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6.3.1 双眼视异常的矫治和视觉训练
2009-12-07 16:55:22 来源:网络 作者:皇家乐园 【 】 浏览:37616次 评论:0
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归纳双眼视异常的类型及其矫治和训练方法。




知识要求
一、双眼视异常的矫治原则
1.非老视性调节异常
(1)调节不足
1)表现。远视力和近视力均下降,视觉疲劳,重症伴有头疼、恶心、乏力,结膜充血、畏光、流泪。
2)检查。调节幅度低于年龄中值或低值,调节灵活度负光度向延缓,正相对调节低常,调节滞后偏高。
3)矫治。调节幅度过低,须给予适量正性近距离附加球镜,可显著改善症状。若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活度的追加检测提示调节功能递减性改变,须在给予正性近距离附加球镜的同时进行调节功能训练,避免对正性近附加依赖,导致调节功能进一步下降。
(2)调节灵活度不良
1)表现。近距离工作后,一过性中远距离视力下降,或长时间远距离用眼,短时间近视力模糊,表现为调节反应钝化。
2)检查。调节幅度和调节反应正常,调节灵活度下降,正负相对调节均低常。
3)矫治。以调节功能训练为主,可望调动潜在调节机能,改善调节速度,减轻症状。
(3)调节维持不良
1)表现。近距离工作初期视力正常,随着用眼时间的延长,近视力逐渐模糊。
2)检查。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调节反应和相对调节初始检查均正常,阅读工作15 min以上,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活度下降,正相对调节低常,调节滞后增高。
3)矫治。给予正性近距离附加球镜的同时进行调节功能训练。
(4)调节过度
1)表现。近工作距离缩短,阵发性近注视困难,重症出现近复视、头痛、眼胀和外隐斜。
2)检查。调节幅度正常,调节灵活度正光度向延缓,负相对调节低常,调节超前偏高。
3)矫治。给予散开功能训练,可辅助使用解除睫状肌痉挛的药物。
(5)非老视性调节异常小结
为了便于分析和记忆,兹将非老视性调节异常的调节功能检测指标归纳如下,见表6-19。
表6-19 非老视性调节异常的调节功能检测指标
调节幅度调节反应相对调节调节灵活度
调节不足调节幅度下降调节滞后正相对调节下降负光度秘延缓
调节灵活度不良调节幅度正常调节反应正常正负相对调节均下降调节灵活度下降
调节维持不良追加检查调节幅度下降追加检查调节滞后正相对调节下降调节灵活度下降
调节过度调节幅度正常调节超前负相对调节下降正光度向延缓





