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第七章配戴者遴选 第五节儿童近视和渐进镜的应用
2009-12-07 17:28:00 来源:网络 作者:卡蒂乐鳄鱼 【 】 浏览:77020次 评论:0
儿童近视和渐进镜的应用
近视眼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没有人能说清,但对近视眼的研究,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对其的重视程度,在眼科学中是无以复加的,在任何一本眼科学书中,没有近视眼的阐述都是不可能的,任何一期眼科杂志上,也很难缺少近视的内容。但对近视眼的研究仍未有穷期,近年来渐进镜片的应用又为近视眼的预防和控制开辟了新的途径。





一、近视的发生
关于近视眼的成因,目前尚无统一结论。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发生作用导致近视眼的形成,人们把这种疾病叫做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不过,其遗传规律是什么,各种因素的作用方式等仍不清楚。
病理性近视和高度近视的遗传性已被广泛认可,但其遗传方式复杂,经调查其遗传方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连锁遗传等。一项调查显示,高度近视家族中, 41.8%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1.2%的家系中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4.5%的家系遗传方式不能确认,其有57.5%的家系与遗传有关。这一百分数与双生子遗传学研究基本上是一致的,近视的遗传度为 60%。
人们认为,近视眼属于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其眼的性状是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基因的数量性状,常有数量和程度的变异。控制一定数量性状基因彼此没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别,效应微弱。基因对数量性状可能有积累效应,效应积累到一定量后就会发病。而且,效应积累到一定量的基因对环境因素的影响,反应相对敏感。
近视眼的发生上,环境因素或后天因素有40%的影响力。近视眼的发病。常环境因素明确,但又不能用环境因素解释每一个近视眼的发生,这可能就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的特点。





二、实验性近视
在生物科学中,要想对某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动物实验、建立人工模型,应是最好的途径。在近视眼的研究中,通过建立人工近视模型的方法,对近视眼的形成和防治进行了探索。尽管尚未取得满意理想的结果,但所取得的资料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建立人工近视模型,常选鸡、兔、鼠、犬、猫和灵长类(如:恒河猴),而鸡是近视眼研究中较理想的模型动物。人工近视模型大致有以下四种:
1.药物实验性近视眼
使用的药物有阿托品、毛果芸香碱、毒扁豆碱、谷氨酸盐(红藻氨酸、氨基磷酸酪氯酸)、有机磷等。
实验证实:毛果芸香碱和毒扁豆碱未见造成眼球明显的屈光变化;阿托品、红藻氨酸和有机磷使用一定时间后,眼轴前后生长速度增大,从而出现近视眼。与红藻氨酸同属谷氨酸盐的氨基磷酸酪氨酸,却会使眼轴生长受到抑制、出现远视效应。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生物活性物质或信息递质(如多巴胺、血管活性肠肽、乙酰胆碱等),可能通过生长因子刺激眼球生长。
2.限制视觉空间实验性近视眼
使用的动物有猴、猫、鸡等,使用的方法有:生态环境对比,视线遮断法、限制视距和限制视野高度等方法。
经实验证实,生活环境狭小、长时间近距工作和长时期在低高度空间中生活,都会使实验动物被诱发成为近视。当遮断鸡的正前方的视力时,会诱发为近视眼。
3.高眼压实验性近视眼
使用的动物有鸡、兔等,使用的方法为:提高体温,升高眼压,在增加体温和提升眼压条件下,均可诱发为近视眼。
4.形觉剥夺性实验性近视眼
常用猴、鸡、鼠、猫等做为建造模型之动物,使用的方法比较统一:缝合眼睑——对被试眼施行清晰物像的强行阻隔。
尽管被试动物在实验中仍保有一定光信息接受,但确实证实:清晰的像在视网膜上的丧失,可以导致眼轴延长,悬韧带发育不良,晶体发育不全。形觉剥夺性近视眼视网膜中多巴胺含量减少。已经证实多巴胺对近视眼的发生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近视眼的发生中,这一过程是可逆的,在动物生长发育期尤其明显。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近视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近视的预防、控制和治疗,不可能使用单一方法就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三、近视眼的预防和控制
视网膜正常的视觉刺激是发育过程中眼的正视化的基础,早年的形觉障碍可导致近视眼。视网膜缺乏正常的形觉刺激,模糊的视像诱导眼轴过度发育。近视眼的调节作用是相对低下的或迟滞的,这种调节不足引起持久的视网膜聚焦不准,造成形觉异常刺激并诱导眼轴变长,近视眼发展。长时间近距及超近距工作,长时间只使用中心凹视线,周边视网膜得不到充分的视觉刺激,这是近视眼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临床实验还提示:透镜有诱导作用。使用负透镜可以诱发近视,而使用正透镜则与近视无关。这也向我们提醒了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近视眼,不应过矫。过矫,即过多使用负镜,显然不妥,有加快近视眼发展的可能。
就近视眼的预防和控制而言,必须做好综合预防工作。关于综合预防工作的方法的内容,请参阅汪芳润编著的《近视眼》第十章近视眼的预防。近视眼的预防和控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很难让一个人永远处在近视眼的预防和控制的监护下。这一项工作尽管年年都强调,但效果有限,这正反映了近视眼发生的原因不确定性和多发易感性共存的结果。










