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焦视觉电生理包括多焦视网膜电图和多焦视诱发电位,是视觉电生理学的一项重要进展,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的全视野ERG、局部ERG和VEP的不足。传统的全视野ERG是用闪光刺激记录视网膜的总体电反应,对微小病灶不敏感,也不能对病灶进行定位。局部ERG是记录视网膜对局部闪光刺激的反应,其信/噪比低、信号弱、需多次叠加的特性,不能在较短时间内检测大量局部区域的电反应。mfERG能够同时分别刺激视网膜的多个不同区域,将视网膜不同区域的反应分离并提取出来,并用一立体图像显示视网膜不同部位的反应密度,直观地反映各部位的视功能,且可进一步在二维图上分析不同象限、不同区域的反应密度及峰时,也可对某一特定区域进行分析和比较。由于mfERG几乎同时对视网膜的不同部位进行刺激,多部位的刺激时间几乎重叠,因而测量时间相对较短。因此,mfERG既弥补了全视野ERG不能对病灶进行定位,又解决了局部ERG难以在较短时间内测试大量区域的问题。
多焦视网膜电图的临床应用 mfERG是一种新兴的视觉电生理检查技术,自1992年由Sutter等研制出来至今,由于能够提供多部位视网膜功能的定量和直观图形,已在临床获得了广泛应用。 一、黄斑疾病 1、特发性黄斑裂孔 表现为裂孔区一阶反应的反应密度下降,裂孔周围区域一阶反应的反应密度也下降,在三维地形图上可见中央凹陷(图13-5);当手术成功封闭裂孔后,裂孔区及裂孔周围区域一阶反应的反应密度增高,三维地形图高峰出现,并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反应逐渐增大,波峰逐渐增高,对应的视力也逐渐提高。 2、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 AMD的mfERG表现与病变类型及视网膜受损害的程度和范围有关。干性型患眼引起的黄斑损害较轻,其mfERG的改变上主要表现为整个病变区的振幅不同程度下降,中央区振幅降低,峰时延长;湿性型患眼由于脉络膜新生血管导致黄斑区功能严重受损,其mfERG表现为病变区振幅明显下降,中央峰缺如或明显降低,呈现高低不平的变化,峰时明显延长。 3、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表现为一阶反应的反应密度不仅在神经上皮脱离区有下降,而且在脱离区外和对侧眼后极部都有下降,患眼的峰时明显延长。随访期间患眼mfERG有所恢复,即使视网膜下液已经完全吸收,mfERG反应也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4、Stargardt病 mfERG表现为黄斑区反应密度严重下降或记录不到,随离心度加大mfERG反应接近正常,峰时无明显延长。mfERG测定的Stargardt病功能异常范围大于心理物理学及形态学检查的异常范围。
二、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的mfERG检测有助于了解术前视网膜功能状况和评价术后视网膜功能恢复情况。视网膜脱离的mfERG表现与脱离范围和累及黄斑的程度有关。黄斑区受累时,中心凹及黄斑区反应密度降低,峰时延长。与非脱离区相比,脱离区的反应密度明显降低;而非脱离区的反应密度也较正常眼低。手术成功复位后,脱离区和非脱离区的反应密度均有提高,但是与视野检测结果比较,反应密度没有视野计检测结果的敏感度提高明显。
三、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mfERG可以检测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眼后极部的视网膜功能。病变早期,视力尚好的患眼,其中心凹外一阶反应的峰时延长,反应振幅明显下降或消失,但中心凹内的峰时正常或轻度延长,反应振幅呈中、轻度降低,降低的程度与视力有一定关系,并与视野改变相对应。晚期视网膜色素变性患眼,整个测试野反应波均呈峰时延长、振幅降低,而且随离心度加大,其异常更明显。
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mfERG表现为各部位的一阶和二阶反应密度下降,峰时延长。病变发展过程中,反应密度比峰时较早出现异常。在尚未出现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可观察到二阶反应密度下降,一阶和二阶反应的振荡电位峰时延长。
五、青光眼 青光眼的mfERG可有一阶和二阶反应密度下降,并且二阶较一阶反应、黄斑区较周围区下降更明显。开角型青光眼,还可能观察到mfERG的二阶反应三维地形图与视乳头成分的改变相一致。由于mfERG二阶反应的非线性成分主要起源于视网膜内层,可选择性地受到局部神经节细胞损伤的影响。因此,分析黄斑区二阶反应和视乳头成分可能是检测青光眼早期损害的一个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