2.非斜视聚散功能异常
(1)聚散功能异常的类型
1)集合不足。
2)集合过度。
3)散开不足。
4)散开过度。
5)单纯隐性外斜。
6)单纯隐性内斜。
7)融像性集合功能低下。
8)假性集合不足。
(2)眼位Morgan正常值
在聚散功能异常的检测中,远、近距离的眼位为重要诊断依据之一,Morgan检测远距离隐性斜视和近距离隐性斜视的人群正常量值范围为:
1)远距离隐性斜视。隐性内斜1△至隐性外斜3△。
2)近距离隐性斜视。正位至隐性外斜6△。
(3)非斜视聚散功能异常的分析和矫治原则
1)集合不足
①表现。本症见于中高度近视眼和高度远视眼初戴矫正眼镜、屈光参差等,或中高度近视眼戴矫正眼镜看近,因视线点位于负透镜鼻下方,发生底向内的棱镜效应,表现为近距离工作视觉模糊、疲劳、交叉性复视、眼痛、头痛,回避近距离工作。
②检测。远距离眼位正常,近距离高度外隐性斜视,近距离正相对集合降低,集合近点远移(>10cm),AC/A比率低常。调节检测正常。
③矫治。集合功能训练是首选和有效的方法,有效率超过90%,有效的指标是正向相对性集合量增加和集合近点距离缩短,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部分集合功能训练效果不显著者可考虑近距离工作采用底向内的棱镜缓解症状。
2)集合过度
①表现。本症见于高度远视眼未经矫正,或高度近视眼初戴矫正眼镜。短时间近距离工作即发生视觉疲劳、模糊,伴头痛、同侧性复视。
②检测。远距离眼位正常,近距离高度内隐性斜视,近距离负相对集合降低,近距离正相对调节相应降低,AC/A比率高常(>6△)。
③矫治。近距离工作时,眼镜附加正球镜光度是有效的方法,由于AC/A比率高常,故少量近附加光度即可大幅度地改善集合异常。在戴镜缓解症状的同时,可进行散开功能训练,虽然散开功能训练不如集合功能训练效果显著,但对于增加负相对集合量有一定帮助。
3)散开不足
①表现。本症见于近距离用眼过度,或无显著诱因的功能性异常。表现为远距离工作视觉疲劳、头痛、伴同侧性复视。
②检测。近距离眼位正常,远距离隐性内斜视,远距离负相对集合降低,AC/A比率降低(>3△)。
③矫治。首先矫正屈光不正。在远距离工作时,眼镜附加底向外的三棱镜是有效的缓解症状的方法,若远距离正相对集合量值足够大,远近均配戴缓解棱镜则无问题。在使用底向外的远用缓解棱镜的同时,可进行底向内的三棱镜功能训练,以提高远距离负相对集合。
4)散开过度
①表现。本症因体弱、疲劳、饮酒等原因可诱发加重,表现为眺望远距离目标时,闭上一眼更清晰,视觉疲劳、伴交叉性复视。
②检测。近距离眼位正常,远距离高度隐性外斜,或间歇性远距离隐性外斜,远距离正相对集合降低,AC/A比率增高。部分患者因远距离异常视网膜对应,出现黄斑抑制。
