矫治(外隐斜取半量三棱镜)。

己知:S1=-3.25 C1=-1.50 θ1=(180-70)=110
S2=-4.00 C2=-0.75 θ2=110
H=-3△ V1=2△ V2=-2△

求:双侧透镜的移心距离x1,y1和x2,y2
解:A1=S1+C1sin2θ1=(-3.25)+(-1.50)sin2110=-4.757
B1=C1sinθ1cosθ1=(-1.50)sin110cos110=0.482
D1=S1+C1cos2θ1=(-3.25)+(-1.50)cos2110=-3.425

A2=S2+C2sin2θ2=(-4.00)+(-0.75)sin2110=-4.662
B2=C2sinθ2cosθ2=(-0.75)sin110cos110=0.251
D2=S2+C2cos2θ2=(-4.00)+(-0.75)cos2110=-4.088

答:右侧眼镜透镜的O点向外侧移心0.6O3cm,向上方移心0.523cm;左侧眼镜透镜的O点向外侧移心0.672cm,向下方移心0.530cm。
200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十一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第十章 双眼视觉检测 下一篇第十二章 近交叉视标检测

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暂无...

相关文章

暂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