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第八章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
2009-11-28 18:04:41 来源:网络 作者:admin 【 】 浏览:50011次 评论:0

第一节 概述
一、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的历史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PTIOL)作为一种眼内植入性的屈光手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年代,在获得人工晶状体矫正无晶状体眼屈光状态的经验后,Strampelli设计了用于超高度近视有晶状体眼的负屈光力人工晶状体,哥伦比亚Barraquer首次报告了PMMA材料制作的房角固定型前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的五年随访结果。但是,由于缺少手术显微镜、尼龙缝线、粘弹剂、良好设计的人工晶状体以及缺乏对角膜内皮细胞功能的认识,6O%的人工晶状体因为角膜水肿或葡萄膜炎-青光眼-前房出血综合征而取出。直到80年代中期,Fechner改良虹膜固定型和Baikoff改良多点固定型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的出现,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才引起新的兴趣。这两种人工晶状体经过一系列设计改良后,显示了合适的有效性、预期性和屈光稳定性,并且并发症越来越少。80年代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也开始在临床使用,最早使用的是Baikoff晶状体,临床上发现较多的术后并发症如:光晕、眩光以及白内障形成等,由于材料的屈光指数较低,眼前房容许植入物的厚度有限,因此这种人工晶状体的光学区直径仅有 4.0mm,眩光较明显;且无正屈光力设计,不能矫正远视。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是在前房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样引起广泛关注。1986年Fyodorov开创了平板式的人工晶状体设计,采用硅胶材料并有500~600nm的特氟龙包膜,但白内障形成和葡萄膜炎仍然不能避免,Zaldivar提出在晶状体材料中纳入了胶原使之生物相容性提高,并作了其它相应的设计改进,终于在临床上获得了成功。
目前,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已在南美洲、欧洲开展,在美国已结束了多个人工晶状体产品的临床验证。许多西方国家已将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作为-15.0D以上近视和+6.0D以上远视的首选矫正方法,以避免LASIK引起的角膜后圆锥或视力质量的下降。我国从1996年开始临床研究,获得了可喜的结果。




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的视光学意义
为了矫正屈光不正,以往的手术大多是对角膜前表面按预期矫正量的需要进行重塑,也可以摘除透明晶状体进行晶状体置换。这些手术都有其自身的缺点:角膜切削的深度与矫正量的关系难以准确掌握,角膜表面或瓣下激光切削增加了角膜的不规则性,角膜愈合反应改变了角膜的光学性质甚至导致光学质量下降,角膜深层的切削明显影响到角膜生物力学的平衡;晶状体摘除对于年轻患者来说,丧失了调节功能,因此与屈光手术的初衷不符。这两大类手术最主要的缺点是不可逆,一旦发生术后并发症,安全性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的原理是在角膜和晶状体之间植入一个人工的屈光间质,以矫正患眼屈光力的相对过强或过弱,达到矫正近视或远视的目的。因不对患眼的屈光间质直接进行人为的改造,术后视觉质量得到保证甚至提高。另一方面,如术后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或因为其他眼病治疗的需要,可以取出人工晶状体,手术安全性有一定的保障。
从视光学角度来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是在患者原有的屈光系统中添加了一个光学元件,建立了一个新的光学系统。其最终成像质量的优劣取决于这一元件本身的光学质量 (屈光指数、前后曲面光滑度及设计)、其在眼内的前后位置及与视轴偏移和倾斜程度、其屈光状态与角膜和自身晶状体的匹配程度等,当然还与视网膜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深入掌握视光学原理、充分了解此类晶状体的光学性能、详细准确地检查患眼状况并进行个体化设计、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努力提高操作水平以减少并发症,才能达到屈光手术的较高境界,使患者实现高标准的视觉质量。




三、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的分类

在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的经验基础上,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的材料选择要求更高,设计更多考虑减轻对眼内组织的影响,根据目前临床可选的品种有以下分类:
根据人工晶状体在眼内的解剖位置分为:前房型(AC PIOL)和后房型(PC PIOL)。

根据人工晶状体植入方式分:折叠型和非折叠型。

根据人工晶状体制作方式分:一体式和组合式。

(一)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

根据前房固定方式,可分为:房角固定型和虹膜夹型。前者和无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相仿,弹性开放襻设计。后者为夹型设计,将虹膜组织嵌顿于夹内而起到固定人工晶状体的作用。