③矫治。矫正屈光不正,考虑酌量增加远用近视焦度或减少远用远视焦度,由于AC/A比率增高,眼镜的附加光度对于矫正远距离隐性外斜效果显著。采用底向外的三棱镜功能训练,提高远距离正相对集合量值,使之大于远距离隐性外斜量值的2倍。
5)单纯性隐性外斜
①表现。近读时目标模糊,额部、眼球后部疼痛,上睑沉重,近读时间过长发生调节痉挛,伴交叉性复视。
②检测。远距离和近距离均表现为隐性外斜视,AC/A比率正常,远、近距离正相对集合均降低,负相对调节降低。
③矫治。采用底向外的三棱镜功能训练是有效的矫治方法。若远、近隐性斜视量值相近,可考虑在功能训练的同时给予底向内的三棱镜缓解症状。
6)单纯性隐性内斜
①表现。轻症无症状,重症眼球有向鼻侧的牵拉感,视疲劳,可见球结膜充血,发展到融合机能破坏时,出现双眼同侧复视。
②检测。远距离和近距离均表现为隐性内斜,AC/A比率正常,远、近距离负相对集合均降低,正相对调节降低。
③矫治。用底向内的三棱镜进行功能训练可望提高负相对集合量,正附加球镜长戴可以缓解症状。若远、近隐性斜视量值相近,考虑给予底向外的三棱镜缓解症状;若远、近隐性斜视量值不等,则采用量值较低者。
7)融像性集合功能低下
①表现。长时间近距离工作视觉疲劳。
②检测。远距离和近距离眼位正常,AC/A比率正常,调节幅度和调节滞后均正常,仅表现为正融像性集合与负融像性集合低常。
③矫治。底向内和底向外的反转三棱镜进行功能训练,可望提高正、负聚散力。同时检查是否有妨碍双眼融合功能的潜在因素,包括矫正屈光不正、屈光参差和眼位垂直偏斜等。
8)假性集合不足
①表现。与集合不足相近。
②检测。具备与集合不足相近的远距离眼位正常,近距离隐性外斜视,近距离正相对集合降低,集合近点远移,AC/A比率低常。不同的是调节检测显示调节幅度降低,调节滞后显著增高。由于调节幅度下降,在检测近距离隐性斜视时,因调节性集合下降,导致近距离外隐性斜视。
③矫治。近距离工作时,眼镜附加正球镜光度可以替代滞后的调节量,可有效地缓解症状,同时采用功能训练改进调节不足。
9)聚散功能异常的小结。为了便于分析和记忆,兹将聚散功能异常诊断依据的检测指标归纳如下,见表6-20,,
表6-20聚散功能异常诊断依据的检测指标
远距离眼位近距离眼位集合AC/A比率调节
集合不足正常高度外隐斜近正相对集合↓低常正常
集合过度正常高度内隐斜近负相对集合↓高常正相对调节↓
散开不足内隐斜正常远负相对集合↓低常
散开过度外隐斜正常远正相对集合↓高常
单纯隐性外斜外隐斜外隐斜远近正融像集合↓正常负相对调节↓
单纯隐性内斜内隐斜内隐斜远近负融像集合↓正常正相对调节↓
融像性集合功能低下正常正常正负融像集合↓正常正常
假性集合不足正常高度外隐斜相对集合↓低常调节滞后






