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第二章 第一节 检影和检影镜的发展
2009-12-05 13:37:16 来源:网络 作者:马丁 【 】 浏览:43590次 评论:0
第一个发现屈光不正眼有特殊眼底反光的是William Bowman。1859年,他用Helmholtz检眼镜观察圆锥角膜患者的眼底时,发现其眼底反光为奇怪的带状。此前的屈光状态的检查都是主观的。1873年,F. Cuignet首先发明检影镜(平面反光镜)进行各种屈光状态的观察,他发现眼底反光因患眼的屈光状态不同而异。当检影镜的投射光沿瞳孔平面转动时,他发现眼底反光也随之移动,二者影动有时同向,有时逆向,而且在影动速度、反光斑大小及亮度等方面也因眼而异。他还发现某些眼的不同子午线的影动方向也不尽相同。当时,Cuignet误以为眼底反光是来自被检眼的角膜,故命名该验光法为角膜镜检查法。尽管如此,由于他对检影验光的巨大贡献,一致尊称他为视网膜镜检查法(检影法)之父。



后来Cuignet的学生M. Mengin接受了E. Landolt的观点,即检影时瞳孔内的反光是来自眼底或黄斑区。1878年M. Mengin用“远点理论”详细解释检影法的原理,对该技术的理解和推广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至今仍然是我们学习和掌握检影法的理论基础。1880年,法国人H. Parent尝试运用透镜准确测算出屈光状态及度数。在他发表的文章里,他将检影法归为客观验光法,为强调视网膜的作用Parent建议取名为“视网膜镜检查法”。早期这种方法也曾被称为屈光测量法、瞳孔镜检查法、角膜镜法、检影法和X线透视检查法等,最后采用了语言学家的建议命名即“检影法”。在英语中还可以常见到术语“视网膜镜检查法”。实际上,这个术语不甚准确,因为即使眼的屈光介质透明,通过视网膜镜所见的瞳孔反射光也不是来自视网膜,但经过了一个世纪的沿用,这一术语有了自身的含义,更准确的定义应该是“检影法”。



最早检影镜是一片平面反光镜,检查者通过平面镜中央的一个小窥孔,观察被检眼的眼底反光和影动。早期的光源来自煤气灯,现在被内置的小灯泡取代,成为“自带照明”检影镜。早期检影镜投射出的是圆形光斑,与现代检眼镜相似,称为点状光检影镜。点状光检影镜,临床应用了90年,至今一直沿用。与点状检影镜相比,带状光检影镜检影则更准确和快捷。带状光检影镜的发明人是Copeland。他发明了一种能发射出带状光束的新型灯泡,然后还设计一个旋转灯泡的装置,这样就可以沿眼球的各个子午线转动光带。Copeland式带状光检影镜包括可调的(投射光)聚散度装置和改良式投射镜(窥孔为椭圆形以矫正反射光的像差)的设计。在1927年,他申请了专利,进一步推广了带状光检影技术,使检影法得到了质的飞跃。Copeland仪器的各部件设计超前,几乎所有的重要构件都设计在一个独特的装置内,以至此后的40年里无人对此设计做改进,最后,还是由Copeland本人对该仪器做了改良。带状光检影镜可以对眼各子午线的屈光度进行检查,并能做出快速比对,使我们可以精确定位散光的轴向并进行矫正。Copeland所传授的带状光检影法是一种正柱镜法,即散光是用正柱镜来矫正的。这项技术经过技术的补充,同样适用负柱镜检影和矫正散光。



美国最早的检影镜是Bausch和Lomb花了近50年的时间将Copeland的原设计进行细小改动后生产的。1968年开始投放市场,制造商对原设计的改进,使之更具优势,详见后面章节。
此后的45年里,Copeland进行了上千次课程培训和演讲,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检影法专家。Copeland仪器说明书上有带状光检影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刊登在Sloane指南中。Weinstock和Wirtschafter深入研究了Copeland的著作和检影方法,于1972年提出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不仅有一定专业理论也有实践技能指导。
183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peijingshi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第二章 客观验光的主要方法——检.. 下一篇第二章 第二节 检影镜的结构和用法

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暂无...

相关文章

暂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