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是利用声波传播产生的回声显像进行诊断,要掌握超声的物理性质、原理,以解剖学、物理学等形态学为基础,并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超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声学性质(声学密度,声速)不同的介质的分界面时就发生反射,反射回来的声波称为回声或回波;将回声加以接收,转变成电信号,经过两次放大;检波、修饰,显示为波形(A超)或图像(B超)于荧光屏上,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也称为回声诊断法。由于眼球和眼眶位置表浅,构造规则,从前到后如角膜、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界面清楚,声衰减较少,是最适合超声检查和诊断的器官。同其他医学影像方法比较,超声检查有简便、迅速、经济和无损伤等优点,因而颇受临床医生的重视。超声诊断的不足之处是特异性不够高。由于不同疾病的病理组织结构不一样,对超声波的反射、吸收就不一样。虽然能够利用回声来作病变组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是,病灶的声学切面不像病理组织学切面那样直接和精确,只能间接地从组织的声学性质来推断其组织结构,将病灶按其声学性质分类,再结合其他临床资料而做出诊断。
标准化的A型超声仪的设计特点: 1、第一次放大采用窄带放大,而不用宽带放大,后者即将各种频率的回声信号都放大到相同的幅度,窄带放大对8MHz的信号放大得最多,其他频率的信号放大不多,标准化A-scan探头的频率正好是8MHz,获得最高灵敏度(图9-8)。
 2、第二次放大选择S形放大,有三种放大可供选择,即线形放大、对数放大和S形放大。线形放大的灵敏度(称相对灵敏度)很高,可是能够加工的信号的强度范围(称动力范围)却很窄,不能获得足够的诊断信息;对数放大的动力范围很大,但相对灵敏度不高。S形放大的两者之间折中,中段斜坡保证了高的相对灵敏度,两头的弧线包括了足够的动力范围(图9-9)。
 这样特别设计的仪器在出厂之前按标准化的资料予以调整。这些步骤在工厂内完成,谓之内部标准化。使用之前再用组织模型来测定A-scan的组织灵敏度,即外部标准化。为了使检查者有共同语言,相互之间能够交流和讨论,需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检查和记录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