二、双眼视异常的矫治方法
1.光学矫治
(1)屈光矫正
1)屈光状态对双眼视觉的影响
①未矫正状态。未矫正的近视眼在注视近目标时不用调节或少用调节,但为了维持双眼融合,双眼启动融像性集合,导致集合疲劳,为减少疲劳程度,发生反馈性外隐斜;未矫正的远视眼在集合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多付出调节,导致调节疲劳,为减少疲劳程度,发生反馈性内隐斜。
②矫正不当。矫正眼镜的球镜焦度、柱镜焦度和轴位与配戴眼的屈光状态不相适应则可能产生新的双眼视异常,如近视过矫则发生注视远、近目标调节张力均增高,过多的调节性集合可诱发内隐斜,而内隐斜带来的异常融像性集合需求,导致更为严重的视疲劳。
③矫正适当。矫正眼镜的试片参数恰与配戴眼的屈光状态契合,仍然有一过性双眼视异常的发生,如近视眼在矫正适当的情况下,由于注视近目标时调节张力增高,新增的调节性集合可诱发一过性内隐斜,可引起轻度视疲劳症状。然而近距离工作的调节与集合反应在一定的范围内有着反馈性协调的空间。若矫正眼镜的试片参数恰当,多数可望在持续戴镜4~6周后眼位恢复至Morgan正常值范围。
2)屈光矫正的原则
①屈光矫正的平台作用。如上所述,屈光矫正可直接矫正一定量的调节和集合异常,同时作为双眼视异常矫治的平台,为其他附加球镜、缓解棱镜和功能训练提供基础条件。在出具验光处方时不建议为矫正双眼视异常随意过矫或欠矫,附加球镜处方可放在双眼视参数指标检测后给出。
②屈光与双眼视的关系。通常认为近视、远视、散光和屈光参差>0.75D就有临床矫正价值,应该给予适当的矫正。但屈光不正的大小并非导致双眼视异常的主要诱因,双眼视异常的主要诊断指标包括:调节幅度、调节反应、相对调节、调节灵活度、远距离和近距离聚散力及眼位、集合幅度、相对集合、AC/A比率等。常见仅有<0.75D的混合散光,但是调节滞后、聚散力或AC/A比率异常导致双眼视异常的患者。
(2)附加球镜
1)附加球镜的机理。配戴矫正适当的远用眼镜,无论注视远目标还是近目标,都可以再增加若干正球镜或负球镜,目标的清晰度不变,不影响视力。球镜的介入可以使目标物对注视双眼的调节刺激发生改变,从而修正原有的异常调节反应水平,缓解症状,进而通过调节反应的变化影响调节性集合,矫治聚散功能异常。
2)附加球镜的适应证
①正附加球镜。以调节功能异常为原发诱因的适应证,主要为调节不足、调节维持不良、假性集合不足等症。以聚散功能异常为原发诱因的适应证主要为集合过度等症。由于AC/A比率偏高,通过低度附加球镜修改少量调节,就可以获得较大幅度的调节性集合的修正效率。
a. AC/A比率对附加球镜的影响
[例6-20]、设:测定近距离内隐斜为10△,AC/A比率为10△/D。
求:矫正近距离内隐斜正附加球镜量值。
解:10/10=1.00(D)
若AC/A比率偏低,则不宜采用正附加球镜。
[例6-21]设:测定远距离内隐斜为10△,AC/A比率为2△/D。
求:矫正远距离内隐斜正附加球镜量值。
解:10/2=5.00(D)
b.用于集合过度,定量方法如下:
Dp=eso/(AC/A) (6-23)
式中Dp:正附加球镜,eso为内隐斜。
[例6-22]设:测定近距离内隐斜为18△,AC/A比率为9△/D。
求:矫正近距离内隐斜正附加球镜量值。
解:18/9=2 .00(D)
②负附加球镜。主要适应证为散开过度,高度单纯性外隐斜。
a.常规定量方法。为5m马氏杆眼位检测状态下,双眼同步匀速增加负球镜焦度,直至双眼马氏杆影像自交叉性复视位达到正位,可常规配戴。
b.功能训练。定量方法为在远距离马氏杆眼位检测状态下,所增加负球镜焦度使马氏杆影像达到内隐斜>12△的负焦度,每次配戴10min,每天配戴2~3次。
(3)附加棱镜
1)缓解棱镜
①机理。缓解棱镜是使双眼停留在隐斜眼位上,通过棱镜的折射特性使双眼影像融合,避免融像性集合修正隐斜眼位所带来的张力性疲劳。故缓解棱镜的底向与隐性斜视向相反,如隐性内斜缓解棱镜的底向外,目标光线受到棱镜的折射,偏向黄斑中心凹颞侧,为了避免复视,眼位须适量内收,如此双眼停留在隐斜位上仍然可以双眼融像,则无须启动融像性集合。
缓解棱镜的定量方法有Sheard准则、Percival准则和1:1准则等,定量方法见本教材相关章节。
②适应证。实际上由于缓解棱镜将隐性斜视还原成显性斜视,并不普遍地作为双眼视异常的首选矫治方法。主要适应证为散开不足、集合不足、单纯性内隐斜在功能训练失败后采用,或用于垂直隐斜。
垂直隐斜通常采用与隐斜视等量的缓解棱镜进行缓解治疗,垂直隐斜因斜肌功能异常合并水平隐斜,故在水平隐斜合并垂直隐斜的情况下,首选矫治垂直隐斜,同时可望缓解水平隐斜症状。
2)训练棱镜
①机理。与缓解棱镜不同,训练棱镜的底向与隐斜向相同,如隐性内斜训练棱镜的底向内,且量值较内隐斜视量值大2~3倍。目标光线受到棱镜的折射,偏向黄斑中心凹鼻侧,为了克服复视,眼位外展,使外直肌冲击性张力增高,负荷性获得加强。
②适应证。单纯性内隐斜和单纯性外隐斜。