1.房角固定型 与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相似,弹性开放襻,PMMA材料制作。光学区直径为5.Omm(有效光学直径4.5mm),房角固定,稳定性好。较前几代比较,稳定性增加,光学区直径增大,人工晶状体边缘使用抗眩光技术。仅用于-7.0D至-20.0D的近视。长度现有12.0mm、12.5mm、
13.0mm三种尺寸可选(图8-1)。





2.虹膜固定型 一种固定于虹膜中部组织的人工晶状体,PMMA材料制作,光学直径达5.0~6.0mm,长度只有
8.5mm一个型号,适应面广,便于批量生产(图8-2,3)。



3.组合式前房型 属房角固定型,为3mm切口植入而改进的设计,由两个植入部件组成:PMMA材料的人工晶状体襻和可折叠材料的光学部。手术时先植入襻,再将光学部折叠植入,展开后扣在襻上。





(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现代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软性材料适合于小切口折叠式植入、单片式后拱型设计,以适应自身晶状体的前表面、保持植入晶状体与自身晶状体之间一定的间隙。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固定方式有睫状沟固定的,人工晶状体长度的选择为角巩膜缘间距+0.5mm,更准确的方法是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睫状沟的直径。前房深度≥3.5mm时,可以+1mm,以使人工晶状体前拱更明显,人工晶状体和晶状体间隙增大(图8-4,5)。







四、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的生理要求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生理要求更高,主要是材料学和光学设计两方面。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的材料有以下要求:组织相容性好;折射率高、人工晶状体厚度合适;有滤紫外线功能的,有滤蓝光功能的,既能保护晶状体,又能有效保护黄斑。
光学设计的要求是:足够的光学区直径,能适应大部分患者的生理瞳孔直径;表面光洁度好,保证有良好的光学效果,反射率低;边缘设计合理,避免散射。




第二节 手术准备
一、术前检查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检查非常重要,目的在于明确患者能否接受手术、适合何种类型及可能的手术结果如何。
术前检查的内容包括:
1.屈光状态 小瞳检影和散瞳检影、主观试镜和选择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的屈光度数。检查最佳矫正视力时,对高度屈光不正,推荐采用角膜接触镜矫正,这样最佳矫正视力更准确。
2.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前房形态及房角检查,明确有无禁忌证。
3.角膜地形图检查,较角膜曲率计准确,排除圆锥角膜。
4.超声或光学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测定。前房深度必须是角膜内皮至晶状体的距离,至少需要≥2.80mm,前房深度在3mm以下不适合施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
5.角巩膜缘间距:9点至3点角膜直径,可在表面麻醉下,用两脚规裂隙灯下测量,也可用带有角膜直径检查功能的角膜地形图仪检查获得数据。
6.角膜内皮计数 角膜内皮细胞≥2200/mm2者,手术安全性较好。
7.瞳孔直径评估 瞳孔直径与人工晶状体光学区直径大小关系,预测术后眩光的可能。
8.视网膜检查 高度近视眼视网膜常有周边变性、干性裂孔、后极部Fuch's斑等并发症,应在术前进行处理,并告知病人可能的视力结果。
9.有条件的可以检查对比敏感视力、波前像差、视网膜厚度、超声生物显微镜、前房蛋白含量及晶状体透明度等,以便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0.患者心理状态 超高度近视患者对视力恢复的期望以及对自身疾病的恐惧心理,影响到术后满意度的评价,对术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承受能力差,必须充分估计。
11.虹膜周边切除术 为避免术后发作瞳孔阻滞性青光眼,术前2周可行预防性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切除部位应在上方12点,这样正常上睑遮盖后,不会因光线散射而影响视力。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应做两个周切孔,12点为中心相隔90°,以保证如有一个周切孔被人工晶状体板状瓣挡住,另一孔能开放。




