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2 明适应与暗适应
2009-11-26 15:38:15 来源:中国眼镜在线 作者:皇家乐园 【 】 浏览:101067次 评论:0
视觉功能与环境亮度有密切的关系。明视觉主要与视锥细胞活动有关,工作的环境亮度在10~3×104cd m-2之间。暗视觉主要与视杆细胞活动有关,环境的亮度在10-3cd m-2以下。环境亮度介于两者之间时,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共同起作用,称为间视觉,这就是视觉的二元理论或称二元学说。




一、暗适应与明适应
视杆细胞司暗视觉,视锥细胞司明视觉。当环境亮度发生突然变化时,就会出现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活动的转换。当从以视锥细胞活动为主的明亮处突然进入黑暗处,开始时一无所见,但是,随着在暗处停留时间的逐渐增加,人眼对光的感受性或者敏感度逐渐增加,渐渐能够觉察到暗处的物体,转变为以视杆细胞活动为主的这个过程称为暗适应。与此相反,从视杆细胞活动为主的黑暗处,突然来到明亮处时,最初感到眼前一片眩光,不能看清物体,但是稍待片刻后就能恢复视觉,转换为视锥细胞活动的过程称为明适应。明适应过程较短,一般在一分钟即可完成。耀眼的光觉可能是由于暗处高浓度的合成态视紫红质在进入明亮处时迅速分解产生的。通常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对光的敏感性较视锥细胞中的视色素为高,首先漂白,只有较多的视紫红质迅速分解之后,对光较不敏感的视锥细胞的视色素才进入敏感状态,接受明亮环境中的视觉刺激。




二、暗适应曲线
暗适应过程可以用暗适应曲线进行描述和分析。首先用强光照射被检眼,然后在暗适应过程中,通过心理物理学的方法测定光刺激的绝对阈。以暗适应时间为横坐标,以光刺激阈值为纵坐标,可以得到暗适应曲线(图2-4)。
由图可见,暗适应初期,阈值很高,5~10分钟内阈值迅速降低形成第一个平台,此后阈值又进一步降低,到30分钟左右形成第二个平台。整个暗适应过程中,阈值变化超过了1000倍,而且暗适应曲线出现了一转折点,称Kohlrausch转折,是视锥、视杆细胞活动的切换点。第一部分为视锥细胞的暗适应,第二部分为视杆细胞的暗适应。换言之就是暗适应最初的几分钟是由视锥细胞决定的,那时视杆细胞的阈值仍比视锥细胞高,因此转折之前的变化相表示了视锥细胞在暗中敏感度的增加。暗适应曲线 Kohlrausch转折表示视网膜从视锥细胞活动转向视杆细胞活动的过渡,这也是混合型视网膜的典型特点,也是生理学上视觉二元学说的证据之一。
暗适应过程是视觉系统的光反应阈值降低和敏感度升高的过程。正常眼的暗适应过程:最初5分钟对光敏感度提高很快,以后渐慢。至8~15分钟,对光敏感度又增加,15分钟时又增加,约30分钟达到完全暗适应状态,光敏感度最高,之后不再随时间而变化。




三、视觉适应
自然界的环境照度变化很大,从阳光下的105lux到星空下的10-4lux。视觉系统能够在如此大的亮度范围内实施其功能,提示视觉系统本身具有惊人的调控功能。视觉开始于光量子被视色素分子吸收,感光细胞又传送信号到与之相连的神经节细胞从而引起反应。这种极微小的能量构成了视觉的最低阈值,暗视觉是由视杆细胞开始,这时的亮度为10-6毫朗伯。视锥细胞的光敏感度低于视杆细胞,因为视锥细胞内的视色素密度远低于视杆细胞,要使视锥细胞对光刺激作出反应需要更多的能量。视锥细胞的明视觉范围很大,从10-4~105毫朗伯。但视觉系统不能同时处理整个视觉范围,因为在某一光强下,光感受细胞同时只能感受到一至二个数量级光强范围的变化,该范围称为有效视觉范围。人眼动态的有效视觉范围约为2个log单位的光强,随着环境亮度的改变,有效视觉范围也随之移动。如环境亮度为2log单位,那么有效视觉范围为1~3log;环境亮度变为6log单位时,有效视觉范围变为5~7log单位。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有效视觉范围并不相同。视杆细胞的光敏感度很高,但它对光刺激强度的反应有一定限度,有效视觉范围较小。视杆细胞在有持续的光照时会发生光适应使它的光敏感度减弱来扩大它的有效视觉范围。而一般情况下视锥细胞是不会饱和的,其对光强度的增加所呈现的反应,可增至很大。所以视锥细胞虽然光敏感度低却有更大的有效视觉范围。既有视杆细胞,又有视锥细胞地动物,动态有效视觉范围的延伸主要由视锥细胞完成。
视觉适应的过程中,视觉系统可能通过三种机制进行调控:①瞳孔大小的变化:瞳孔的改变能在1秒左右出现,能够改变进入眼内的光量16倍,比一个对数单位多一点,这只能解释视觉系统巨大的适应光强范围中极小的一部分;②光化学适应:它依赖于光感受器中视色素的浓度;③神经性适应:与视色素浓度并不明显相关。




四、影响视觉适应的视网膜疾病
凡是影响维生素A供应,影响视杆细胞功能及色素上皮功能,凡阻碍紫红质光化学循环的一切因素,均可导致暗适应异常。
1、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 在本病早期,视锥细胞功能一般尚正常,而视杆细胞功能下降,表现出暗适应曲线的视杆细胞曲线终末阈值升高。疾病进展至晚期,视杆细胞功能丧失,视锥细胞阈值亦升高,形成高位的单相曲线,即代表单纯视锥细胞功能的曲线,此种情况极为常见。
2、眼底白色斑点症 表现为暗适应时间显著延长,而非光阈值改变。现推论此病与视紫红质的代谢迟滞有关。暗适应曲线上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阈值均需在数小时后才能达到正常水平(图2-5)。这种损害在视网膜电图(ERG)也可明显表现出来,当用常规的、短的暗适应时间,暗视ERG明显下降。但经几个小时的暗适应以后却可以测到一个接近正常的ERG。
3、先天性静止性夜盲(CSNB) 是一种遗传性眼病,夜盲与生俱来,终生不变。根据暗适应曲线,可以分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完全型只有视锥支,不完全型有视锥和视杆支,但是阈值明显升高(图2-6)。
4、小口氏病 此病除日本外,各国也有个例报告。其损害机制可能是视杆细胞的功能缺陷。临床特征是眼底周边部视网膜可见灰白色或金色斑点,暗适应数小时后这种眼底的异常色泽自然消失。暗适应曲线特点如图2-5所示,有正常的视锥支和显著延长的视杆支。一般暗适应4小时后,可达到正常的光阈值。
5、视杆细胞性全色盲 视杆细胞性全色盲病是视网膜仅有视杆细胞而无视锥细胞的遗传性眼病。表现为怕光、固视能力差、眼球震颤、无色觉和视力低下。暗适应曲线表现为视杆细胞阈值大致正常,而视锥细胞敏感度段消失,无Kohlrausch转折点。
213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2.2 适应 责任编辑:peijingshi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2.1 视觉的二元学说 下一篇3.1 颜色视觉现象

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暂无...

相关文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