2.功能训练
(1)调节功能训练
1)推进训练
①方法。将压舌板一端贴上0.6近视标。患者戴适宜的远用眼镜,手持压舌板目标沿眼的水平高度矢状中线向双眼慢慢移近,当视标出现复像时,嘱患者努力避免复视,直至不能克服复视为1次。移动30次为1组,每天做2~3组。
②适应证。用于集合幅度低常、正相对集合低常、调节不足、调节维持不良、假性集合不足等症。
2)Brock线训练
①方法。线的一端固定于1m以外眼的水平高度位置的凸出物上,另一端置于患者鼻端,距双眼40cm和1m的线上结有不同颜色的彩珠。患眼配戴适宜的远用矫正眼镜,将距双眼40cm的彩珠向着患眼移动,当视标出现复像时,嘱患者努力避免复视,直至不能克服复视。开始训练时,首先注视距双眼1m的远彩珠,然后改为注视近彩珠,待近彩珠清晰无复像,再改为注视远彩珠,记为1次切换周期。切换20次为1组,每天做2~3组(见彩图25)。

②适应证。同于推进训练,同时用于调节灵活度延缓者。
3)球镜反转拍训练
①方法。如调节灵活性检测所介绍,反转拍为一副+2.00D的眼镜和一副-2.00D的眼镜固定在同一个手柄上。测定患者视力,根据患者最佳视力上一行的视标视角参数选择40cm视标。训练时患者戴适宜的远用眼镜,初始将+ 2. OOD反转透镜放置于患眼前,嘱注视40 cm近视标,切换-2.00D反转透镜,待视标清晰后,再次切换+2.OOD反转透镜,直至视标清晰,为一个切换周期。切换20次为1组,每天做2~3组。两组不同焦度的反转透镜使患眼调节刺激在0.50D~4.50D之间切换,在集合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调节性集合与融像性集合频繁地互相转换。在改善调节灵活性的同时,训练提高融像性集合的幅度和速度。
②适应证。用于调节不足、调节维持不食、调节灵活度延缓和融像性集合功能低下等。
(2)集合功能训练
1)Vectograms立体图
①方法。双眼配戴偏振滤镜或红、绿色滤光镜,使双眼注视目标分视。双眼注视目标为大小相等的圆形,便于双眼影像融合。双眼视标有微小差异,便于分析是否有单眼黄斑抑制。
右眼视标为固定视标,左侧视标为可移动视标。训练时,在双眼分视的情况下,令被测试者移动左侧视标,将双眼视标重叠。然后将左侧视标沿棱镜刻度尺缓慢匀速向左侧平移,此时左眼目标像转移到黄斑中心凹鼻侧,产生散开刺激,双眼须外展眼位,当视标出现复像时,嘱患者努力避免复视,直至不能克服复视,记录负融像性集合量值。恢复双眼视标重叠,将左侧视标沿棱镜刻度尺缓慢匀速向右侧平移,此时左眼目标像转移到黄斑中心凹颞侧,产生集合刺激,双眼须内收眼位,当视标出现复像时,嘱患者努力避免复视,直至不能克服复视,记录正融像性集合量值,恢复双眼视标重叠,为1个训练周期,切换20次为1组,每天做2~3组。训练中根据融像性集合量值是否增加评价训练效果(见图6-46)。

②适应证。散开不足、融像性集合功能低下等。
2)Brewster立体镜
①方法。采用隔板使双眼注视目标分视,与立体图相同,双眼注视目标为形态相同的图形,便于双眼影像融合。不同的是双眼通过+5.OOD的正透镜观察距眼20cm的目标,目标光线的离散度与透镜的聚合度相抵消,双眼模拟注视无限远,将双眼的注视目标向观察眼移近,可以定量增加调节刺激,定量刺激调节性集合,可以在不同调节性集合水平上,将双眼的注视图片交叉分离或同向分离,训练正负融像性集合。训练方法同于立体图(见图6-47)。

②适应证。用于消除单眼抑制、融像性集合功能低下等。
3)棱镜反转拍
①方法。如集合灵活度检测所介绍,棱镜反转拍为一副BO12△的眼镜和一副BI3△的眼镜固定在同一个手柄上。选择注视40cm视力视标,在双眼调节刺激不变的情况下,两组不同量值的反转棱镜使患眼的集合需求在9△ ~39△之间切换,在改善集合灵活性的同时促进了融像性集合与调节性集合的转换。
②适应证。集合灵活度延缓和融像性集合功能低下等。




3.双眼视异常矫治的小结
如前所述,非斜视双眼视异常的矫治方法包括光学方法和功能训练两种,由于非斜视双眼视异常的种类繁多,诱因复杂,矫治手段多样,为了便于分析和记忆,兹将非斜视双眼视异常的矫治方法归纳如下,见表6-21。
表6-21 非斜视双眼视异常的矫治方法
类别首选方法次选方法
调节异常
调节不足正性近附加球镜推进训练或Brock线训练
调节维持不良推进训练或Brock线训练正性近附加球镜
调节灵活度不良球镜反转拍训练
调节过度解痉剂散开功能训练
假性集合不足正性近附加球镜推进训练或Brock线训练
聚散异常
集合不足推进训练或Brock线训练近用BI缓解棱镜
散开不足远用BO缓解棱镜立体图刺激负融像性集合训练
集合过度正性近附加球镜近距离BO缓解棱镜、负融像性集合训练
散开过度远用负性附加球镜BO棱镜训练
单纯性内隐斜正性近附加球镜、BI棱镜训练BO缓解棱镜
单纯性外隐斜负性近附加球镜、BO棱镜训练BI缓解棱镜
融像性集合功能低下棱镜反转拍训练立体镜刺激正、负融像性集合训练
集合灵活度下降棱镜反转拍训练
垂直隐斜垂直缓解棱镜
感觉性融像异常
黄斑抑制立体镜训练





