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第五章 第三节 检测与分析
2009-12-02 19:38:55 来源:网络 作者:佐木太子 【 】 浏览:74744次 评论:0
双眼视觉的分析,包括对所测的参数值进行分析和比较,我们首选的方法是将测量的参数值逐个与Morgan准则值(即平均值,见附录四)进行比较分析。确定该数值是否在正常范围,然后通过选择适当的准则进行判断,方可判定属于正常双眼视还是异常双眼视,如果是异常双眼视,那么是调节异常还是属于聚散异常,又是属于其中的哪一种类型,最后根据诊断的结果确定处理的方案,是选择棱镜矫正、球镜矫正还是视觉功能训练。




一、调节功能异常
视功能异常分调节异常和聚散功能异常,调节异常分类如下(表5-1):调节不足是调节幅度异常低下;高度调节滞后可能是调节不足的一部分;调节完全丧失被称为调节麻痹。调节麻痹很少见,由眼部疾病或外伤引起的。重复测量后调节幅度下降是调节疲劳;调节灵活度不良被称为调节失灵;出现调节超前,称之为调节过度。
表5-1 调节功能异常分析汇总表
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调节滞后相对调节
调节不足过低负镜片中过慢高NRA正常,PRA低
调节灵活度不良正常下降正常NRA和PRA均低
调节疲劳开始正常后下降开始正常后下降开始正常后下降PRA正常或低
调节过度正常在正镜片时下降调节超前NRA正常或偏低





二、聚散功能异常
聚散功能异常分类如下:会聚不足,会聚过度,散开不足,散开过度,单纯(基本型)内隐斜,单纯(基本型)外隐斜,融像性聚散降低,假性会聚不足(表5-2)。
病例类型远隐斜近隐斜AC/A其他指标
会聚不足正常高度外隐斜低NPC减退,调节正常
会聚过度正常内隐斜高视近NRC低,PRA低
散开不足内隐斜正常低视远低NRC
散开过度高度外隐斜正常高视远低PRC
单纯外隐斜高度外隐斜高度外隐斜中等视近,视远低PRC
单纯内隐斜内隐斜内隐斜中等视近,视远低NRC





会聚不足:特征是远距隐斜正常而近距高度外隐斜;
会聚过度:特征是远距正常,近距内隐斜,计算性AC/A比率高(大于6△/D)。
散开不足:特征是远距内隐斜而近距眼位在正常范围。AC/A比率低(计算性AC/A比率低于3△/D)。散开不足的常见症状有远距复像、头疼和眼部不适。
散开过度:特征是远距高度外隐斜,近距隐斜在正常范围,刺激性AC/A比率高,症状可有远距复视和视觉疲劳。
单纯性外隐斜:特征是在远距和近距外隐斜均大于正常范围的外隐斜,刺激性AC/A比率大约在正常值范围。BO融像性聚散范围可能比正常低,加正镜至模糊的测量结果可能低,其症状有与近距工作有关的眼部紧张或头疼,单纯外隐斜患者还可能有与远距或近距工作有关的视力模糊或复像等。
单纯性内隐斜:特征是远距和近距均有内隐斜,AC/A比率大致正常。BI融像性范围比正常低,加负镜至模糊测量结果低,近点视疲劳为单纯性内隐斜最常见的症状。症状还包括远距或近距偶尔视力模糊或复像等。
在减少性融像聚散病例类型中,其远距和近距分离性隐斜均在正常范围之内,AC/A比率正常,但是BI和BO融像性聚散范围均低于正常,调节幅度和调节滞后正常,视觉疲劳症状常常与阅读或近距工作有关。
假性会聚不足:其隐斜测量结果与会聚不足很相似:远距正常,近距高度外隐斜,正相对会聚可能低或正常,调节幅度低,调节滞后异常高。




病例一组:提示患者要进行双眼视功能检测。
病例1:患者,女,19岁,在校大学生,反映在持续的近距离工作后,出现较严重的视觉疲劳症状,如头疼,眼痛,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
分析:该患者在进行眼初步检查时没有发现异常,而在双眼验光后没有发现原来配戴的镜片有误,基于患者反映强烈的视觉疲劳症状,我们在以上的检查基础上进行双眼视功能检查。
病例2:患者,男,33岁,从事电脑行业的工作有5年,近段时间发现在看电脑一段时间后,再看远处,出现模糊,而且这种模糊要过一段时间后才恢复清晰。
分析:该患者在眼初步检查时没有发现异常,双眼验光的结果表明原镜处方也是正确的,基于患者的以上症状,我们应对其进行双眼视功能检查。
病例3:患者,女,10岁,在校学生,家长反映该儿童在学校里不能很好的进行学习,有时候看书出现模糊,有时候看黑板出现模糊。
分析:该患者在眼初步检查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双眼验光的结果也表明双眼正视,基于患者以上的症状,我们应该对她进行双眼视功能检查。