二、适应证
1.理论上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可以矫正的屈光力范围是+10.00D~-20.00D(根据不同产品选择),屈光状态稳定,不宜或不愿接受眼镜或接触镜,有接受屈光手术愿望者。在临床上,屈光力过高,≥-15.00D的近视和≥+6.00D的远视,以及角膜厚度较薄的中低度屈光不正不宜行LASIK者。
2.年龄18~55岁之间。
3.角膜屈光手术后欠矫或过矫时可以选用PIOL植入,或作为联合屈光手术以矫正 -18.00~-35.00D的超高度近视。
4.有角膜血管翳、干眼症的屈光手术者。
5.角膜内皮数≥2000/mm2;眼压正常,排除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无葡萄膜炎病史;无白内障家族史;无糖尿病及自身免疫疾病等。
6.前房深度≥2.8mm,无虹膜和睫状体解剖异常。
7.术前应散瞳详细检查眼底,如有视网膜周边变性或裂孔,应行视网膜光凝。
8.具体选择时应考虑术者的技巧和可选手术的利弊,患者的接受程度和对手术的期望值。
9.术前矫正视力和屈光力进展的速度是屈光手术疗效和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有许多患者因为这些因素失去手术的机会。现在,这两个因素重要性可以忽略,因为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以后,患者的视觉质量明显提高,术后大部分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术后的屈光稳定性也明显提高。如果术后屈光力发生明显变化,还可更换人工晶状体。
10.有报道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使用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矫正较高屈光力,术后矫正视力明显提高;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术后高度屈光不正使用ICL矫正,比piggy back法(同时植入两个无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更好;LASIK术后欠矫的,也可选用PIOL矫正。随着研究的深入,适应证将更为广泛。




三、禁忌证
由于该手术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保留调节力,年龄较轻者更能获得益处,故年龄较大的患者不选用。
1.有晶状体混浊或早期白内障者;
2.有葡萄膜炎病史者即使处于静止期也不能手术;
3.角膜内皮细胞不健康者或角膜变性、外伤致角膜形状改变者;
4.瞳孔直径偏大者;
5.视网膜脱离手术后2年以内不宜手术;
6.房角≤30°、青光眼、色素播散综合征和晶状体囊膜假性剥脱综合征是绝对禁忌证;
7.糖尿病、自身免疫疾病者。




四、人工晶状体的计算
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的计算比无晶状体眼简化,因为该手术是在眼内植入一个屈光间质,可以通过角膜曲率和术前屈光力来计算人工晶状体屈光力。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人工晶状体的有效位置(ELP),决定ELP的因素有前房深度、虹膜前表面到IOL平面的距离。
以术前屈光力计算人工晶体度数,可以使用以下公式:

 
 
式中,PIOL为人工晶状体度数,单位为D;ELP为人工晶状体有效位置;K为角膜曲率,单位为 D;R1为术前屈光力,单位为D;R2为预期术后屈光力,单位为D;V为眼镜平面与角膜定点平面的距离(镜球距),单位为m。
前房型人工晶体计算公式可以简化为 :


式中:RC为人工晶状体在角膜顶点平面的屈光力,单位为D;K为角膜曲率,单位为D;V为测量屈光力时的镜球距,单位为m;SE为镜球距=12mm时的屈光力。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为:



 
式中,ECL为角膜平面等值角膜接触镜屈光力:



 
式中,K为平均角膜屈光力(K1+K2)/2,单位为D;T为角膜厚度,单位为mm;ACD为前房深度,单位为mm;BCL为角膜接触镜的基弧,单位D;SE为镜球距=12mm时的屈光力,单位D; Rres为残余屈光力,单位D;C为医师常数。

 

可以看出术后预测性取决于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的准确,这与计算公式的合理性和推算的准确性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术前检查的准确性,及手术过程有可能导致的参数变化。
1.角膜曲率的改变 手术切口导致的散光状态变化和为了矫正散光而联合的角膜切口导致角膜曲率的改变,计算时应有计划地考虑这些因素。
2.测量误差 角膜接触镜长期佩带、干眼症及仪器产生的误差。
3.屈光检查误差 超高度近视散瞳检影所得屈光力值可比主观验光更高,故对超高度屈光不正的术前屈光检查必须细致。
4.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的计算过程较复杂,为方便起见,每一产品都有相应的表格可以查找,或有软件供医生计算,可以满足95%以上的临床需要。




第三节 手术方法
1.麻醉目的是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获得良好的术中配合。采用表面麻醉完成手术,视力恢复快、无疼痛,但需要患者主动配合。早期开展手术或患者有紧张情绪,可选用球周麻醉。因属有晶状体眼手术,不主张任何眼内麻醉。切忌千篇一律的选用表面麻醉,如术中不顺利,估计手术时间将延长,表面麻醉应改为球周麻醉。
2,瞳孔处理的目的是使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手术并发症。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应缩瞳,后房型术前应充分散瞳。





一、前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

1.上方透明角膜或角巩膜切口,切口大小取决于人工晶状体光学区直径;
2.前房粘弹剂填充;

3.插入引导板(某种前房型需要);

4.植入人工晶状体,先植入前襻再将后襻植入房角,然后将人工晶状体光学中心调整使之居中;