技能要求
双眼视异常的功能训练
[操作准备]
近视标推进板1只、Brock线1根、球镜反转拍1只、Vectograms立体图1张、偏振滤镜1副、Brewster立体镜1台、棱镜反转拍1只、训练对象3~5人。




[操作步骤]
1.调节功能训练
(l)推进训练
1)患者戴适宜的远用眼镜。
2)手持近视标推进板沿眼的水平高度矢状中线向双眼慢慢移近,当视标出现复像时,嘱患者努力避免复视,直至不能克服复视。反复训练。
3)试分析推进训练的适应证。
(2)Brock线训练
1)将Brock线的一端固定于1m以外眼的水平高度位置的凸出物上,另一端置于患者鼻端。
2)患眼配戴适宜的远用矫正眼镜,将距双眼40 cm的彩珠向着患眼移动,当视标出现复像时,嘱患者努力避免复视,直至不能克服复视。
3)开始训练时,首先注视距双眼1m的远彩珠,然后改为注视近彩珠,待近彩珠清晰无复像,再改为注视远彩珠。反复训练。
4)试分析Brock线训练的适应证。
(3)球镜反转拍训练
1)患者戴适宜的远用眼镜,嘱注视40cm近视标。
2)初始将+2.OOD反转透镜放置于患眼前,待视标清晰后切换-2.OOD反转透镜,待视标清晰后,再次切换+2.OOD反转透镜,直至视标清晰。反复训练。
3)试分析球镜反转拍训练的适应证。




2.集合功能训练
(1)Vectograms立体图训练
1)患者戴适宜的远用眼镜,嘱其注视40cm检侧视标。
2)在双眼分视的条件下,调整移动视标使双侧视标像重叠,将移动视标沿棱镜刻度尺缓慢匀速平移到固定视标左侧,当视标出现复像时,嘱患者努力避免复视,直至不能克服复视,记录负融像性集合量值。
3)恢复双眼视标像重叠,将移动视标沿棱镜刻度尺缓慢匀速平移到固定视标右侧,当视标出现复像时,嘱患者努力避免复视,直至不能克服复视,记录正融像性集合量值,恢复双侧视标像重叠。反复训练。
4)试分析Vectograms立体图训练的适应证。
(2)Brewster立体镜训练
1)患者戴适宜的远用眼镜,嘱其注视40cm检测视标。
2)将双眼的注视图片交叉分离或同向分离,训练正负融像性集合。训练方法同于立体图。
3)将双眼的检测视标向观察眼移近到25cm,训练方法同上。
4)试分析Brewster立体镜训练的适应证。
(3)棱镜反转拍训练
1)患者戴适宜的远用眼镜,注视40cm近视标。
2)初始将BI3△反转透镜放置于患眼前,待视标像清晰后切换B012△反转透镜,待视标像清晰后,再次切换BI3△反转透镜,直至视标像清晰。反复训练。
3)试分析棱镜反转拍训练的适应证。




[注意事项]
1.双眼视异常的功能训练为刺激性训练和抑制性训练交替进行,实验对象须由多人承担。检测者也可自行训练,体会训练的感觉。
2.要掌握各种双眼视异常的首选矫治方法,须融会贯通前面所学的知识点,试将光学矫治和功能训练的方法综合起来,分别进行处方练习。




双眼视检查和处方的整体操作
[操作准备]
遮盖板1块、笔式电筒1只、综合验光仪1台、远近视力表各1只、球镜反转拍1只、棱镜反转拍1只、双眼视分析图纸若干、双眼视觉功能训练设备若干。