病例二组:提示患者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双眼视功能检测。
病例4:男性学生,19岁,反映在近距离工作后看远模糊,以及在看远后看近出现一段时间的模糊。戴原镜的视力为OD:5.0,OS:5.0 。
分析:患者在调节的转换过程中出现暂时性的迟滞。我们初步怀疑是患者的调节出现问题,因此针对调节一系列参数进行检查,包括调节灵活度、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和融合性交叉柱镜检测,观测这一系列的参数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病例5:某患者出现了视近物时的视觉疲劳症状,对其进行了以下的一系列近距离检测:近隐斜、近聚散能力测量、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调节幅度、会聚近点、远隐斜、远聚散能力测量等。
分析:对于患者进行的一系列测量有顺序上的差错,应先进行远距离的测量,再进行近距离的测量;先进行放松眼球的测量如负相对调节,再进行眼球紧张性测量如正相对调节。




病例三组:提示双眼视功能检测的结果有差错。
病例6:某患者的一系列检查结果如表5-3所示:
隐斜BIBO加正镜至模糊加负镜至模糊
6m6exo ×/12/412/18/8
40cm1exo24/28/166/10/2+1.75-6.00
40cm+1.0013exo


分析:按常规,个体的近隐斜比远隐斜有更大的外隐斜偏向,而该患者的隐斜检查结果中出现远隐斜比近隐斜更向外隐斜的方向偏移,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检查的正确性存在问题,建议对该患者重新进行检测。
病例7:某患者的一系列检查结果如表5-4所示:
隐斜BIBO加正镜至模糊加负镜至模糊
6m1exo ×/12/922/28/16
40cm12exo6/14/432/38/24+2.50-1.00
40cm+1.001eso

调节幅度为9.00D;PD=66mm。
分析:近距离的隐斜和远距离的隐斜存在一定的矛盾,如近距离隐斜比远距离更偏向于内隐斜这可能是测量过程中存在失误,另一项矛盾是40cm的恢复点为4棱镜度,而恢复点一般介于破裂点和模糊点之间的一个数值,所以可能是检测结果的失误.




病例四组:视力功能检测结果的分析和诊断。
病例8:某患者的一系列检查结果如表5-5所示:
表5-5患者的检查结果
隐斜BIBO加正镜至模糊加负镜至模糊
6m9eso ×/5/326/32/24
40cm2exo15/20/1216/24/12+2.50-5.00
40cm+1.003exo


调节幅度为7.50 D,远距相联性隐斜为3△BO; PD=62 mm。
分析:远距隐斜为高度内向位,近距眼位在正常范围。计算性AC/A比率为1.8△/D,梯度性AC/A比率为1△/D,ZCSBV的倾斜度与低AC/A比率相一致。这是一个散开不足的病例。
病例9:某患者的检查结果如表5-6所示:
表5-6患者的检查结果
隐斜BIBO加正镜至模糊加负镜至模糊
6m7eso ×/5/222/34/14
40cm8eso8/14/428/38/17+2.50-1.50
40cm+1.002eso


调节幅度为9.50 D;PD=63 mm,远距相联性隐斜为3△BO;近距相联性隐斜为3△BO。
分析:根据Morgan标准值,远距和近距分离性隐斜大致相等,BI界限和PRA比正常值稍低,计算性AC/A比率为6.7△/D,梯度性AC/A比率为6△/D,ZCSBV倾斜度与需求线的大致相同,但是比正常向右移,这些测量结果指明该病例为单纯性内隐斜。




病例10:某患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双眼视功能检测,记录如表5-7所示:
表5-7患者的检查结果
隐斜BIBO加正镜至模糊加负镜至模糊
6m1exo ×/12/412/18/8
40cm12exo24/28/166/10/2+1.75-6.00
40cm+1.0013exo