要注意人工晶状体襻是否被虹膜组织包裹而不能正常到达睫状沟,此时典型的表现为瞳孔变形,应取出人工晶状体重新植入。虹膜夹型植入时先在角膜预作两个辅助切口,持眼内镊通过切口将中部虹膜组织夹住,卡入人工晶状体夹内。

5.吸除前房内粘弹剂,切口缝合3~5针(辅助切口无需缝合)。

前房固定型手术步骤示意图见图8-6,虹膜夹型手术步骤见图8-7。























二、后房型有晶状本眼人工晶状体植入

1.采用颞侧透明角膜切口,隧道长2.0mm,宽3.0mm。

2.前房填充粘弹剂。

3.用专用的注入器插入切口内,缓慢地将人工晶状体注入前房。

IOL展开时需确定定位孔在右侧,然后继续推进,待IOL后瓣进入前房时,退出注入器。通过主切口用调位叉将IOL前瓣植入虹膜后,然后旋转IOL,并将其后瓣植入。近来有学者主张调位叉通过侧切口将后瓣植入,减少旋转TOL带来的损伤。

4.植入后调整IOL光学中心使之居中。

5.缩瞳。

6.注吸前房粘弹剂。近来也提倡用置换法清除粘弹剂,防止术中前房深浅变化。切口自闭。

手术步骤示意图见图8-8。










三、术后处理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前房反应较轻,口服皮质激素和抗生素,局部点用皮质激素和抗生素眼水,一周内前房混浊消退。但术后仍有必要严密观察,可及早发现并发症,以减少可能发生的损害。
1.观察眼压 尽管术前作预防性虹膜周边切除,术后仍可能发生瞳孔阻滞,术中未完全清除粘弹剂是术后眼压升高的另一原因。术后6小时内应每小时一次观察眼压、前房深度及角膜是否水肿等。常规口服乙酰唑胺(250mg,tid)两天,有助术后眼压的平稳。
2.观察人工晶状体位置 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和晶状体之间应有0.8mm的间隙,而后房型这一间隙应保持在0.25mm以上,以使人工晶状体与晶状体接触的可能性减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中缩瞳剂使用要适当,过强的缩瞳将使人工晶状体受压后退。还应观察人工晶状体是否偏中心,即瞳孔和人工晶状体光学区边界的关系,过偏的将影响视觉效果,必要时要取出人工晶状体。




第四节 手术并发症及处理
一、术中并发症
1.切口并发症 手术刀过早进入前房,或倾斜进入前房,导致角膜隧道过短或角膜隧道两端长度不等,可以造成前房不稳定,手术损伤增大。
处理:缝线关闭切口,另选切口继续手术,如为5mm以上上方角巩缘切口,则应二期手术。
2.虹膜脱出 多为切口过短或眼压升高引起,可以导致虹膜损伤和术中浅前房,缝合切口,二期手术。
3.前房出血 多为较粗暴的操作损伤虹膜、房角或睫状体引起。
处理:如人工晶状体未完全植入,可取出,术中止血,清除前房积血,增加粘弹剂,待手术野清晰后再次植入;如出血时人工晶状体已完全植入,止血并清除积血,前房可保留粘弹剂,留待术后吸收,但应使用降眼压药物,并密切观察眼压。
4.瞳孔损伤 人工晶状体襻对瞳孔的过度牵拉,可撕裂瞳孔括约肌,瞳孔变形。不影响手术,但瞳孔过大时,人工晶状体光学区边缘暴露,可引起眩光和复视。
5.其他并发症 术中使用注射器植入时,人工晶状体翻转,造成拱面朝后。可以损伤晶状体;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发现有裂痕,或者破裂;术中眼内压升高,虹膜脱出。
处理:取出人工晶状体,停止手术。