[操作步骤]
1.眼位的检查
(1)眼位的客观测定方法
1)睑位望诊。鉴别眼睑下垂、内眦赘皮和各种与睑位相关的综合征与眼位异常。
2)代偿头位。根据常见的代偿头位诊断眼球震颤、A-V型斜视和麻痹性斜视。
3)眼位检查
①kappa角定量。考虑kappa角对于角膜映光定量检侧结果的影响。
②角膜映光试验。利用双眼角膜的反射光的位置来定性定量检测显性斜视。
③遮盖试验。通过遮盖健眼,使未遮盖的偏斜眼从强迫眼位转向注视眼位,来定性检测显性斜视。
④去遮盖试验。通过遮盖消除双眼融合,使被遮盖眼从注视眼位转向异常眼位,去遮盖后恢复双眼融合,被遮盖眼向注视眼位转移可以定性隐性斜视。
⑤交替遮盖试验。在采用遮盖试验和去遮盖试验检测鉴别显性斜视和隐性斜视的基础上,通过交替遮盖双眼定量检测眼位异常。
(2)隐性斜视的主观测定方法
1)远距离隐斜视检测
①原理。采用马氏杆、偏振滤镜、红绿色滤光镜等各种双眼分视视标,配合旋转式棱镜进行检测。在消除双眼融合后,由被测者主观定量隐斜视的量值。
②方法。马氏杆透镜检测、十字环形视标检测、偏振十字视标检测、Von Graefe法检测、钟形盘视标检测和双马氏杆试验等,视标距离为6m。
③检测项目。水平隐性斜视、垂直隐性斜视和旋转隐斜视。主观定量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优于角膜映光试验和交替遮盖试验等客观定量检测结果。
2)近距离隐斜视检测。原理同于远距离隐斜视检测,常用的方法为马氏杆透镜检测或Von Graefe法检测,视标距离为40cm。以水平向隐性斜视为常规检测项目,必要时也可定量垂直向隐斜视。




2.感觉性融像的检测
(1) Worth四点视标检测。通过分视视标评估双眼同时视,并通过共同视标评估双眼平面融合等双眼视觉功能,排除单眼黄斑抑制或不全性抑制、双眼复视等双眼视异常。
(2)立体视视标检测。通过具有视差的系列分视视标,评估被测者利用心理空间将异常对应的双眼视网膜影像整合为具有深度感的单一视标的能力。
(3)双眼影像不等检测。通过不同方向的系列分视视标,评估双眼视网膜影像在不同方位上的大小差异。




3.调节的检测
(1)测定调节幅度。采用移近法和移远法、负镜法或融像性交叉柱镜(FCC)等方法测定双眼所能付出的调节总焦度。
(2)测定调节反应。采用动态检影的方法定量双眼对近目标物的调节刺激所发生的实际调节冲动量值。
(3)测定相对调节。采用增减正负球镜的方法定量双眼在注视近目标的情况下能够放松的最大调节量值和能够增加的最大调节量值。
(4)测定调节灵活性。采用球镜反转拍测定在定量的调节刺激下被测眼作出调节反应所需的时间。




4.聚散和AC/A比率的检测
(1)集合幅度检测。采用双眼移近法和移远法定量双眼所能付出的最大的集合棱镜量值,要求定量破裂点和恢复点。
(2)聚散力的检测。采用底向内的旋转式棱镜分别定量双眼检测距离为6m的远负向聚散力和检测距离为40cm的近负向聚散力,要求分别定量模糊点、破裂点和恢复点。在配戴远用矫正眼镜进行检测的条件下,远距离模糊点与破裂点相重合。
采用底向外的旋转式棱镜分别定量双眼检测距离为6m的远正向聚散力和检测距离为40cm的近正向聚散力,同样要求分别定量模糊点、破裂点和恢复点。
(3)集合灵活度的检测。采用棱镜反转拍测定在定量集合需求的刺激下双眼作出集合反应所需的时间。
(4) AC/A比率的检测
1)采用梯度法测定远距离或近距离隐斜视,定量双眼每付出1.OOD调节所能诱发的同步集合的三棱镜量值。
2)或者分别测定远距离隐斜视和近距离隐斜视,采用计算法定量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率。




5.眼运动的检测
(1)诊断眼位的检测。利用4个第二眼位和4个第三眼位对眼外肌麻痹性异常和A-V现象进行排除法分析。
(2)采用红色、绿色视标棒试验进行双眼扫视运动和双眼跟随运动检测。分析静态目标影像精确投射黄斑中心凹的速度,以及运动目标影像不脱离视网膜黄斑中心凹的耐受力。