PD=62 mm
分析:该病例的数据,发现其远距隐斜在Morgan正常值范围内,近距隐斜比Morgan正常值更偏外向位,可以初步将其定为会聚不足病例。同时可以注意到BO至模糊点降低、BI至模糊点后退。AC/A比率低:计算性AC/A=1. 8△D,梯度性AC/A=1△D。于是可以确定这是会聚不足。
病例11:患者的视功能检查结果如表5-8所示:
隐斜BIBO加正镜至模糊加负镜至模糊
6m1exo ×/12/622/28/16
40cm12eso6/14/832/38/24+2.50-1.00
40cm+1.001eso


调节幅度=9.00D;PD=66mm。
分析:远距离隐斜正常,近距离隐斜为内向位,这些隐斜、高AC/A比率指明为会聚过度。




病例12:患者有远距离复视和视觉疲劳,其视功能检查结果如表5-9所示:
隐斜BIBO加正镜至模糊加负镜至模糊
6m9exo ×/20/1210/16/6
40cm2exo18/24/1214/22/9
40cm+1.0010exo26/30/186/14/2


调节幅度=8.25D,远距离相联隐斜=3△BI;PD=64mm。
分析:这是散开过度的病例,远距离为高度外向位,近距离隐斜在正常范围。计算性AC/A比率为9.2△/D,梯度性AC/A比率为8△/D,指明散开过度。
病例13:患者出现与近距工作有关的眼部紧张或头疼,其参数检查结果如表5-10所示:
表5-10 患者的检查结果
隐斜BIBO加正镜至模糊加负镜至模糊
6m7exo ×/14/98/18/4
40cm10exo20/28/146/20/2+1.25-5.00
40cm+1.0014exo


分析:该患者为单纯外隐斜的病例,单纯性外隐斜的特征是在远距和近距外隐斜均大于正常范围的外隐斜,刺激性AC/A比率大约在正常值范围。BO融像性聚散范围可能比正常低,加正镜至模糊的测量结果可能低,提示为单纯外隐斜。




病例14:患者出现近距离视疲劳,伴有偶尔的复像,其视功能检查结果如表5-11所示:
表5-11患者的检查结果
表5-11 患者的检查结果
隐斜BIBO加正镜至模糊加负镜至模糊
6m7eso ×/5/222/34/14
40cm8eso8/14/428/38/17+2.50-1.50
40cm+1.002eso


PD=59 mm
分析:远距和近距分离性隐斜大致相等,BI界限和PRA比正常值稍低,计算性AC/A比率为6.3△/D,梯度性AC/A比率为6△/D,这些测量结果指明该病例为单纯性内隐斜。




病例15:患者出现视觉疲劳症状,其视功能检查的参数如表5-12所示:
表5-12患者的检查结果
隐斜BIBO加正镜至模糊加负镜至模糊
6m1eso ×/4/26/12/4
40cm2exo7/12/48/14/3+1.25-1.25
40cm+1.006exo


调节幅度=8.75D;PD=64 mm,近点会聚=7 cm。
分析:远距和近距分离性隐斜均在正常范围之内,AC/A比率正常,但是BI和BO融像性聚散范围均低于正常,调节幅度和调节滞后正常,诊断为减少性融像聚散病例。




病例16:女性,21岁,大学生,主诉:阅读后远距视力模糊和头痛。以前配戴远距眼镜,但丢失了,裸眼视力:远距:OD,OS,OU:4.9,近距:OD,OS,OU:5.0,遮盖试验远距为正位,近距为外隐斜,主觉验光:OD:-0. 50D(5.1);OS:-0.50-0.25 ×180(5.1)。表5-13列举了部分测量结果:
表5-13患者的检查结果
隐斜BIBO加正镜至模糊加负镜至模糊
6m2exo ×/9/4×/10/4
40cm14exo16/24/1610/12/4+2.25-2.00
40cm+1.0015exo


FCC=+1.50;调节幅度=9.0 D。
分析:隐斜测量结果指示有会聚不足。此外,与其年龄相比稍过低的调节幅度和较高FCC正镜值提示调节不足。其他测量结果证实了调节不足之假性会聚不足形式。
2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第五 三节 检测 分析 责任编辑:peijingshi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第五章 第二节 双眼视觉检测的方.. 下一篇第五章 第四节 双眼视觉功能理论..

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暂无...

相关文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