四、渐进镜片的应用
1.近用正镜附加的缘起
这一方法是在1903年提出来的,当时是作为屈光判断的辅助方法来使用的;1908年米勒等用此法防治近视。日本关于正镜附加防治近视的报道很多。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北京试用此方法,并称可以解除调节紧张,对近视眼防治有作用,没有不良反应。具体方法:①双眼戴+3.00D透镜,看远0.5~1h,每天1~2次,半月至1个月为1个疗程;②使用可使远视力降至0.1时的正镜片,看远0.5~1h;③双眼前戴用+1.50D透镜,看0.33cm处时使用。据介绍,①法可以用于近视的预防和治疗;②和③法,长期使用可预防和控制近视眼。
2.低度凸透镜预防近视的探讨
上个世纪80年代后,国内外在这方面进行了许许多多的探讨。
80年代初上海和徐州,分别用低度正透镜在小学中进行预防近视的观察。我国此类方法研究者的报道,数量很多,其结果一般来说极其相近:是控制近视眼发展和降低近视眼发生率的有效措施,方法本身安全可靠、简便易行。
俄罗斯学者尤加依和阿韦季索夫分别于1983年和1986年进行试验,试验组被试以较低的正透镜和负透镜在眼前交替使用,经2年和2年半的观察,试验组近视眼发生率分别为对照组6.25%和8.3%。我国学者也使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训练,并得出此方法有防治假性近视的效果。
在近视模型的建立中,斯凯费尔(1988)和斯柯米德(1996)的:“散焦实验”不得不提,两人在不同时间,分别用正透镜和负透镜贴附在雏鸡眼前,使进入眼内的光在视网膜上呈失焦状态。在失焦状态下,使用正透镜的鸡的眼成为远视眼,使用负透镜的鸡的眼成了近视眼。这一近视模型的建立,确实给我们的近视眼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新的方法,使用一定正镜度的眼镜对近视眼的预防和控制可能是有效的。










3.渐进镜片在近视眼预防中的应用
根据上面失焦状态下透镜性质对眼的屈光的诱导作用,屈光学领域提出了使用双光镜、渐进镜预防和控制近视眼的可能性问题,并进行了有限的观察。
国际上,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有使用正透镜、双光镜和渐进镜预防和控制近视眼的报道。如:美国几所视光学院和研究机构,对40O名近视眼儿童进行为期三年的纵向性研究,并证明了近距离阅读正镜附加对近视眼的发展有控制作用。
我国由依视路公司赞助,在温州、上海、北京、广州先后开展此项研究,各地结果似乎不一致。香港理工大学 1999年报道了戴用渐进镜2年的比较结果:①add为+2.00D,增加-0.66D;②add为+1.50D,增加-0.76D;③戴用远用镜,增加-1.23D。
根据以上研究,可以推断:渐进镜在预防控制近视眼上有三个可供参考的操作性基准点:
(1)使用透镜效应可能会诱导生理性屈光的适应机理;
(2)近用正镜附加可能诱导人眼的适应机理,减缓单位时间负镜值的增长;
(3)近用附加的正镜值,在一定范围内与眼屈光的负镜变化幅度呈反比。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近用附加与眼的负屈光度的积是一个常数。
4.有待解决的问题
但亦有人提出,使用近用正镜度附加,近距工作时使用的调节力减少,调节与集合的联动,使集合力减少,产生外斜视。也有人说,渐进镜片周边区的像散可能会有新问题发生。同时,使用渐进镜片的远期效果尚有待证实。
渐进镜片在控制和预防近视眼方面有以下4个问题需要探讨:
(1)渐进镜片,是否有预防近视的作用。现报道多为青少年近视眼的控制观察。因此开展非近视眼青少年人群的观察是必要的。
(2)渐进镜片,现多为成人型,尽管有个别青少年类型片,但与具体的个体的数据还是有出入的,独立于成人型之外的少儿渐进镜片数据体系应该建立。
(3)建立青少年渐进镜片的验配规范程序。
(4)加强渐进镜片预防和控制近视眼的理论探讨。
青少年戴用渐进镜片预防和控制近视眼的问题的确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据戴用的青少年的反映,普遍认为有效,而且至今尚未有导致视功能下降的报道。总之,青少年预防和控制近视眼,渐进镜片值得一试。
93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章配戴 童近视 应用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第七章配戴者遴选 第四节渐进镜片.. 下一篇第八章 渐进镜戴用的禁忌证

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暂无...

相关文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