6.双眼视异常的分析
(1)非老视性调节异常。利用已经定量的调节幅度、调节反应、相对调节和调节灵活度的检测结果,诊断调节不足、调节灵活度不良、调节维持不良和调节过度等症,并分析矫治原则。
(2)非斜视聚散功能异常。利用已经定量的集合幅度、远距离隐斜量、近距离隐斜量、正负融像性集合、正负相对集合、AC/A比率,以及与调节相关的检测结果,诊断集合不足、集合过度、散开不足、散开过度、单纯隐性外斜、单纯隐性内斜、融像性集合功能低下、假性集合不足等症,并分析矫治原则。
(3)双眼视图形的绘制和分析。利用已经定量的调节和聚散的检测结果绘制双眼视图形,并分析相对集合、融像性集合、双眼单视清晰区、AC/A比率。根据图形中的斜视线分析非斜视聚散功能异常的类型。




7.双眼视异常的矫治准则
(1) Sheard准则、1:1准则和Percival准则。利用双眼视异常的矫治准则对已经定量的隐斜视数据进行处理,定量缓解棱镜、附加球镜和功能训练的处方。
(2)光学矫治。首先进行适当的基础屈光矫正,并利用屈光矫正的平台作用进行进一步的双眼视异常的矫治,同时采用附加球镜和附加棱镜缓解双眼视异常的症状。
(3)功能训练。采用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改善调节功能和集合功能。




8.注视差异的检测
(1)采用偏振滤镜、十字注视差异视标和旋转棱镜定性双眼注视差异,并定量相联性隐斜视。
(2)采用注视差异定量视标,定量不同棱镜度所诱发的双眼注视差异,并绘制双眼注视差异曲线图形。根据注视差异曲线图形分析静态注视差异、相联性隐斜视、斜率和水平棱镜参考点。
(3)根据曲线类型判断被测眼的隐斜视性质,制订矫治方案。




9.双眼视检测正常值汇总
双眼视各项检测见于本教材多个章节,为便于分析和记忆,现将双眼视检测的正常值指标汇总如下,见表6-22.
表6-22 双眼视检测的正常值指标汇总表
检测项目正常值标准差
眼位检查
交替遮盖试验
远距离(6m)外隐斜1△±2△
近距离(40cm)外隐斜3△±3△
主观眼位检查
远距离水平隐斜视(6m)外隐斜1△±2△
近距离水平隐斜视(40cm)外隐斜3△±3△
调节检查
调节幅度(推进法)18.5-0.3年龄±2.00D
调节幅度(负镜法)平均比推进法低2.00D
调节反应(检影法)+0.50D±0.25 D
调节反应(融像性交叉柱镜法)+0.50D±0.50 D
负相对调节+2.00D±0.50 D
正相对调节-2.37D±1.00 D
调节灵活度10c/min±5c/min
聚散检查
集合幅度(集合近点)破裂5cm±2.5cm
恢复7cm±3cm
聚散力检查
远距离BI破裂(模糊)7△±3△
恢复4△±2△
远距离BO模糊9△±4△
破裂19△±8△
恢复10△±4△
近距离BI模糊13△±4△
模糊21△±4△
恢复13△±5△
近距离BO模糊17△±5△
破裂21△±6△
恢复11△±7△
集合灵活度15 c/min±3c/min





10.进行双眼视异常功能训练。




[注意事项]
1.本项技能要求贯穿教材中大部分双眼视觉的内容,将分散的内容整合为完整的技能模块,使读者对于双眼视觉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具体操作方法详见本教材各相关章节。
2.以往所说的双眼同时视、平面融合和立体视觉等三级双眼视仅仅是整体双眼视觉中的一部分,为了与整体双眼视觉相区别,通常将三级双眼视称为感觉性融像功能。
3.双眼视觉的内容主要包括检测、分析和矫治三部分,其中检测为基本技能,必须熟练掌握;而分析和矫治需要长期积累经验,以期熟能生巧。
205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6.3.1 双眼视 常的矫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6.2.2 弱视的验光处方 下一篇6.3.2 弱视的矫治和视觉训练

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暂无...

相关文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