二、术后并发症
1.角膜反应
发生原因:手术创伤。一次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反应轻微,目前报道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5%,国外有些学者将角膜反应忽略而不做对比。相对而言,前房型较后房型角膜内皮损伤明显。 3年随访结果显示,前房型人工晶状体角膜内皮细胞中损失率达8%,后房型约3%。随着手术技术提高,人工晶状体设计改进,角膜损伤会进一步减轻。新近的临床结果已显示,角膜内皮细胞丢失与生理性丢失无显著差异。
无论如何,手术开展早期,如果因人工晶状体大小不合适,取出后重新更换合适的人工晶状体并植入的,角膜可能有后弹力层皱摺,一般常规的局部用药可以控制。如未及时发现,人工晶状体移位,可以导致角膜内皮持续损伤,最终导致角膜内皮失代偿。
2.白内障
发生原因:
1)手术创伤:在手术过程中,作角膜切口、前方注入粘弹剂、人工晶状体植入时经过瞳孔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虹膜后都有可能损伤自身晶状体。晶状体混浊发生时间多在术后几天内,轻微损伤所致的晶状体混浊可以是局限性的,如损伤较重,晶状体混浊可以迅速发展成全白内障。
2)人工晶状体与自身晶状体接触:后房型人工晶状体长度太短、瞳孔过度收缩、自身晶状体的调节状态、明适应和暗适应频繁交替,均可使人工晶状体与自身晶状体接触,导致晶状体前囊膜或前囊下混浊,任其发展可导致晶状体全混。发生时间较晚,一般在术后6个月至1年期间发生。
3)慢性炎症反应的代谢因素:人工晶状体导致的慢性炎症反应,可使房水成分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继发混浊,一般发生时间较晚,取决于炎症反应和代谢紊乱的程度。
4)其他原因:术前虹膜激光周边切除时能量过强或焦点靠后,可以击中晶状体前囊,引起晶状体前囊下混浊,常在术前散瞳后发现,此时可见虹膜周切孔相应位置晶状体前囊混浊。
处理:发现晶状体混浊后,首先根据发生时间、形态来判断晶状体混浊的可能原因,并密切随访,观察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如进展不明显,可暂不处理或口服维生素C、E,局部使用抗白内障药物;如视力下降速度快,应及时取出人工晶状体;严重的白内障根据有晶状体眼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前的生物测量数据,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后,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




3.青光眼
瞳孔阻滞: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在后房,使后房空间缩小,人工晶状体与瞳孔距离非常近,预防性激光虹膜周边切除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虹膜周切孔太小、粘弹剂堵塞或人工晶状体襻紧贴、术中缩瞳不充分使虹膜周切口未能呈功能性开放、人工晶状体太长前拱紧贴虹膜等,均可以引起瞳孔阻滞,眼压升高。
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人工晶状体襻固定于睫状沟内,可以将虹膜前推,引起虹膜周边前粘连,房角关闭,而导致青光眼。
色素播散性青光眼:由于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临床开展的时间并不长,这类病人并未发现,但人工晶状体和虹膜表面的接触可以在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时发现,明暗适应、调节时瞳孔活动会带来两者之间的摩擦,使色素脱落而沉积于房角,因此,部分病人发生色素播散性青光眼是可以预见的。
激素性青光眼:术后激素使用应注意随访眼压,高度近视患者并发开角型青光眼的比例较高,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眼水容易导致眼压升高,及时发现,调整用药方案,大多数眼压可以控制在正常水平。
处理:瞳孔阻滞性青光眼可以手术扩大虹膜周切孔,充分缩瞳后用YAG激光击散堵塞的粘弹剂,必要时更换人工晶状体;激素性高眼压可以停药观察,选用对眼压影响较小的品种。
4.前房反应 与其他眼内手术一样,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也导致血房水屏障的损伤,但这种损伤是轻微的,使用激光前房闪辉仪检查可以发现术后房水蛋白和细胞增加。血房水屏障的损害将持续到术后6个月,然后恢复到正常水平。
5.人工晶状体偏中心
发生原因:人工晶状体支撑力不足,常表现为“日落”现象,典型者人工晶状体上缘降至瞳孔区,可导致单眼复视。这一现象在虹膜夹型的人工晶状体较少见。
处理:取出太小的人工晶状体,更换大小合适的人工晶状体。




