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第七章 第六节 巨乳头性结膜炎
2009-12-06 15:51:35 来源:网络 作者:大红鹰 【 】 浏览:24249次 评论:0
巨乳头性结膜炎(giant papillary conjunctivitis,GPC)是角膜接触镜配戴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曾被称为接触镜综合征,该病1974年首次报道,开始认为其发生与软镜配戴有关,后来发现其他原因如RGP配戴者、义眼、术后缝线暴露、角膜异物等也能引起该病的发生。



一、病因和病理
巨乳头性结膜炎的发生与镜片沉淀膜、机械损伤等有关。角膜接触镜配戴后在镜片上都会形成一层复合的沉淀物膜,并逐渐加重,无法清洁。沉淀物来自泪液和护理液,细菌也与沉淀有关;镜片的含水量越高,镜片沉淀物形成就越多越快。
巨乳头性结膜炎的病理表现为覆盖在乳头上的结膜上皮增厚,不规则地陷向基质,乳头间陷窝,黏液分泌因子增生肥大,细胞大小不一,绒毛扁平粗糙。
巨乳头性结膜炎的病理生理为:镜片沉淀物产生抗原刺激,引起泪液的免疫球蛋白产生,如IgE,IgG, IgM,补体系统被激活形成C3a过敏毒素,它们与巨噬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作用,引起血管活性胺的释放。另外,镜片沉淀物也可以使结膜机械损伤释放中性粒细胞趋化性因子,后者吸附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基质细胞等,这些细胞再与IgE, IgG和C3a作用,使血管活性胺释放,产生症状并引起更多的沉淀物,如此恶性循环。



二、症状和特征
主诉为镜片异物感、烧灼感、镜片移动度增大、黏液性分泌物增多、痒感,刚刚摘去镜片时痒感觉加重,可发现镜片沉淀膜。检查发现上睑结膜有炎症反应和直径大于1 mm的乳头(图7-7)。

临床上将上睑结膜分为三个等面积区域(图7-8),

便于临床定位、定级,记录乳头的位置、大小和数量。微小乳头直径小于0.3 mm,大约80%的正常人中有微小乳头;乳头增大是指直径在0.3~1 mm之间,小于1%的正常人有大乳头;巨乳头是指乳头直径大于1 mm者,正常人中不会产生。注意:在连接区域,如沿着翻转上睑的边缘、睑板的鼻侧和颞侧经常有乳头增生反应,这不属于病理状态。
巨乳头性结膜炎分为以下四期。
第一期:也称临床前期。晨起时内眦部有黏性分泌物,有时有轻微的痒感。检查发现上睑结膜轻度充血。
第二期:该期的特点是黏液增多,痒感明显,轻度的视力模糊,一般在戴镜几小时后出现症状,镜片配戴时间缩短。裂隙灯检查发现上睑结膜轻度充血、结膜增厚,乳头稍增大,有时几个乳头合并。滴2%荧光素后用钴蓝光照明更易发现这些改变。
第三期:该期的症状非常明显,痒感明显增加,黏液较第二期明显增多,可发现镜片沉淀膜,镜片移动过度,视力波动和模糊,镜片配戴时间明显缩短。检查发现上睑结膜明显充血和增厚,上睑结膜乳头增多增大,乳头顶部苍白,染色明显。
第四期;患者无法耐受镜片,镜片上覆盖一层沉淀膜,镜片移动度很大且偏心,视力下降,黏液分泌量很多,晨起时上下眼睑可能被粘住。检查发现睑结膜严重充血,上睑结膜乳头很大,乳头顶部扁平。




三、预防
巨乳头性结膜炎的发生与角膜接触镜的戴用状态、镜片沉淀膜及配戴者的体质等有关。因此,验配前应了解配戴者有无过敏性疾病史,指导其做好镜片的清洁护理,定期使用蛋白酶片。



四、处理和治疗
治疗原则是降低镜片的抗原负载、减轻结膜损伤、抑制免疫反应。根据病状的程度进行以下不同的处理。
1)黏液分泌物轻度增加、轻度痒感、少量乳头增生,且乳头直径在1 mm左右的配戴者,首先令其认真清洗镜片,终日配戴时应每日清洗,长时间连续配戴时至少每周二次使用蛋白酶片,除掉镜片上的附着物,使用抗过敏眼液。
2)自觉症状增强,乳头数目增多的配戴者,应中止戴镜,使用抗过敏眼液。如果摘镜后行动不方便,可使用抛弃型镜片,最好换用RGP镜片,并用抗过敏眼液治疗。
3)乳头的直径大于1 mm,数目明显增多,自觉症状明显加重的第四期配戴者,中止戴镜后,用抗过敏和低浓度皮质类固激素眼液交替滴眼。重戴镜片前应确认角膜点状染色消褪,睑结膜乳头顶部染色消失,可换用抛弃型镜片或RGP镜片。
通过改变镜片的类型如材料和设计、使用抛弃型或频繁更换型镜片(日戴),绝大多数巨乳头性结膜炎患者能够继续戴镜。
188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第七章 第七节 炎症及感染 下一篇第七章 第五节 接触镜的配戴和干眼

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暂无...

相关文章

暂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