3.青光眼
瞳孔阻滞: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在后房,使后房空间缩小,人工晶状体与瞳孔距离非常近,预防性激光虹膜周边切除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虹膜周切孔太小、粘弹剂堵塞或人工晶状体襻紧贴、术中缩瞳不充分使虹膜周切口未能呈功能性开放、人工晶状体太长前拱紧贴虹膜等,均可以引起瞳孔阻滞,眼压升高。
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人工晶状体襻固定于睫状沟内,可以将虹膜前推,引起虹膜周边前粘连,房角关闭,而导致青光眼。
色素播散性青光眼:由于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临床开展的时间并不长,这类病人并未发现,但人工晶状体和虹膜表面的接触可以在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时发现,明暗适应、调节时瞳孔活动会带来两者之间的摩擦,使色素脱落而沉积于房角,因此,部分病人发生色素播散性青光眼是可以预见的。
激素性青光眼:术后激素使用应注意随访眼压,高度近视患者并发开角型青光眼的比例较高,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眼水容易导致眼压升高,及时发现,调整用药方案,大多数眼压可以控制在正常水平。
处理:瞳孔阻滞性青光眼可以手术扩大虹膜周切孔,充分缩瞳后用YAG激光击散堵塞的粘弹剂,必要时更换人工晶状体;激素性高眼压可以停药观察,选用对眼压影响较小的品种。
4.前房反应 与其他眼内手术一样,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也导致血房水屏障的损伤,但这种损伤是轻微的,使用激光前房闪辉仪检查可以发现术后房水蛋白和细胞增加。血房水屏障的损害将持续到术后6个月,然后恢复到正常水平。
5.人工晶状体偏中心
发生原因:人工晶状体支撑力不足,常表现为“日落”现象,典型者人工晶状体上缘降至瞳孔区,可导致单眼复视。这一现象在虹膜夹型的人工晶状体较少见。
处理:取出太小的人工晶状体,更换大小合适的人工晶状体。




6.眩光
发生原因: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眩光和光晕的发生比例不一,与评价的方法不同有关。主观评价有眩光的比例在30%左右,与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数和瞳孔直径有关。因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越高,光学区直径越小,光学区边缘暴露的可能增加,尤其是暗环境下更明显。
处理:瞳孔较大的患者部分术后会自行缩小,必要时可选用缩瞳剂。
7.视近困难
发生原因:高度近视患者由于术前常处于欠矫状态,调节废用,术后常有视近困难。与患者年龄和术前欠矫度数有关,年龄大、欠矫屈光度数高,视近困难明显。
处理:视近困难可逐渐适应,调节训练1至3个月可明显好转。
8.视网膜脱离
发生原因:未见有手术直接导致视网膜脱离的报道,与高度近视眼周边网膜变性、视网膜干性裂孔存在有关。
处理:术前详细检查,告知患者高度近视视网膜变性存在的可能。明显的变性灶、干性裂孔可用激光治疗,然后再行晶状体植入手术。
9.瞳孔变形移位:虹膜夹型特有的并发症,由于人工晶状体长期的重力作用,虹膜组织萎缩,瞳孔下垂,人工晶状体偏心,视力下降。
处理:取出人工晶状体,改用其他人工晶状体。


第五节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的评价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有以下优点:
1.矫正的屈光范围更广;
2.视力恢复快;
3.可逆性,发生不良事件可以取出人工晶状体;
4.术后屈光稳定性好。
与LASIK相比,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有许多优点,见表8-1。




表8-1 LASIK与PIOL比较
内容LASIKPhakic IOL
屈光力矫正范围
近视-1.00~-15.00D-3.00~-23.00D
散光0.505.00D散光PIOL
远视+1.00~+5.00D+3.00~+17.00D
老视眼研究中多焦PIOL
手术条件表面麻醉表面麻醉或球周麻醉
简易手术室手术室
手术复杂程度对术者依赖少对术者依赖多
复合性强复合性中等
角膜板层切开器械,用手操作
准分子激光预订PIOL
矫正准确性
目前±0.5066%45%
将来±0.25可能可能
使用个体化程序公式改进
个体化手术已开展无
屈光稳定好极好
术后角膜形态异常正常
术后视觉质量有下降比术前更好
术后像差增加,波阵面像差引导时下降不变,下降
可逆性否是
影响视力的并发症不规则散光内皮损伤
角膜疤痕白内障
角膜炎眼内炎
并发症处理的有效性较好好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屈光不正,不在原有屈光间质上重塑,保证了屈光组织的良好光学特点,因此术后视觉质量得以保证,患者的满意程度好于LASIK。同时,自身晶状体保留,调节功能的存在,为年轻病人保证了良好的生活质量,与透明晶状体摘除相比更符合生理要求。对那些屈光力过高,LASIK手术风险较高,摘除晶状体又为时太早的年轻人,植入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意义非常重要。另一方面,这类手术避免了LASIK术后眼压测量和人工晶状体计算的误差,对后续临床处理的准确性影响较小。从对屈光组织重塑,到植入人工屈光间质,这一手术原理的变化,保证了屈光系统的成像质量,也完全符合完美视觉质量的追求。如果进一步研究预防并发症、改善人工晶状体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改进人工晶状体的设计,这一手术将更趋完美。

198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第八 晶状体 人工 植入 责任编辑:peijingshi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第七章 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 下一篇第九章 巩膜手术

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暂无...

相关文章

广告